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留意过路边的免费领养呢?近年来,免费领养宠物的噱头吸引了不少人。
然而,这种所谓的“免费”却隐藏着令人防不胜防的套路。近日,多个地区相继曝出因“免费领养”陷入“猫贷”纠纷的案例,引发公众关注。
“免费领养”引发“猫贷”纠纷
郑州的孟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受害者。她在免费领养了一只猫后,仅仅七天,这只猫便因猫瘟不幸死亡。
然而,领养时签订的每月398元购买宠物用品的“猫贷”协议仍需继续履行,最终累计需支付数千元。
此外,另一名受害者小周也深陷类似纠纷,最终因拒绝支付“猫贷”费用被宠物店告上法庭,不仅赔偿了违约金,还不得不继续履行合同义务。
类似案例层出不穷。据记者调查,成都有不少商家通过所谓的“免费领养”捆绑销售高价宠物用品。一些受害者反映,虽然支付了“猫贷”费用,但商家提供的猫粮和猫砂等用品的价格明显高于市场均价,有的甚至更换成低质产品。
形式为“免费领养”,实则为“猫贷”
更令人无奈的是,这些商家往往会在纠纷频发后注销营业执照,再换个名字重新开张,继续吸引新的顾客。
商家套路揭秘
一位在宠物行业资深的从业人士表示,“免费领养”实则是以分期付款方式高价售卖活体宠物的模式。商家通过虚标宠物用品价格,不仅能够套利,还能规避销售风险。
例如,一只蓝猫的批发价约为300元,但通过“猫贷”模式,商家可获得数倍利润。
签订领养协议后,消费者需按月支付数百元购买宠物用品,合约期长达24到36个月,实际支付费用远高于直接购买宠物的成本。
与此同时,商家通过合同条款将宠物的健康风险完全转嫁给领养者,即使宠物死亡,消费者仍需继续支付。
改头换面的“领养馆”
为了吸引顾客,不少宠物店干脆将招牌更改为“领养馆”,以“公益”名义增加可信度。
这些“领养馆”大多设置复杂的领养条件,例如要求芝麻信用分达到一定标准、绑定支付宝定期扣款等。
在成都双流区某购物中心内的一家领养馆,领养条件中明确规定,领养者需每月支付固定费用购买店内商品,不同品种的猫费用也不相同。
如金渐层矮脚猫每月399元,蓝虎斑缅因猫每月439元,付款周期均为24个月,总费用超过万元。
社交媒体上揭露的“免费领养”骗局
该店提供的《宠物认养用户协议》中还规定,领养者逾期付款需承担高额违约金,即使支付了违约金,合同仍继续有效。这种“霸王条款”让不少领养者进退两难。
如何避免掉进“猫贷”陷阱
“猫贷”这一模式虽然在法律上看似有效,但它背后的高额费用和不合理条款却让许多领养者感到吃亏。
尤其是一些商家通过“免费领养”的噱头吸引顾客,实则是将宠物的购买费用和高价的宠物用品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隐形的债务。如果你决定领养宠物,务必保持警惕。
首先,在签订合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宠物的基本信息,比如品种、健康状况和血统证明。
商家有义务在合同中明确这些内容,千万不要轻信口头承诺,最好将这些关键信息写进合同中,作为日后的保障。
此外,很多“猫贷”合同中会包括分期购买的宠物用品,这些商品的价格往往比市场价高得多,甚至有些商家会通过虚标价格或提高商品的实际价值来牟利。
猫贷通常都需宠物主购买指定猫粮产品
所以,在签合同前,要仔细核对每月需要支付的金额、期数,特别是商品的品牌、规格等。假如价格远高于市场正常水平,应该坚持要求商家调整。如果合同中规定了不合理的商品数量或超出宠物需求的物品,理应要求删减或更换为合理的配置。
如果合同已经签订且发现不合理条款,消费者可以通过投诉举报的方式,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寻求帮助,要求撤销或调整不公平的条款。
如果商家存在虚假宣传或隐瞒重要信息,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撤销合同,并要求退还已经支付的费用。对于此类纠纷,收集并保存合同、聊天记录、付款凭证等证据是十分必要的,能为后续维权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尽管“猫贷”模式看似合法,消费者在选择领养宠物时,仍需要提高警惕,避免掉入高价陷阱。
仔细审查合同中的每一条款,尤其是费用和商品的具体内容,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决定。
同时,也应加强对这些不良商家的监管,确保宠物市场更加规范,避免类似的欺诈行为影响到消费者的权益。
END
扫码添加“喵姐”好友,获得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