1972年陈毅追悼会,毛主席看到一副挽联竟脸色大变:一定要找到他

雨落轻尘呐 2024-11-27 14:47:13

“这是谁写的挽联?看起来格外熟悉!”

1972年,毛主席出席了在八宝山内举行的陈毅追悼会,期间看到一副挽联大惊失色,追问是谁所写,并决定:一定要找到他。

谁写的挽联,令一向镇定自若的主席都变了脸色?最后找到了吗?

带病出席葬礼

1972年1月6日,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因病在北京去世。1月10日,陈毅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内举行,原定毛主席不出席,但还是来了,这也是主席最后一次出席追悼仪式。

“帮我准备一辆车吧!”当天,毛主席对秘书张玉凤说道。

早在革命时期,毛主席就遭遇了几次伤病,新中国成立后昼夜颠倒地工作,在1971年冬天,患上肺炎。陈毅去世之际,主席仍缠绵病榻,但他仍坚持去送一送这位共同奋战的革命战友。

1928年4月28日,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主席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顺利会师。这也是主席与陈毅的初次见面。

同样坚定的革命信仰,让两人在此后的抗战岁月中并肩作战。

他们彼此信任与欣赏,在《毛主席语录》中提到“陈毅”是个好同志,而陈毅在病危之际恰逢主席的生日,艰难地吃碗寿面,说:“争取年底之前下床走一走。”

这份友谊,对两人而言是永远无法割舍的!

因此,毛主席必须要去送陈毅元帅最后一程。

在主席抵达追悼会现场后,陈毅元帅的遗孀张茜迎了上来,简单寒暄过后参加了追悼仪式。突然,主席注意到了遗像旁边的一副挽联:

仗剑以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在,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 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只一眼,毛主席就被这副用词磅礴的挽联所吸引,问道:“这是谁写的?一定要找到他!”

张茜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自顾不暇,而前来悼念的人太多,其他人也无法知晓。周总理提议“翻找名册”,果然找到了写就这副挽联的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就是我国近代著名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和京剧艺术研究家——张伯驹。

张伯驹与毛主席、陈毅都相识许久,而且他本人,对我国文物和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关键作用。

友谊深厚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即将开始,在志愿军动员期间,天津戏院主动举行了京剧义演,而年过52岁的张伯驹,亲自扮相上场,为出征的将士们加油鼓劲。

当时,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到场捧场,为他的精彩演出鼓掌,并在演出结束后主动感谢:“早就听闻张先生大名,今日一见名不虚传!”

张伯驹谦虚地说:“我年过半百,无力上前线,只能尽一些微薄之力,不敢自谦。”但陈毅却不吝啬夸奖,因为他论出身与作为,都非常人可比。

在民国时期,张伯驹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四公子”,也是一名“富二代”,其养父张镇芳,曾是袁世凯的肱骨大臣,而他也在曹锟、吴佩孚和张作霖等人的旗下任职。

后来,张伯驹退出军队,选择进入商场,并且花费巨资收藏我国文物瑰宝,又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将散尽家财收藏的珍宝捐献国家,其诗作被人人称赞。

1950年,他与陈毅因戏结缘,成了好朋友,又在1958年,将李白手卷《上阳台》送给了毛主席,主席观赏后捐给了故宫博物馆,也记住了他的名字。

因此,当毛主席得知送给陈毅的挽联是张伯驹所写时,大为惊叹,并邀请到前往菊香书屋做客,得知其当时困难,还安排了工作。

在被问及为何写挽联时,张伯驹:“我与陈毅是朋友。他去世,我所写的挽联,也算送他最后一程。”

这让毛主席更加感慨:“我要谢谢你,把陈毅的一生总结的那么精彩!”

有这两位挚友,可见陈毅元帅的个人魅力如何令人折服。

1982年,张伯驹去世,但直至今日,他对我国文物研究界的影响仍然深远,吉林、河南等都有关于他生前成就的研究中心,留后世缅怀、追忆。

参考资料:

甘肃纪检监察网:无愧于平生 有功于天下

人民政协网:2021-06-24:「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毛泽东和朱德首次会见,在这里

0 阅读:20
雨落轻尘呐

雨落轻尘呐

雨落轻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