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消亡的5个民间手艺,见过3种以上,说明你快50岁了吧!

万物知识局 2024-11-21 08:56:00

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商场出售的东西,如果是纯手工制作的,那么价格一下子就昂贵了起来,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和手工制作东西相比,机器制作往往更便宜,制作起来也更加的迅速。

当机器制作的商品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商品定价就低了下来,追求物美价廉的人们,往往会买更便宜的东西,因此,那些手工制作的物品也就逐渐无人问津,这也导致许多手艺的失传。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那些逐渐从社会上消失的手艺,如果阅历多一点的人,或许以前还用过这些手工制作的物品呢!

一、篾匠

如果老家在农村,逢年过节要回乡走一遭的,那么,用竹子编织的各种器具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了,比如背篓,方便人们将东西背在肩上带走,比如簸箕,可以用来晾晒各种东西……

而制作这些东西的人,一根竹子往往被他们用得出神入化,他们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篾匠,从竹子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篾匠只需要使用四样东西,一把篾刀,一个锯子,一个小凿子,以及度篾尺。

就是这几件简单的东西,竹子甚至可以被篾匠做成头发丝一样的粗细,不过,制作农村使用的各种工具,往往不需要那么细,头发粗细的往往是做更加细致的工艺品。

别看篾匠需要的工具简单,可是要当好一个优秀的篾匠并不简单,就拿做一个背篼为例吧,要保证背篼的编织结实耐用,最好还有一个漂亮的外观,外表要较为平整,其中的门道多的咧。

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许多东西都能够用塑料制作,和请一个篾匠制作相比,塑料制作往往更加的快捷,不需要等待,而且价格也不昂贵,因此,许多人都会去购买塑料制作的东西。

篾匠制作的各种用品逐渐迎来了卖不出去的问题,或许也是因为看起来前景不太好,也或许是因为掌握篾匠的手艺需要太长的时间,年轻人基本没有愿意当篾匠的,农村掌握这门手艺的也往往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也就近些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意识到塑料的降解过程相当困难,才在购买物品时更多的考虑容易分解的成分,篾匠制作的东西才有了一些市场。

不过,如果没什么年轻人掌握这门手艺,篾匠的失传或许已经成为了必然,可是如今社会上的生存压力这么大,住房的压力,养孩子的压力,各种压力累积在一起,就算年轻人去当篾匠,真的能养活自己吗?

二、点翠

点翠这门手艺,或许许多人都听过他的名字,在曾经去博物馆参观时,说不定也曾见过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点翠制品,蓝色和金色相互交织,美的不可方物。

不过,传统点翠的制作手段实在有点太不人道,点翠这个翠字,一方面是指的物品的颜色,另一方面说明了制作点翠的核心物品,翠鸟,那是一种非常小巧模样极为秀丽的小鸟。

点翠那翠绿的颜色,来自的就是这种小鸟的羽毛,并且还不是所有的羽毛都能够使用,为了有最好的色泽和形状,一只翠鸟身上能够使用的羽毛只有28根,两边翅膀一边可以取10根,尾巴上的羽毛能够取八根。

为了保证点翠的光泽度,往往使用的翠鸟都是健康的活泼的,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羽毛艳丽,稍微大一点的饰品,制作过程中,甚至需要从几百只翠鸟身上取羽毛。

翠鸟这种小生灵,被拔了羽毛之后反应相当大,往往无法继续存活,以前的人们通过点翠的饰品来体现自己尊贵的身份,翠鸟一度被猎杀成为了保护动物,再加上人们如今越发有素养,为了一件首饰伤害那么多翠鸟真的值得吗?

因此,许多人开始自发的抵制起来点翠饰品,为了找到翠鸟的替代,人们开始用相似颜色的缎带来代替翠鸟的羽毛,点翠这门手艺的销声匿迹,和传统手艺的残忍脱不开联系,不过找到平替的话也未尝不可不是吗?

三、锔匠

在不锈钢这类的制品还没有盛行起来的时候,人们无论是吃饭还是洗脸,使用的饭碗和盆往往都是瓷器制作,和不锈钢的相比,瓷器制作的物品往往更有厚重感,不过也有一个显著的缺点,那就是容易摔碎。

瓷碗摔碎了,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是经济和生活水平提高了的现代人,往往会直接买新的,可是以前的老百姓,他们赚的钱连让自己吃饱饭都困难,又哪里有钱去买新的瓷碗呢?

这个时候就衍生出了一门新的手艺,那就是锔匠,以前的锔匠走街串巷,人们听到他吆喝声,就会把需要修补的瓷器拿出来,有的时候,连裂成碎片的碗,锔匠都能够把它恢复如初,只要碎片不是太小的话。

在瓷器摔碎的地方打上小孔,这个过程要千万小心,不仅是因为瓷器钻孔容易碎,还因为钻孔的深浅也有学问,太深的话瓷器上面就有了破洞,太浅的话,铜锔子接下来不好通过钻孔固定。

如果是裂成碎片的瓷器的话,修补起来还更加的复杂,需要先拼好再固定,否则全靠感觉修补的话,最后可能会变形,根本无法正常使用,当固定好之后,还需要填补裂缝,方便日常的清洗。

锔匠这门手艺如今也没什么人掌握了,不过在了解到这门手艺的时候,还是或多或少的会感到惊讶,以前的人们节约促使了锔匠的诞生,而锔匠精细的手艺更是现在的许多人不能想象的。

四、手工核雕

一枚小小的果核,可以怎么使用呢?有的人会把它种下去当种子,有的人会把它当垃圾丢掉,而中国有一门手艺叫做核雕,掌握这门手艺的人,他们能够在那小小的果核上雕刻出精妙绝伦的东西。

别看果核的大小不大,可是落在会核雕的人手里,就能够呈现出千百种姿态,可以雕课成十八罗汉的模样,看着就能够有一种很好的心灵慰藉,可以雕刻成山水画,喜欢的风景就可以历历在目。

优秀的核雕制作者,可以根据果核的形状,设计出适合他的雕刻物品,然后在果核上勾勒出图案,方便打磨出形状接近的胚子,之后再按照预想的思路进行雕刻,成品完成之后打磨抛光,让他更加的温润,摸上去手感更好。

别看果核不大,可是要雕刻好需要的工具却不少,大体上可以分为凿子,锉刀,扶钻三大类,之后再根据具体的雕刻目标,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雕刻。

对于喜爱核雕的人来说,他们愿意时时刻刻将核雕带在身边,经常性的进行一个把玩,这样天长日久之后,和核雕也会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情,不过由于核雕太过复杂,往往只能手工制作,掌握的人并不多。

五、弹棉花

冬天里最幸福的时候,或许就是盖上厚厚的被褥吧,然而,从地里摘下来的棉花往往是一朵一朵的,距离他成为棉褥,中间还要经历漫长的一系列操作呢!

要想棉褥起到保暖的效果,压得死死的,肯定是行不通的,棉花最好要成为蓬松的形状,中间才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同时也会更加的轻软,盖起来也会更加的舒适。

不过要达成这个目的,需要的工具可不少,首先是数量足够的棉花,将其平铺在平台上,然后就要使用大木弓,木槌磨盘之类的了,将大木弓放在棉花的上面,只需要用木槌击打木弓,弓上的弦就会快速地靠近棉花,然后再弹起来。

重复这个过程许多次,棉花也就蓬松了起来,之后通过纱布固定成想要的形状,为了保证棉褥的平整,还需要将圆盘压在上面,不过圆盘也不要太重,不然又把棉花压实了。

以前的人们收了棉花之后,就会背上棉花,送去弹棉花的工匠那里,纸等着之后去拿弹好的棉花,这些弹好的棉花也不是弹好就用的,一般就放在那里,等到旧的棉褥用起来,实在感觉不暖和的时候,再用新的。

弹棉花这门手艺,以前也是村镇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如今网购发达起来了,弹棉花这个耗时相当久的工艺,在工厂里也有机器可以替代,和人相比,机器能够不眠不休。

种地的人也少了,重棉花的人数量也没有以前的那么多,大家都更倾向于在网上购买,因此,越来越多弹棉花的人背井离乡,去寻找其他谋生的手段。

弹棉花更多的也只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中,在记忆里,砰砰砰的声响,伴随着棉花轻飘飘的起伏,安静又祥和。

我们讲了这五种传统的工艺,不知道你看过几种呢,有的工艺目前还有人在坚持,不过,由于学习成本高,收入却没那么高,消亡仿佛并不遥远。

0 阅读:9

万物知识局

简介: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