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鼠狼步兵战车是一款由德国研制的装甲战斗车辆,其名称来源于二战时期德国的黄鼠狼坦克歼击车。这款步兵战车在世界步兵战车家族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设计和出色的性能使其备受关注。
来源黄鼠狼步兵战车是一种由西德研发的履带式步兵战车,它的研制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正式批量生产的时间是1969年4月,同年5月被命名为黄鼠狼步兵战车。这种战车的总重量达到了28.2吨,最快速度可以达到65公里/小时,最多可以装载9人。它的主要武器是一门Rh202型2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7.62毫米MG3通用机枪,必要时还可以加装米兰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和导弹。
研制时间黄鼠狼步兵战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西德研发的步兵战车,其研制和生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初始研制阶段(1960-1964年)
黄鼠狼步兵战车的研制始于1960年1月,当时联邦德国与两大集团签订了设计与制造履带式步兵战车的合同。这些集团分别是莱茵钢铁集团以及由亨舍尔工厂和瑞士莫瓦格组成的另一集团。然而,在1964年,亨舍尔工厂被莱茵钢铁集团兼并,因此,黄鼠狼的绝大部分研制工作都可以说是由莱茵钢铁集团完成的。
在这一阶段,黄鼠狼步兵战车的设计和样车的生产就已经开始。第一批制造出的样车共有7辆,分别来自两家集团。随后,在1961年至1963年间,又制造出了第二批料车8辆。然而,由于联邦德国决定优先发展反坦克炮和多管火箭炮,研制工作曾在1963年到1966年间一度停滞。
量产阶段(1964-1969年)
尽管研制工作曾经暂停,但在1964年恢复后,黄鼠狼步兵战车的研制进程加快。1967年,根据军方提出的设计要求,开始第三批和最后一批样车的制造,共计10辆。这些样车经过试验后,于1969年4月正式批量生产,并在同年5月被命名为黄鼠狼步兵战车。
在这个阶段,黄鼠狼步兵战车的设计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标准化,以便满足德国联邦国防军的需求。莱茵钢铁集团和克虏伯-马克公司成为了主要的生产单位,它们分别承担了大部分的生产和订单。
服役与更新(1970-1998年)
黄鼠狼步兵战车在1970年进入西德陆军服役,并成为德国联邦国防军陆军机械化步兵师的主力步兵战车。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间,黄鼠狼步兵战车经历了多次改良和升级,产生了多个型号,如黄鼠狼1A1、黄鼠狼1A2等。
这些更新改进了武器系统、动力系统和防护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战场环境和技术发展趋势。黄鼠狼步兵战车以其坚固的装甲、强大的火力和出色的机动性能,在国际军售市场上享有盛誉,并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主要特点防护能力
黄鼠狼步兵战车的车身采用装甲结构钢焊接而成,能够抵御步枪子弹和炮弹破片的攻击。车体前部左侧为驾驶员舱,配备三个潜望镜,其中中央的一个可改为微光夜视镜。驾驶员舱右侧为动力室,搭载了一台由MTU出品的MB833水冷式柴油发动机,输出功率达到660匹马力。该战车的动力系统采用前进4档后退2档的变速箱,其所需的冷却器位于车身尾门左右两侧。
武器装备
黄鼠狼步兵战车的车身中央为一个双人炮塔,右侧为车长,左侧为炮手。车长拥有8个可作360度视野的潜望镜,而炮手则只有3个潜望镜。黄鼠狼步兵战车的主要武器是一门Rh202型20毫米机关炮,该炮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最大射速高达800~1000发/分。右侧还装有一挺7.62毫米的MG3并列机枪,左侧设有6具烟幕弹发射器。此外,在车后载员舱顶部还有一挺莫瓦格公司的遥控式7.62毫米的MG3机枪,俯仰范围为-15°~+60°,水平方向可旋转180°。
载员舱室
黄鼠狼步兵战车在1960年开始研制,1964年恢复研制,1969年4月正式批量生产,同年5月命名为黄鼠狼步兵战车。该战车的生产单位为莱茵钢铁集团和DE马克公司。黄鼠狼步兵战车的载员人数为6人,乘员座位由莫瓦格公司设计,可以调整,放平可躺下4人。乘员通过车体后部的跳板出入,载员舱两侧各有两个球形射孔和3个潜望镜。
总的来说,黄鼠狼步兵战车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出色的性能在世界步兵战车家族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在实战中的表现也备受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