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背运喝水也塞牙!波音飞船漏气,NASA宇航服漏水,航天员回不来
NASA最近可是真露脸了,一系列骚操作不断搞得人啼笑皆非,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小国的航天机构呢。在6月中的时候,就在波音飞船刚对接不久,NASA就策划了一场出舱行走,两名航天员在气闸舱里折腾了半天,最后一航天员说宇航服不舒服,NASA取消了那次出舱活动,期间还发生了气闸舱误报警的事故,气闸舱报警航天员可能患上减压病。这次出舱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
而就在昨日,NASA又策划了一场出舱活动,执行空间站舱外实验,结果却发生了舱外服头盔漏水。头盔里的水可能用于支持航天员饮用,也可能用于冷却系统,总之就是漏水,航天员称“头盔里都是水”。这个事,从根上还得怪NASA,波音飞船发射的时候,他们没有准备新的舱外服,这次上去还是用的老旧航天服,而以前就出现过舱外服漏水的状况。结果搞得灰头土脸这么不顺利。
2022年的一次漏水,舱外服没有修好,凑合用
现在是宇航服漏水,飞船还在漏着气,NASA进退两难,没想好航天员该怎么回来。而两名宇航员也被折腾够呛,在地球上的时候,就因为波音的操作导致数次爬进待发射的飞船,然后又在发射前说飞船有问题再把航天员拽回来。这进了太空之后,也不省心,忙活准备出舱,忙活协助解决飞船的问题,搞得也是异常疲惫。
在太空准备出舱活动还是挺麻烦的,可不像我们在地球上穿衣服。舱外服就像是一个小型的飞船,有通讯系统,有生命支持系统,出舱前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保证舱外服的气密性,在穿上之后也还需要进行检查测试,测试功能的可靠性和舱外服的安全性,然后才是打开气闸舱的出舱行走。而气闸舱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打开的,也需要泄压等操作。总之是挺麻烦的一件事。
而飞船那边,地面起飞前发生过一次漏气,进入太空在对接之前发生了4次漏气,28个推进器中有5个曾意外停机,断联重联系统后4个推进器恢复,还有1个没有解决。在空间站等待的这一段时间,不知道还会不会发生漏气,或者发生更多的推进器停机的问题,距离波音飞船45天的太空驻留最长时限已经没几天了,也就还剩两三周的样子。
波音的飞船是软硬件设计的问题,在第二次无人试飞(第一次无人试飞出现时钟设置不当的问题,还有一些软硬件的问题),NASA不满意测试结果,波音提出自费进行第二次无人试飞,结果第二次出现了更多的软硬件问题,包括阀门的问题。在最后发射前,阀门发生过漏气,但是波音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尽可能地修复问题,经过飞行评估觉得没问题了就发射了,谁知道上去之后又多次发生漏气。
波音和NASA究竟能不能解决飞船的问题?我的意思是,在地面上能,在太空中够呛能解决。因为这个事本来在地面上就发生过,而波音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软硬件不兼容、硬件设计不当,是这些问题的根源。可是地面上人员、设备的配备更充足,那种情况下都没有解决飞船的问题,指望宇航员在太空解决?怎么解决啊,NASA和波音最好是制定应急准备,同时进行更严密的飞行评估,风险能承受的话,尽早回来比较好,因为波音飞船只能在空间站待45天。
在地面测试阶段,波音公司的“星际线”飞船(Starliner)已经多次出现问题。2019年的不载人试飞中,由于计时系统故障,飞船未能按计划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暴露出软件方面的漏洞,也显示了系统集成测试中的不完善之处。尽管在地面上拥有更为充足的人员和设备支持,波音仍然难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这无疑给载人飞行任务增加了不确定性。
地面上都难以彻底解决问题,那么在太空中的修复和解决更是难上加难。太空环境极端复杂,空间站的资源有限,宇航员的技术水平虽然高超,但他们面临的任务难度和压力远超地面工作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指望宇航员在太空中解决波音飞船的问题,无异于雪上加霜: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使得操作复杂,空间站的资源有限,不可能提供与地面测试设施同等的支持。
为了应对这些潜在的风险,NASA和波音公司可能必须制定详尽的应急准备计划,提出所有可能的故障类型及其解决方案,并且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和验证,确保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地面控制中心应提供24小时的技术支持,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为宇航员提供指导。与此同时,更严密的飞行评估也是不可或缺的,波音和NASA需要确保:所有子系统能够无缝协同工作;飞船可以承受太空极端环境,不再出现问题。
波音飞船的设计仅允许其在空间站停留45天,这一限制增加了任务调整的紧迫性,如果在这段时间内问题无法解决,NASA和波音公司必须考虑提前终止任务,将宇航员安全送回地球。NASA和波音公司还是需要对所有潜在风险进行详细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如果评估显示某些问题可能对宇航员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那么尽早返回地球将是最佳选择。毕竟,宇航员的安全始终是最高优先级。
波音和NASA在管理层面有大问题,以成本为向导的航天项目,充满不确定性波音和NASA在近年来的商业载人航天项目中面临诸多挑战,管理层面的不足成为了他们难以实现目标的主要原因之一,成本导向的航天项目虽然在预算控制和资源分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在当前的商业航天环境中,成本控制成为首要任务,波音公司和NASA在项目管理中,面临着严峻的预算限制,他们往往在资源分配和人员配置上进行压缩,虽然在短期内看似可行,但却埋下了许多隐患。例如,波音公司在“星际线”飞船(Starliner)的开发过程中,曾因预算问题多次推迟关键测试,甚至在某些环节上削减了必要的质量控制程序,成本导向的策略直接导致了飞船在初步飞行中暴露出一系列技术问题。
波音和NASA在项目管理上也存在协调不足的问题。商业载人航天项目涉及多个部门和合作伙伴,需要高度的协作和沟通。然而,波音在项目协调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导致设计和制造环节出现脱节。此外,波音与NASA之间的沟通也存在问题,双方在技术需求和项目进度上常常无法达成一致,这进一步拖延了项目的进展。由于成本压力,波音在技术验证和质量控制方面投入不足。
在管理层面,波音和NASA还面临着人才流失和经验不足的问题,许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选择离开公司,导致项目团队的整体经验水平下降,而波音和NASA都聘请了很多非工科的职员,比如NASA局长尼尔森,他是学法律出身的,说话就能听出他的不严谨,他曾说月球背面一片漆黑,不知道中国人去那里干嘛。
成本导向的航天项目虽然在预算控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首先,成本削减往往导致关键技术环节的投入不足,使得项目在技术验证和质量控制上存在隐患。其次,过于注重成本控制,容易忽视长远的发展和创新,导致技术积累和提升的不足。此外,频繁的项目调整和推迟不仅增加了项目的不确定性,还对项目团队的士气和信心造成了负面影响。
问题频发,波音声誉受影响,NASA项目受拖累,重返月球充满幻想波音公司曾经是航空航天领域的标杆企业,NASA也曾引领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
NASA与波音的合作在商业载人航天项目中的频繁失误,也对NASA的整体项目进度和目标实现产生了负面影响。NASA原计划通过与波音和SpaceX等公司的合作,迅速恢复美国的载人航天能力,减少对俄罗斯联盟号的依赖。然而,波音的频繁问题严重拖累了NASA的这一计划,直接导致NASA不得不延长对俄罗斯联盟号的依赖时间,也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对波音进行监督和协助,影响了其他项目的正常进展。
NASA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航天机构,声誉也受到了影响。重返月球是NASA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现实中的挑战却远超预期。波音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登月技术挑战的复杂性和难度。而且他自身的问题也实在是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NASA局长比尔尼尔森的一些话,可以可以看作是故意的,只有故意夸大中国对美国造成的竞争压力,才能获取更多的支持。
也有网友说,NASA和波音的这次飞船项目,之所以搞得那么乱,可能也是有背后的目的,通过不断的骚操作提醒美国政府:该加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