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疗愈小锦囊丨你是否有过“情绪性失眠”?

上海黄浦 2025-01-13 14:20:53

大多数失眠是由心理、疾病、药物、环境、体质等五大因素引发的,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失眠的原因,主要是心理压力以及情绪的波动导致心情难以平静,继而无法入眠,我们称之为“情绪性失眠”。比如意外受伤,或者亲人离去,感情挫折或面临重大的抉择等,都会引起“情绪性失眠”。

“人类有几百种情绪,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都会让人心境起伏。成年人容易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以及夫妻关系和子女教育等因素,产生烦躁焦虑的情绪。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容易滋生悲观消极的情绪,尤其当身体出现某种不适或某些异样的感觉时,容易猜疑是不是得了什么重病,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情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晓霆表示,这些情绪波动都带有忧郁的色彩,使人整天忧心忡忡,心情不得平静,难以入眠。

“情绪性失眠”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上床后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二)入睡后容易惊醒,醒后很难再行入睡。

(三)睡眠较浅,时睡时醒。

而“情绪性失眠”者大都有类似的性格特点:性格敏感、多疑、犹豫不决、完美主义、爱担心、易焦虑等。

一般来说,“情绪性失眠”只是暂时的,当危机和压力消失或者逐渐适应了改变状态后,患者会渐渐恢复正常的睡眠,比较严重的可以做一些治疗。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这一行为本身就提示了患者其处于一种病态的行为,容易在心理上使得患者夸大和错误地估计失眠的后果,而且药物本身对身体是有伤害的,更容易形成药物依赖性。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二)心理治疗。首先还是应该积极地面对压力,对自己的认识进行积极的调整,自信豁达。可以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沟通来了解自己的恢复状态和预期值,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恢复计划。

“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由情绪引发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所以说,如果要调整‘情绪性失眠’,首先需要做的是情绪管理,而情绪管理并非是消灭情绪,而是进行有效疏导、有效管理,以及合理化触发情绪的信念与行为。”王晓霆如是说。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