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随想,做一个历史文化记录者

星海月浅浅 2024-05-09 19:02:09

从容小主文学院星海月浅浅&庆水组合,相约每天完成一篇1000字以上语音写作文章,体裁不限,文字不争高下,相互成全与陪伴写作,共同进步。此为第77篇,2160字,共135651字。

庆水姐姐:

你好!

下午五点,还没想好语写要写什么内容。其实平常记录很多语写内容,把它们翻出来修改,也是可以的。但突然就想写一些新鲜的内容,脑子里没有,我就翻找电脑相册。

我的相册容量超级巨大,全部都是这两年拍摄的。照片太多,无从选择。有时候,多并不是一件好事。

就像小主所说的,她有无数的文章没有发布,写备用文就是给自己添麻烦。我凡尔赛地想,我选择旧图片,也是一种烦恼。

我的相册里200多个文件夹,还有六七千照片没有归类,最近这两年拍的照片和视频,估计有四五万吧。这么多图片,很多都是建一个文件夹,勉强归一类。

而视频很占内存,去年刚换电脑,几个月就把内存爆满了。后来重心没有放在视频编辑上,就直接把那些视频全部删除,感觉有一点点可惜。但有些东西如果用不上,留存其实只是一种负担。

相册里有那么多图片,选择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困难,也是一种负担。写作时,我突然想要用到某一张图片的时候,我就要在相册里翻箱倒柜地找,尤其没有归类的,要从头到尾拉一遍,拉完还不一定找得着。我经常觉得编辑文章,比写文章更困难,主要就是配图太难找。

我经常告诫自己,电脑里面的资料一定要及时、定时整理,但这个句话一直只是说说而已,真的做不到啊。真正要整理,整整花两天时间,不一定能整理好。工程太大,很耗时间,根本没时间做这件事情,所以一直拖着。

手机的相册只会日渐增加。每次外出遇上有趣的,我就忍不住拍一些照片,一两个月,手机又会增加几百张,这还是自己没有出去玩,随便拍拍而已。

日积月累,循环往复,我已经为此纠结了很长时间。

有句话说一个成年人最稀缺的能力,是深度清理,我承认,我缺了这种能力。

花点时间,把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清理掉,就像把腐肉割掉,让自己换来一个新生,还是值得的。

今天本来想选几张照片写文章,结果选了半个小时,没选到合适的。看到的都想写,着手去写,发现认知不足,还要等等,等研究清楚再写。

我就是这么矛盾的一个人。小主说我是个完美主义者,确实如此。

我想给你分享一种植物,很特别的植物,结果没办法探究清楚它是哪种植物,算了,不写了。有些东西,写出来是要负责的,我不能瞎编。

这种植物属于附生蕨类,可能是水龙骨科石韦属植物,具体哪一种石韦,不清楚。我觉得挺特别的,你在北方,应该没见过吧?

所以写小说和故事,比写平常的散文、科普文,简单很多。只要有主线,瞎编不要太过分,完成不是问题。

这也是我为何要暂停《南方·北方》系列文,我总想完美,呈现准确的、有价值的内容给大家,可是我的认知实在有限,只能先放一放。

其实有一个主题一直想写。最近阅读汪曾祺的《人间滋味》,这本书里面有一篇散文是写胡同文化的,主要讲述北京的胡同文化。

北京的胡同四方四正,大街和胡同都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北京人方位意识非常强。但对我们南方人来说,或者对我来说,却不是。

我是属于东南西北不分的人。我只看日出和日落的地方,知道那是东,那是西,其他时候,我分不出东南西北。

阅读这篇文章之后,我就想起了自己曾经想写的一个主题。北京叫胡同,我们这里叫巷子。

有一天,我参观广州圣心大教堂,它是全球四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之一,确实非常壮观。但我要讲述的重点不是它,而是旁边的几条巷子。

参观完教堂,我准备去另一个旅游景点——沙面参观,路过大教堂旁边的城中村,烟火气息很浓厚。那是一个非常老的街区,我突然在巷子口的地上,发现有几块印着巷子名字的石板,“紫薇街”“萬年裡”。

我当时其实对那个地方特别感兴趣,因为从未见过。但时间比较赶,我匆匆拍了两张照片,我就离开了。

其实我一直都想再去看一看那个地方,我想研究一下那边的巷子是不是每一条巷子都这样。我在网上查询相关的信息,不知道是不是没有搜索到关键词,并没有找到我要的信息。

汪曾祺在《胡同文化》里写道:“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再见吧,胡同。”

这句话让我也莫名地伤感。我看到那些小巷子,房屋都已经非常老旧,周围电线布置凌乱,如果有一天旧城改造,那些房屋一直破损下去变成危楼,那么这些巷子很可能也会消失在历史洪流之中。如果没有人记录下它们,那就是彻底地消失了。

它们不一定有什么价值,却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历程。200年后,我们的巷子是不是也会消失?我们是不是会住在一个小小的格子间里,只能无限怀念曾经的烟火气息?但愿不会吧。

这几年很流行一种思想,叫“断舍离”,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统统断绝。先人的智慧也告诉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真正能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都需要耗费巨资维护,只能精选再精选。被遗弃的,就真的无用吗?就是糟粕吗?

我想不一定的。

有些地方,承载了许多人,数代人的情感依托,是一些人的根本所在。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要记录和保存下来,哪怕只是在电子空间里面,不是不可以,只是看谁愿意去做。

我倒是希望,人人都可以作一个历史文化的记录者,把身边息息相关的生活、文化、环境等记录下来。一部手机,其实完全可以做一些所能及的事情,拍照、录视频,发布在个人平台上。将来有一天,或者有能力的人,能够将它们整合,变成有价值的内容,展示在世人面前。

0 阅读:1

星海月浅浅

简介:读书,写作,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