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寰文化:12月上旬阅读推荐,梳理经济发展规律,告别瓦釜雷鸣

锐天涯观察 2021-12-20 17:54:52

第一本:庞大帝国的虚弱--《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孔飞力 著

上篇在《大义觉迷录》提到了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今天隆重推荐下。

乾隆时代,帝国权力与威望达到了顶端,这背后其实虚弱不堪。张宏杰在《饥饿的盛世 : 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这本书里面有详细的分析,强大帝国背后,民众精神萎靡,物质供应不足。民众种地一年,入不敷出。强盛只是表象,虚有其表,败絮其中。

在80后的心目中,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打针死人”这个谣言就是童年阴影。谣言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具备一定的时代背景,处置的方式也能看出一个时代的局限性。“剪辫子夺人魂魄”这是乾隆时期的一个谣言,但是乾隆的处置方式搅得帝国天昏地暗,究其原因,强大帝国面对民间生活依然缺乏自信,他们把普通民众之间的谣言很容易就上升到政治意识形态这个重大命题。于是,官员疲于奔命,更多无辜之人卷入这场大抓捕,一件小事发酵成为底层与上层,民族之间的对抗,乾隆寝食难安,自食其果。事情以“莫须有”的闹剧结束,这就有点啼笑皆非。

学者孔飞力以细致的描写代入这一场风波当中,因为事件涉及到多省份,多阶层,整个叙述过程就融合了社会史、文化史、官僚科层制度分析等等,让叙述整体上升几个层级。乾隆时期作为中国大变局前奏,该事件的参照意义就成为分析乾隆时期走向衰败的最佳样本。一件小事看出清朝强盛转衰,这就是学者最佳的观察切口。

第二本:有关中国雕塑史的入门课程——《佛像的历史》---梁思成著

前两年去宁夏须弥山石窟,这里的石窟几十窟,历经千年洗礼,这些洞仍未有坍塌,只有少部分面部和手臂是在近代被人为破坏。当时看洞内佛雕,样样精美,龙飞凤舞,花鸟鱼虫,种类繁多,大为感叹。走马观花看了一遍,理解也仅限于此,对中国雕像史,佛像史一直留有遗憾。

这本《佛像的历史》是梁思成遗孀林洙整理而成,梁思成于1932年直到1972年去世,都在各地调查,对佛教的历史倾入心血。该书遵循佛教入中国造像的轨迹,南朝--北魏--北周--北齐--隋--唐--辽--宋--元--明整理下来,重点分析了云岗,龙门等代表性石窟特点及年代考证,作者的叙述语言简洁明了,能够引导入门级别读者鉴赏,作者的观点也很清晰,汉代精旷,六朝古典妩媚,唐代成熟自信,宋代优雅。有了这些基础,以后看石雕,基本上按照这些模型来套。

当然,本书还有很多“非议”地方,据说跟梁思成《中国石雕史》内容重合度高,出版社有点圈钱的味道,阅读的时候,图文分开比较远,对照起来还是很麻烦。此外,作者对明清部分的阐述比较少,基本上一笔带过。最后一点,作者考证的地方是不是太少,例如开头提到须弥山石窟就没有提及。这些算是美中不足,需要其他资料来慢慢补齐吧,前提是读者感兴趣。佛教是一门有门槛的研究,光佛教用语就足够学习了。

第三本:梳理经济发展规律,告别瓦釜雷鸣——《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温铁军等著 2021年

作为“三农”实践者,温铁军团队跨越多省多国收集整理数据,以特殊的视角,系统梳理建国至2010年国家的经济现象,总结出建国以来的八次经济危机,阐述“危”产生的根源,细分内外部的影响因素,还有政府措施带来的“机”,每一次处置背后的关联性等等。本书数据翔实,案例丰富,观点清晰,有利于全面审视历史和现实。这时间跨度就能帮助经济学爱好者看清中国经济发展这一条主线遇到问题,为当下经济发展带来更多良性互动。

值得一提,八次危机大部分都有农村经济相关,农村广袤的土地及人口需求承接危机,通过转移风险来化解了每一次危机。作者提出“成本转嫁论”这一概念,对中国历次经济危机化解做出路径解释,也进一步解析“三农”问题沉重的历史渊源,农村这一块土地立马让人肃然起敬。“三农”不仅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提供了工业化“原始积累”,还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更数次承担了工业和城镇难以承受的经济风险。

这本书写于2011年,本书的各种表述都充满了预见性。例如在生态文明发展的建议,维护中产阶级生产发展,打通中国经济对外延展的深度和广度等等方面,这些与中国经济当下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当下农村主推“新基建”,电商下乡进一步让内需链接城乡,让扶贫和脱贫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生态环境与发展并举,“绿水青山”和保护长江水资源生态得到高度重视……从这些角度来看,这是一本经世致用的书。

本书太多概念有“掉书袋”之嫌,这让阅读不能太过分心。当然,这可能与作者冷静叙述之下暗藏一个波谲云诡的完整时代。在经济学研究方面,太多“瓦釜雷鸣”让决策失去方向,该书算是诚意之作。

0 阅读:10
锐天涯观察

锐天涯观察

锐天涯观察:小阅读,大收益 。传递热点事件及相关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