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文人墨客层出不穷,但李白无疑尤为璀璨。
他被称为“诗仙”,笔墨犹如天外来客,直击人心,惊艳盛唐,述说无尽深情。
杜甫形容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苏轼赞叹他:“太白之诗,如赤壁之战,壮观激烈,千古一人。”
在惊为天人的诗作背后,是李白深邃强大的道家哲学思维,以及他高超的个人文学素养。
今日,让我们一同感受李白的一篇人间清醒的诗,诗的第一句就让人无比感慨。
《拟古十二首 · 其九》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愁。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
李白是道士,是入了道籍的,这首诗就体现了他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人生观、生死观。
道家认为,人不过是“道”所寓居的一个躯壳。
生,是“道”和肉体的联动;死,是“道”和肉体的分离。
最后甚至肉体也转换成“道”的一部分,回归到自然之中。
所以,从“道”的角度来看,人生一世,不就是到世间来走一遭,或者说旅行一次吗?
人对于世间来说,不就是一个过客吗?
而只有当人死去了,人身体的“道”归“大道”,那才是真正的回归。
由此,李白在诗的开头就写“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这是他站在“道”的角度来看人生。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活着的人,就像匆匆来去的过路行人;死去的人,恰像到达目的地,回到家的归客。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岁月匆匆一去不复返,人生皆是过客,谁都是来人间一趟,早晚也要离开。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看透生死,珍惜当下。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愁。”
李白在第二句,还是在感叹生死:整个天地,仿佛一所迎送过客的旅舍。
天地存在了数亿年,见证了多少岁月的更迭,甚至地球都毁灭过5次。
而个人在天地间,短短寄居几十个春秋,简直就像一瞬之间。
人生苦短啊,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此发出过深深的悲叹!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着眼于人世,那么接下来这四句,李白的想象力更是遍及了仙界、冥界和自然界。
“月兔空捣药,扶桑以成薪。”
传说,嫦娥食不死之药而飞入月宫,月宫中白兔为她终年捣药。
然而一个“空”字,一扫令无数人羡慕的仙人生活的神秘,而让人感受到了只有兔子陪伴的嫦娥的那种孤独和清冷。
扶桑本是神话传说中生于东海的巨树,太阳就从那里升起。
李白说那高两千丈,大两千围的扶桑神木,现在已经不复存在,是因为被砍做了柴火。
连天上的神仙和神木都会落幕,更何况是这人间呢?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在地府,人死后化为无声无息的累累白骨,生前、世间的一切都对它失去了意义。
那自然界中的青松,随着自然规律发生着变化,或荣或枯。
而它自己本身身处其中却无知无觉,又怎能知道四季变换,春天已经来临呢?
李白想到宇宙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换,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禁发出一声叹息。
“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
既然宇宙间的一切都处于倏忽变化之中,既然肉体毁灭以后将永远地归于沉寂。
那么,活着的人还在为一些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而拼命奔走,又是何等的可悲可叹啊!
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都是虚幻的,悠悠世间莫不如此,一时荣华实在不值得苦苦执着。
李白年少时,也曾有过建功立业的想法,只可惜人生坎坷,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付诸实现。
这首诗既是李白失落之后的自我安慰之作,也是他在领悟人生之后的警醒世人的箴言。
这首诗,也充分地表现了他强大的思维能力,从生死谈起,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却不失控。
这与他超卓常人的文采有关,也与他的道家思维有关。
试问天底下的道士那么多,有几个能真正思考这些问题,又有谁能通过诗歌艺术表达出来?
唯有李白,唯有那豪放不羁,才华横溢,登峰造极的李太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
点个赞吧!愿我们在李白的诗中体悟快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