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曾有过这样糟糕的经历?去超市或者菜市场买肉菜,看起来很新鲜的食品,买回家后却发现颜色变淡,味道不佳,甚至有异味?
原来,这可能是因为商家使用了一种叫做“生鲜灯”的照明设备,让食品看起来更鲜艳、更诱人,但实际上掩盖了它们的真实品质。这种做法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和食品安全。
为了保障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新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从2023年12月1日起,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的商家不得使用“生鲜灯”等设施。这是一项有利于消费者权益和公平竞争的措施,也是促进食用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那么,“生鲜灯”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它又有什么影响呢?
什么是生鲜灯?
生鲜灯是一种特殊的照明设备,它可以通过调整光照颜色而使生鲜食品呈现出更加鲜艳的颜色,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购买欲。
生鲜灯最早可能出现在1984年,是一种带有灯罩的LED光源,上面布满了小灯珠。 生鲜灯的优点是成本低,使用方便,能够提高食品的卖相和销量。 生鲜灯的缺点是可能会误导消费者,掩盖食品的真实品质和新鲜度,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和食品安全。
生鲜灯是如何工作的?
生鲜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不同颜色的光源来突出或掩盖食品的色泽和感官性状。 例如,红色生鲜灯可以让肉类看起来更红润,蓝色生鲜灯可以让海鲜看起来更活跃,绿色生鲜灯可以让蔬菜看起来更新鲜,黄色生鲜灯可以让烘焙食品看起来更诱人。
不同颜色的光源对食品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光源本身的色温和显色指数。
色温是指光源发出光线的颜色,在物理上用开尔文(K)表示。一般来说,色温越高,光线越偏白或蓝;色温越低,光线越偏黄或红。
显色指数是指光源对物体颜色的还原能力,用百分比表示。一般来说,显色指数越高,物体的颜色越接近自然光下的真实颜色;显色指数越低,物体的颜色越失真。
生鲜灯通常选择色温较低,显色指数较高的光源,以增强食品的鲜艳度和新鲜感。
生鲜灯有什么影响?
生鲜灯的使用对商家、消费者和食品安全都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商家来说,生鲜灯可以提高食品的卖相和销量,增加收入和利润。 但是,如果商家利用生鲜灯隐瞒或提供虚假的商品信息,就可能侵犯消费者的权益,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消费者来说,生鲜灯可以让食品看起来更美观和诱人,刺激购买欲。 但是,如果消费者被生鲜灯误导,购买了不新鲜或不合格的商品,就可能损害自身的利益和健康。
对于食品安全来说,生鲜灯本身不会对食品造成直接的危害,因为它是一种冷光源,不会散发热量加速食物腐败,或者影响其质量。 但是,如果商家利用生鲜灯掩盖食品的真实情况,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或销售期,就可能导致食品变质或超标,危害食品安全。
怎样防止被生鲜灯误导?
为了防止被生鲜灯误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防范:
提高警惕。在购买生鲜食品时,要注意观察商品的整体状态和细节特征,不要只看表面颜色。比如肉类要看肌纤维、油花、血水等;水果要看皮肤、果肉、果核等;蔬菜要看叶片、茎杆、根部等。
换个角度。在购买生鲜食品时,可以换个角度或位置来看商品,避免被单一光源影响。比如可以把商品拿到自然光下或其他光源下看看;或者可以从不同方向或距离观察商品。
对比参考。在购买生鲜食品时,可以对比参考其他同类商品或其他商家的商品,看看是否有明显差异或异常。比如可以对比同一摊位上不同位置的商品;或者可以对比不同摊位上相同种类的商品。
询问了解。在购买生鲜食品时,可以询问了解商品的来源、保质期、检验检疫等相关信息,判断商品是否合格、新鲜、安全。比如可以询问商家商品是从哪里来的;或者可以查看商品上是否有检验检疫标志、合格证等。
选择正规渠道。在购买生鲜食品时,尽量选择正规的商店、超市、市场等渠道,避免在无证无照的摊位或网店购买。正规渠道的商品通常有更完善的质量监管和追溯机制,更有保障。
维权投诉。如果发现商家使用生鲜灯误导消费者,或者购买到不新鲜或不合格的商品,要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商家或者相关部门投诉举报,要求退换货、赔偿损失等。
为保障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市场监管总局规定从2023年12月1日起,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的商家不得使用“生鲜灯”等设施。这是一项大快人心的措施,让我们的眼睛不会再上当受骗了,希望能抓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