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白天寒露,单衣过冬;夜晚寒露,冻死老牛”,今年寒露在几点?要注意啥

老姜聊国学 2024-10-04 09:06:28

“白天寒露,单衣过冬;夜晚寒露,冻死老牛”,这是农村流传下来的一句老话,虽简短但却道出了人们在寒露时节对天气的细腻感知和对冬季的预判。今年的寒露,落在了10月8日凌晨的2时59分43秒,根据这句农谚来看,寒露迟来的年份往往预示着一个更加寒冷的冬天。那么,为什么古人会如此重视寒露的交节时间?寒露又对我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呢?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紧随白露而至,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它标志着季秋的开始,意味着天气从凉爽逐渐向寒冷过渡。尤其是在北方,寒露时节的风已经带有刺骨的寒意,早晚的温差大得让人措手不及。南方虽然还留有几分秋的暖意,但清晨和夜晚的露水也变得冰冷刺骨。

对于现代的人来说,寒露可能仅仅意味着换季加衣,而在过去的农业社会,这一节气的到来对于农民和渔民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寒露开始,白天阳光虽然依然明亮,但气温明显下降。尤其是夜晚,露水变冷,气温急剧下降,人们在这个时候要格外注意保暖。正如农谚所言:“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白露过后身体不能再暴露在外,而寒露时节则要特别保护脚部不受寒气侵袭。

寒露的气候特点非常显著——昼夜温差明显增大,气温逐渐下降,这种气候特征实际上是北半球太阳直射角度逐渐倾斜的结果。太阳的热量无法再充分覆盖大地,白天的温暖渐渐被夜晚的寒冷吞噬。尤其是到了寒露,夜晚的温度降得非常快,以至于露水开始结成寒露,这也是“寒露”名称的由来。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寒露的气候变化要求农民们加紧田间管理,尤其是北方的庄稼,在寒露前后必须尽快收割,否则夜间的霜冻可能会毁掉一年的辛劳。老话说的好“寒露有雨,冬雪少;寒露无雨,冬雪多”,这一说法反映出了农民对寒露的长期观察经验。寒露时节的降雨与否,往往能对即将到来的冬季降雪量做出一定的预示,虽然并非绝对,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古时候人们将寒露时节分为三候,以此来记录自然界的变化。第一候“鸿雁来宾”,意味着寒露前后大批鸿雁开始向南迁徙,天气越发寒冷,北方的冬季即将来临。第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则描绘了鸟类开始隐匿起来,海边的蛤蜊数量增多。第三候“菊有黄华”,是指菊花在这个时节逐渐盛开,秋意愈加浓厚。

这三候的变化,反映了寒露不仅是一个气候转变的节点,更是动植物生活的标志性转折。鸿雁的南飞象征着寒冷的逼近,而菊花的盛开则是大自然向人们展示秋日余韵的最后一抹美丽。这些自然现象与节气相呼应,也赋予了寒露这一节气更多的文化内涵。

当然了在寒露,也有着许多与之相关的习俗,这些习俗大多与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冷有关。比如“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就提醒人们,寒露之后,千万不要赤脚涉水,因为寒气已经十分刺骨,若是让寒气通过脚底侵入体内,极易引发疾病。在过去的农耕时代,人们不仅关注田间地头的作物,还十分注重个人的健康防护,特别是在寒露这样天气变化剧烈的时节。

而“白天寒露,单衣过冬;夜晚寒露,冻死老牛”这句老话则是揭示了寒露交节时间对于冬季寒冷程度的影响。白天交节的寒露,意味着当年的寒气可能来得不那么猛烈,人们穿着单薄的衣服也能够挺过冬天;而如果寒露是在夜间交节,则预示着冬天将会异常寒冷,连耐寒能力极强的老牛都难以应对。

今年的寒露是在凌晨的2点59分43秒,正是夜晚交节。这也让许多人开始担忧,今年的冬天是否会格外寒冷。结合过去的经验,寒露迟来往往意味着冬季来得慢但寒冷持久,尤其是在北方,冬天可能会比往年更加难熬。而这样的预判,对于准备过冬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提醒——提前做好保暖措施,特别是对于老弱群体,应加倍注意防寒保暖。

寒露不仅仅是天气的转折点,它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寒露前后的降雨、气温变化,都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比如北方地区,寒露时节意味着秋收的结束,冬小麦的播种即将开始;而南方则正是水稻收割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气温骤降或出现大范围降雨,可能会对作物的收成产生不利影响。

正是因为寒露对农业的深远影响,古人通过总结长期的生产经验,形成了一系列与寒露相关的农谚,用以指导农事活动。例如,“寒露早来寒衣早,寒露迟来冬雪迟”这一谚语,反映了寒露节气的早晚不仅关系到当年的冬季降雪情况,还可能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因此,农民们通过观察寒露节气的变化,调整农事安排,以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

0 阅读:0

老姜聊国学

简介:用心创作,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