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核航母、核潜艇,为何没有核动力飞机?冷战期间曾昙花一现

同温层壹号 2022-03-09 23:42:41

核能,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的出现,改变了军事、航天、工业、能源结构,给文明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军事领域,核能的利用被开发到极致,除了让人谈之色变的核武器外,大型水面舰艇的核能化也带来了一场空前的军事革命。

核动力航母,几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航母的燃料补给问题,赋予其更强的动力、更远的航程。

核动力潜艇,使这种水下怪兽的自持力大大增加,威慑作用更大。

核能的好处显而易见,近乎永久蓄能的特性看似适用于任何有能耗需求的武器装备。但我们看到,截至到目前,除了航母、潜艇,以及俄罗斯特有的巡洋舰、新型巡航导弹,在其它主流武器装备上,核动力依然没有被采用,尤其是作战飞机。

作战飞机,有一项关键战斗指标——航程,与发动机效率,油箱容积息息相关。油箱大了,航程自然就远了,作战半径就更大,可执行任务的区域也就更广。那么,如果以小型核反应堆代替航空燃油作为动力源,作战飞机岂不是会拥有近乎无限的航程?

很显然,科学家们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奈何以人类目前的核工业技术,“核动力上机”的限制因素太多。

首先是辐射问题。核反应堆好处虽多,但巨大的风险同时并存。对于大型水面、水下舰艇来说,核反应堆既是它们的心脏,也是安放在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日常使用期间,要做足了隔离防护,由专人看管,还要定期保养。

而对于作战飞机来说,由于体积相当有限,核反应堆对乘员的辐射很难避免。这种以牺牲飞行员健康换取性能的做法明显弊大于利。

其次是航行风险。随着军事大国空中力量的繁盛,航空风险也在与日俱增。粗略统计,全世界每年坠毁的战斗机数量至少有几十上百架。试想,如果作战飞机大批量换装核燃料系统,一旦发生坠机事故,核反应堆在撞击中解体,毫无疑问又是一场小型“切尔诺贝利事故”。不断累积的事故,会给地球生态带来一场难以想象的巨大灾难。

实际上,在冷战巅峰时期,美苏双方也尝试研发过核动力飞机。

上世纪50年代初,洲际导弹尚未诞生,轰炸机是唯一可行的核打击手段。有军事学家们设想,如果给轰炸机配备核动力,获得近乎无限的航程,将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跨洲际核轰炸机。

1951年,美国通用电气负责的核动力飞机项目正式展开,4年后,首架搭载核反应堆的B-36H轰炸机成功首飞,在之后的3年里,B-36H总共完成了近50次飞行任务,最大航程将近4.8万公里。

同一时期,苏联人也启动了自己的核轰炸机项目:以图-95“熊”式轰炸机为框体,换装了4台NK-14A核动力涡桨发动机,并于1962年首飞升空。这架被定名为图-119的核动力轰炸机,是一架真正意义上的核动力飞机,每次加装1磅浓缩铀,可绕飞地球80圈而中途不用停歇。

核轰炸机的发展,似乎带来了一场新的军事革命:战略核打击变得更加轻松,即便到了敌国领空,对手也不敢轻易将其击落——毕竟它们本身就是一枚会飞的核武器。

不过,鉴于机载核反应堆的辐射对机组成员造成的影响,以及洲际导弹技术的成熟,核轰炸机这种疯狂的军事技术逐渐被打入冷宫。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人类武器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 阅读:195

同温层壹号

简介:网罗热点奇闻,分享独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