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邓超导演的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在经历了3次修改上映日期后,终于如愿和大家见面了。
而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便凭借着励志的体育题材,
强大的演员阵容,赚足了大家的期待。
只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部电影上映后的票房,
却低到超出了大家的想象,上映5天,仅仅拿到了几千万的票房。
要知道这部剧的制作成本可是高达3.5亿,
这惨淡的的票房,让投资方赔得血本无归。
而除了票房低迷外,《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在豆瓣的评分也不理想,
如此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励志大片,豆瓣评分居然仅仅只有7.0,
这也就算了,网上竟然还有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差评。
有人觉得中国乒乓,早就已经天下无敌手,
根本就不需要绝地反击,有人说换个导演就去看,
还有人说这部电影没什么意思,喜欢乒乓球的不会去看,
不喜欢乒乓球得更加不会去看。
看着这低迷的票房,和超低的评分以及网上的一片质疑之声,
馆长不禁好奇,邓超的导演水平得有多烂,
才能让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大手笔电影,
凉成如今这副模样,毕竟如此高成本的电影,
即便是靠着秀特效,输出唯美画面,
也不可能让这部电影凉成如今这样。
3点告诉你:邓超的《中国乒乓》是部良心电影为了满足好奇心,馆长亲自去看了这部电影,
却发现,《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居然是一部良心电影,
很值得大家去看,看这部电影看得热血沸腾的馆长,
给大家总结了这部电影的三大看点,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故事内容值得看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这部电影,取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那段时间的中国乒乓可不像如今这般,稳稳坐在世界第一的位置,
在那段历史中,瑞典的乒乓球队,在一次次比赛失败中,
不断总结经验,最后成功在乒乓球的战术上,赶超了中国队。
再加上,那段时间,中国队的主力队员,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状态,
这让中国国球世界第一的位置,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后来,象征着乒乓球最高荣誉的奖杯“斯韦思林杯”,
更是被瑞典乒乓球队收入囊中。
一时之间,那种因为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乒乓球赛场上所向披靡,
而带来的民族自豪感荡然无存,那种“独孤求败”的优越感,
也不复存在,而中国乒乓球队尤其是男队,也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为了能够拿回丢掉得荣誉,重拾民族自豪感,
中国乒乓球队员们,团结一致,努力训练,
最后终于绝地反击,碾压瑞典球队,拿回了曾经的荣耀。
这样的故事情节,既让我们看到了,运动员们永不言败,团结一致的精神,
也让我了解了乒乓球的历史,让我们明白,
中国乒乓之所以能够打遍天下无敌手,并不是天然优势,
也不是理所当然,而是这些运动员们不懈努力的结果。
如此让人热血沸腾,又能够传递中国国球文化的电影,
难道不值得大家去看一看吗?
第二,演员们无畏风雪,倾情出演
在《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中,邓超为了保证这部电影的专业性,
直接找来了18个乒乓球专业教练,做这部电影的特约演员。
而这18位专业教练,除了会客串电影外,还负责对其他演员的乒乓球训练。
在这18位专业教练,对其他演员们,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训练后,
电影中的演员们,虽然依旧达不到与专业乒乓球运动员的水准,
但是却也掌握了打球的基本技术和姿势,
因此在《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中,不论主角还是配角,
只要是打乒乓的镜头,给人的感觉都像是真的专业球员在训练。
而除了要求演员们,要学会基本的打球技术和姿势之外,
邓超也对在演员们的肤色和体型上做了要求,
力求角色贴近原型,尤其是这部剧中的主演们。
于是,许魏洲经常被拉出去暴晒,最后一个白白嫩嫩的小鲜肉,
为了这部剧,愣是晒得又黑又黄,
不过暴晒后的许魏洲,确实比以前更有男子气概了。
而段博文因为之前太瘦,看着太弱,不符合乒乓国手的形象
被剧组要求,强行增胖了30多斤,蔡宜达则是正好相反,
因为太胖,而被要求减肥,最后疯狂减了10多斤。
演员们足够努力,形象上也很贴近国手原型,
再加上,电影中演员们的演技都很不错,
因此,这部电影代入感很强,特别能引观众的共鸣,
可以说,仅一眼便能让影迷们欲罢不能。
第三,超强的画面感
网传《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这部电影,仅剧本就打磨了长达5年的时间,
在这5年里,这部电影的编剧,不辞辛劳,满世界走访世界冠军,
力求对乒乓球比赛和乒乓运动员,做到更加深入的了解,
以求在细节描写上,更加贴近乒乓运动员的真实生活。
而在电影的拍摄上,邓超也是力求“真实”,
努力重现运动员们在失败的边缘苦苦挣扎,
不断努力,最后绝地逆袭,拿回曾经荣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笑,也有泪。
在邓超的要求下,这部电影确实成功做到了“真实”,
整部电影看下来,完全没有加工的痕迹,演员们的情绪,比赛时的场景,
甚至于运动员们的动作,全都努力做到还原当年的现实场景,
以至于大家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总是会有一种在看纪录片的感觉。
这种超强的画面感,确实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看点。
总而言之,邓超导演的这部《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不论是从故事内容,还是演员演技,
更或者是画面感上来看,都是一部良心电影,
只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如此一部良心电影,
居然从票房到评分,都很低,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和《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同样是良心电影,而且票房评分皆很低的《1942》。
良心好电影《1942》,票房评分皆不理想“我从来就不敢想象,河南在那个灾荒年代,居然饿死了那么多人。”
这是冯小刚在读了《温故1942》的感受。
而让冯小刚更加惊讶的是,如此惨烈的一段历史,居然很少被人提及,
于是冯小刚下定了决心,在自己有生之年,
一定要在自己的电影中,重现这段历史,
让所有人铭记,这段在战争和饥荒下民不聊生的惨烈历史。
好在冯小刚在影视圈名气很大,口碑很好,
随随便便花几天拍出的电影,便能够拿到很不错的票房,
因此,冯小刚看重《温故1942》这部小说的事情传开后,
便有投资方拿出2个亿支持名导,
希望能够通过《温故1942》大赚一笔,
就这样,冯小刚顺顺利利拿到了投资。
而为了能够拍好这部电影,冯小刚也耗费了不少心力,
当年,冯小刚为了能够还原《1942》中的场景,
拉着刘震云一起,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的荒野路,
在这个过程中,两人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在这部电影中,演员们路过的每一条饥荒路,
都是冯小刚和刘震云千挑万选的结果,
因此,影片中的每个饥荒镜头,都会让人感觉到无比的真实。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的演员,也全部都是在影视圈里,
有口皆碑的实力派演员,比如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等等,
即便有些配角演员名气不是太大,但是有名导牢牢把关,
他们在片中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的。
可以说这部电影几乎找不到演技失败的演员。
而这部电影的剧情,也足够丰富,分为明暗两条线,
一条明线,写民众;一条暗线,写政治。
河南的灾荒,让民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上层的冷漠,
则让民众彻底绝望。于是,在战争和灾荒的双重苦难之下,
民众渐渐丧失理智,陆陆续续变成了蛮横的暴徒。
结局,冯小刚以一老一少结伴而行的画面结尾,并且用字母提示他们活了下来,
还找到了他们的亲人,也就是这个画面,让人看到了活下来的希望。
然而,这部由冯小刚精心打造,由刘震云小说《温故1942》改编的电影《1942》,
在2012年正式上映后,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部被冯小刚极其看重,耗费了冯小刚无数心血的电影,
总票房居然只有3.7亿,按照分账比例,投资方整整亏损了9000万。
票房不理想也就罢了,豆瓣评分也仅仅只有8.1分。
那么这部电影票房口碑双低,是因为冯小刚失了水准吗?
当然不是,可以说,这部电影,完全可以代表冯小刚电影的最高水准。
这部电影无论是从画面,还是演员,更或者是剧情,
都是中国电影中,难得一见的好电影。
而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意义深远。
通过《1942》,冯小刚再现了当年的灾荒,
人民的苦难,让大家牢牢记住饥饿的滋味,
不要吃了几顿饱饭,就开始忘记历史,
毕竟,人一旦忘记历史,那么历史就会重演。
或许连冯小刚都没有想到,这部让他如此用心的良心电影,
票房居然如此惨淡,而且这部电影在别的省份,
没有人看就算了,就连河南人,愿意去看的,也是寥寥无几。
那么从《1942》到《中国乒乓》,
为什么中国的好电影,总是票房低迷呢?
为什么好电影,却没有好票房馆长认为,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好电影之所以拿不到好的票房,
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第一:泛娱乐社会下,浅显的欢乐导向
如今,社会娱乐已经没有什么边界了,哪怕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依旧有人将其变成一种娱乐,哪怕是凶杀案,也能被娱乐化。
而让人高兴的方式,又越来越浅显,越来越单一,尤其是在影视圈。
于是,国产电影不再注重传递正能量,传达正确价值观,
而是努力在影片内容中,添加幽默的内容,
而幽默的方式却很低级,通常体现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
比如《泰囧》系列和《唐人街探案》系列,里面都有很多这样的镜头。
这样的镜头确实效果很好,当年,这两部都拿到了不错的票房。
而在这种浅显而又单一的搞笑镜头之下,很少会有人专注欣赏电影的整体结构,
关注整部电影传达的价值观,而当这种浅显的娱乐在影视圈泛滥成灾的时候,
那些引人深思的好电影,自然也就无人问津了。于是, 烂片越来越多。
第二:民众普遍缺少对于家国天下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大家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大家脑海中,对于苦难的认知越来越模糊,甚至于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00后,
完全没有对于苦难的概念,因此,很难会在苦难中找到共鸣。
当然,当代的年轻人也有着自己的烦恼,
比如高房价,让中国大多数年轻人感到窒息,
有望买房的,一直在努力工作,在他们的心中,只有工作,
能够给自己尊严,完成自己的买房梦。
而那些无望买房的人,已经选择了躺平,找上一份轻松的工作,
保障自己的一如三餐,其余的时间,便是享受生活。
很少人会去思考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对于苦难也没有了解的兴趣,毕竟上班本身就很消耗大家的情绪,
下班后自然没人去了解那些苦难,平白给自己原本就不佳的心情添堵了。
因此,像《中国乒乓》这样的国家球队艰难奋斗史,
《1942》民众的灾难史,自然没有办法引起他们的注意,
更不会引发他们的思考。于他们而言,自己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而这些内容沉重的电影,无疑是影响了这些人的心情,
这些好电影卖不出好票房也在情理之中。
而这些对于家国没有思考,对于苦难没有了解兴趣的观众,
也成了烂片滋生的土壤,就如冯小刚的观点,
正是因为中国有着大批的垃圾观众,这才让那些烂片有了生存的空间。
而冯小刚所谓的垃圾观众,大概就是馆长所说的这些,
不去思考家国,不去了解苦难的观众吧!
正是因为泛娱乐社会下,大家喜欢浅显的搞笑,
而在国泰民安的社会里,大家很少回去思考家国天下,
对于苦难,也很难引起共鸣,因此,那些意义深远的电影,
在中国市场上,很难卖出好的票房。
正如邓超的《中国乒乓》,虽然确实是一部值得一看的良心电影,
但是票房低迷,评分也不是很好。
或许是为了让大家不要错过这部好电影,中国不少世界级现役中国运动员,
亲自下场,站出来安利这部电影,
希望这部电影在后期,能够像片中的中国乒乓球男队那般,
绝地反击,成功逆袭。
不过,不论这部电影最后的票房是否成功,馆长都要为邓超点个赞,
毕竟如果邓超没有一点家国情怀的话,绝对不会挑战难度如此之大的体育题材,
而在如今纷杂的娱乐圈,邓超的这点家国情怀,真的很难得。
所以这部电影的票房无论好坏,邓超走出这一步,他就已经赢了。
那么你觉得?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