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王毅外长与各国高层会见会谈,这些人当中主动上门,向我们保证无意向亚太扩张的北约秘书长吕特,或许是最让人感到意外的客人,这很显然与最近的欧洲地缘风向有着强关联。
在亲眼见到特朗普政府对欧洲盟友的严苛态度和强硬手腕后,北约这个军事同盟组织,也准备效仿欧盟,加强与中国的沟通了。
【王毅外长应约与吕特会面】
顺便补充一句,吕特去年卸任荷兰首相,出任北约秘书长后,对华言行存在极大的反差。这就是在其位谋其政的道理,他在当荷兰首相的时候,出于维护中荷关系的需要,自然乐意通过外交渠道释放一些积极讯号,其中就包括他在卸任前最后一次访华,与中方领导人会面。
而当上北约秘书长后,吕特的主要任务,又变成配合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让北约军事同盟成为美欧关系的重要支点,把中国当成北约内部的“假想敌”。
结果吕特这秘书长,才干了半年多的时间,一场美国总统选举就改变了一切,专注全球同盟,重视北约作用的民主党政府下去了,特朗普又杀了回来,当时欧洲就有一种不妙的预感。
而这种预感,在慕尼黑安全会议前夕化成了现实。特朗普与普京通话,商定展开俄乌停火谈判,整个欧洲都被蒙在鼓里,北约同样一点风声都没收到,特朗普任命的俄乌问题特使干脆就告诉媒体,没打算让欧洲参加俄乌谈判。
【吕特声称,北约不会向亚洲扩张】
于是曾经大力支持乌克兰,在北约框架下不遗余力配合美国遏制俄罗斯的欧洲国家,都有一种“被出卖”的感觉。最尴尬的莫过于德国总理朔尔茨,在特朗普和普京通话前夕,他还在对媒体保证,自己“相信美国会支持乌克兰”。
再然后,来参加慕安会的美国副总统万斯,更是把矛头对准欧洲,点名批评欧盟委员会,强调欧洲“最大的威胁在内部”,还见了在德国不受待见的选择党领导人魏德尔,虽然引发了多名欧洲代表的不满,但欧洲人除了表达不满,似乎没有其他的选择,这时候才想起喊了十多年的“战略自主”口号,也太晚了。
但吕特作为北约秘书长,还是得出来打圆场,劝欧洲国家老老实实地听特朗普的话,该加军费时就加军费。但这样就能满足特朗普的胃口了吗?可能吕特自己都不抱十分乐观的期望,不然他也不会主动上门,想与王毅外长谈一谈了。
特朗普就是要通过重启美俄互动,毫不掩饰地敲打欧洲,迫使后者满足自己的各种诉求,为“美国优先”服务。这是以前拜登政府不会去做的,或者说不会表现得这么直白。
【万斯在慕安会上的演讲震动欧洲】
特朗普的思路很简单,美欧不是什么利益共同体,欧洲既然想要安全保证,就别想着占美国的便宜,老老实实自己买单,而不是用什么“价值观同盟”去套近乎。
在这种大背景下,北约这个美欧互动的军事平台,就显得尴尬起来,本来就是过时的产物,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才延续到今天,让特朗普这么一折腾,过去三年,因为俄乌冲突暂时弥合的裂痕,又一次扩大了。
拜登在时,北约自然要卖力配合对方的“印太战略”,不断对中方释放强硬信号,这件事北约干了很多年了,完全可以说是得心应手。
特朗普一来,吕特又要代表北约,说什么北约是“区域性防御组织”了,还想和中方增进了解互信。然而这并不取决于欧洲的想法,而是美国的战略意图。
【王毅外长告诉吕特,希望他推动北约秉持理性务实态度】
拜登需要北约去渗透亚太,北约当然会冲在最前头,和日韩这两个美国在亚太的军事盟友眉来眼去,打一些擦边球。
但特朗普对民主党政府制定的“印太战略”没有一点兴趣,北约也只能顺势而为,通过一些象征性的表态,顺水推舟地卖中国一个人情,比如说,强调北约“区域性防御组织”的性质,向中国保证自己不会向亚太扩张。
但这不是北约想不想的问题,而是美国想不想的问题。还是那句话,北约究竟是什么样的定位,秘书长这个所谓的“一把手”,没有多少决定权,完全取决于美国这个真正的“盟主”。
欧洲已经提前被特朗普排除在俄乌和谈之外了,但中国似乎有能力参与其中,那么北约也需要加强与中国的互动。
【吕特任荷兰首相时,在卸任前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所以吕特就表示,北约高度重视中国的影响和作用,希望中方为尽早和平解决俄乌冲突发挥重要作用。
以上这段话,其实才是北约向中国承诺不会东扩到亚洲之后,他们真正想要表达的诉求。听政客说话,永远记住最后一段才是重点。
这里的潜台词,无非还是希望我们日后在劝和促谈时,多多少少照顾一下欧洲的关切。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确实有中国有一事相求。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北约乐意成为中国为和谈凝聚共识的一环。
而作为回应,王毅外长则告诉吕特,愿意为一个“稳定、有效的欧洲安全框架”发挥建设性作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王毅外长并没有把话题局限在俄乌和谈这块,而是特意上升到了欧洲安全框架的层面。
我们这边的潜台词也很明显——至少在中国的眼里,影响欧洲战略安全的要素,不仅仅只有俄乌冲突这一个话题。比如在涉及中国利益时,把中国视为假想敌,为美国全球利益所驱使的北约,真的可以为欧洲安全框架注入“稳定且有效”的元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而类似的表态,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北约之前选择视而不见,无非还是因为美国。
既然我们知道,美国是北约对华态度转变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吕特这时主动上门求见,就显得很功利了,甚至不需要等到4年之后,只要特朗普政府对美欧关系,对北约不再那么严苛,吕特等北约高层,或许又会是另一幅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