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这首诗词你见过吗?相信对很多朋友来说,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是毛主席于1930年所写得一首诗词,是纪念杨开慧所写的一首诗词,在这幅诗词的信封上,还写着“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今天读来,潸然泪下,而字迹书写却是难得一见的行草书,是一幅艺术珍品。
我们所熟悉的是毛主席所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而这首诗词,10行尺寸为285*198,于2014年才首次公开,不仅内容上感人肺腑,而且字迹书写,更是精妙绝伦,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番吧。
这首诗词手稿,在书写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字形的变化上,或大,或小,或方,或长,变化多端,同时,我们也能够清楚地看到,很多字迹,书写的比较含蓄内敛,不像毛主席狂草那样,跌宕起伏,而是通过这种字形上的大小,来呈现出一种起伏之感,十分别致,在这幅作品中,不少字迹,将方笔发挥到了极致,诸如“刀”字,这个字,不仅写得很有质感,并且转折之笔采用了方折这种处理方法,这是难得一见的,在毛主席的其他书法作品中,毛主席书法基本上都是圆笔,将这种浑圆的状态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而这幅作品却不是这样。
除了上述的特点之外,我们也发现,字字之间的相互穿插,更加明显,有的字迹,字形之大,不仅有字字之间的穿插,而且还出现行列之间的穿插,诸如“万”字的书写,写得十分开阔,上面的笔画,将这种开阔的劲,表现的更加突出,而收笔上,却是一个率意而出,穿插到另外一行,可见,文中,也充满了悲愤,对比《蝶恋花.答李淑一》,这幅作品在书写上,表现出更大的情绪跌宕,不知道,你看到后,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想呢?在这幅诗歌作品中,还有的字迹,采用了楷书的形式书写,可见,其情绪的变化多么大,诸如“向”字的书写,楷书的笔意就更加突出。
读毛主席的这首诗词,是一种悲愤交加的感觉,众所周知,杨开慧牺牲时年仅29岁,毛泽东悲痛欲绝,万分自责地写下一封信邮寄到杨家,信上仅有8字:“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今天看到两首纪念杨开慧的诗词,都让人有一种悲愤涌上心头,你看到这两首纪念杨开慧的诗词,会是怎样的一种感想呢?
从这两首诗词中,我们也颇有感慨,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这是无数像杨开慧一样的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也让我们奋发图强,只有祖国强大,才是硬道理。
一点启发
当代青年,要接过革命家们的接力棒,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奋发有为,对此,分享你的认识和看法,感谢你的爱心分享和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