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法律乃是维护社会秩序、约束众人行为的关键手段,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法制构建,常常展现出这个国家的价值趋向。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法制建设里,有不少法规条文彰显着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观。特别是在应对犯罪的事宜上,中国古代就构建起了独特的“情法”传统,即便刑法体系颇为严苛,但当中也蕴含着对弱势群体的怜惜与包容。其中一个典型范例,就是中国历代法律中针对老人和儿童的刑事免责规定,此规定显著地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本文打算将此当作切入点,深入探寻这一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发展脉络,解析其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一、汉朝立法:八十白首七朱颜】
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能追溯至西周时期,不过真正完备的法制是在汉代得以构建的。汉代一方面沿袭了秦法的严格与明晰,另一方面汲取了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思想精粹,让法制愈发完备。在刑法领域,诞生了中国历史上首部相对完整的法典——《汉律》。这部法典总计二十三篇,针对各类刑事案件的定罪及惩处做出了详尽规定。当中,有一项特别的法律规定颇为显眼,即对八十岁的老人以及七岁的小孩给予刑事免责。
据《汉书》所记,汉武帝当政时,司马迁等人共同上书,恳请减轻严苛的刑法,此提议获得了汉武帝的认可。当中,司马迁提议对于“八十白首,七朱颜”的老人和小孩,施行从轻处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措施。这一主张和中国自古以来尊崇的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相契合,所以被汉武帝采纳,并写进了汉律法典里面。
依据汉律的要求,八十岁以上的老者以及七岁以下的孩童,就算犯下了诸如杀人这样的重大罪行,都能够免除所有刑罚。在汉人眼中,八十岁的人已算是极为高寿的了,犯罪的几率微乎其微;而七岁以下的孩子还处于懵懂幼稚的阶段,很难去辨别是非善恶。故而,对他们予以从宽处置,不但彰显出法律的宽厚仁慈,而且也符合人之常情。这一规定在后世被称作“耄悼之法”。
“耄悼之法”的确定,彰显出汉代法制的先进性。它冲破了秦法那种一概而论的严酷刑法旧规,把人情因素融入到司法当中,展现出汉初理法家“明晰法律、审慎细节”的观念。这给后来的法制树立了以人为本、厘清情罪的根基。
【二、历代沿袭:儒家文化的法律体现】
“耄悼之法”这一仁政举措深受后代统治者称赞,各朝各代都将其作为典范,彰显汉代明君贤相洞察细微、关爱百姓的风范。正因如此,这条法规在古代中国法制中显得颇为独特,自汉代起至清代,历经两千多年一直被传承下来。
在唐代的法典《唐律疏议》里,有这样类似的条文:“八十岁以上,七岁以下的人,若犯法应当论罪时,应以道德教育为主,但也不能脱离法律的网罗。”明代的法典《大明律》中也有相似的表述。由此可见,这一规定已然成为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一部分,是体现尊老爱幼这一国策的法律呈现。历代的君主常常通过这个来彰显自己的仁政。
这一规定能够历经数千年而未衰,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儒家文化推崇备至。孔子所提出的“敬老爱幼”这一伦理观念,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展现自己施行仁政、弘扬儒教,往往会采取减轻老幼刑责的方式,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德政风范。在《汉书》里有记载,汉武帝最初制定的“耄悼之法”,就是为了“顺应仁爱之道”的举动。
不得不说,这一法规的存在与不断施行,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历代君主的政教追求紧密相连。该法规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在法律制度方面的具体呈现。
【三、现代维生:老年人刑事豁免的争议】
到了今天,中国已然构建起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不过传统法律文化里的一些因素依然会给现代法律带来影响。在这当中,老年人刑事责任的减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 21 世纪初期,中国曾涌起一股倡导重新设置老年人刑事豁免的声音。经由专家探讨之后,2011 年我国明确了 75 周岁以上的老人在通常情况下能够免除死刑的规定,这被看作是汉代“耄悼之法”在现代的延续。
这一规定又激起了社会各方对它的合理性展开了热烈探讨。
一直主张对老年刑责予以减免的一方觉得,这样做既契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也彰显了法制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中国,向来有着尊老爱幼的传统,老年人犯罪往往是被生活所逼迫,所以应当从轻处罚。而且老年人更容易接受感化教育,给他们一个生存的机会,这也是一种宽容和仁慈的表现。
另一方觉得这样做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其一,有些坏人也许会借着这个规定,等年纪大了以后去干坏事。其二,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这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而这样的做法是违背了平等原则的。其三,对于那些罪恶极大的人,就应该公正地依法处理,不能有那种讲情面的判决。
确实,让老年人享有刑事豁免这一做法并非不好,然而得留神别让这规定变成罪犯逃脱法律惩处的托词。现代法制固然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更得斟酌社会成效,绝不能小看法制的权威性。这一规定不应成为一种特权,而应当是对老年人生活尊严的彰显。
仅仅依据年龄一概从轻处理,或许会显得过于宽泛。然而,从罪刑相适应以及关怀老弱的角度来考虑,却能够体现出仁厚的风尚。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立法工作愈发科学严谨,想必在这个问题上,也能够寻找到既符合民意又遵循法理的平衡点。说到底,法制建设的宗旨是为了给人民带来福祉,应当以民意为导向。
【结语】
中国历代的法律当中,包含着大量丰富的文化元素,它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手段,更是统治阶级价值理念的体现。在进行立法时,既不能忽略民族传统的积累沉淀,也不能抵触普世价值的引导作用。要处理好这一辩证关系,是需要智慧的,而最终的结果应当是让法制是良善的,并且能够切实发挥良善的作用。
老年人刑事豁免规定的变化,反映出了中国法制发展的历程。不管是当作权力的象征,还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它都展现出中华民族推崇仁爱的文化底蕴。确实,法律建设的任务艰巨且道路漫长,然而只要坚守滋养生命的初心,汲取兼济天下的宽广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定会越行越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