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谈中美关系,将爆发二战以来最大碰撞,学者建议中国别还手

万物聊 2025-03-27 09:47:20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一席话,让全球嗅到了危险气息。3月24日,这位执政20年的政治家在新加坡海事周论坛上直言:“中美或将迎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碰撞。”他透露,美国正以“阻止中国超越”为战略核心,从芯片到AI算力发起全面围堵,而中国则选择用开放贸易突围。

更令人警醒的是,李显龙援引经济学家观点:“中国若反击将伤及自身”,这番预言背后,是两大经济体碰撞下全球产业链的剧烈震颤。在南海,菲律宾拉拢日本、加拿大等国组建“抗中联盟”,仅2023年就有17艘外国军舰闯入争议海域。

台海局势更如紧绷的弓弦:特朗普政府虽声称对台“战略模糊”,却连续批准价值23亿美元的对台军售。美军舰今年已4次穿越台湾海峡,联合澳大利亚、日本举行“护身军刀”演习,参演兵力突破3万人。这种军事施压背后,是美国试图打断中国“和平崛起”节奏的战略焦虑。

拜登政府延续特朗普时期的芯片禁令,将限制范围从7纳米扩大至14纳米制程设备,导致中芯国际等企业进口受阻。更致命的是,美国向马来西亚施压,要求其终止向中国转售英伟达H100等高端AI算力芯片。

这种“釜底抽薪”的策略,直接威胁到中国在自动驾驶、大模型等领域的突破。数据显示,中国AI企业算力缺口已达30%,部分头部公司研发进度被迫放缓。

特朗普政府重启的对华关税战,正演变成全球经济的“绞肉机”。美国对价值37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后,沃尔玛、特斯拉等美企供应链成本飙升12%。中国反制措施同样精准:对美大豆、汽车征收对等关税,导致美国中西部农场主损失超50亿美元。

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已波及62个与中国供应链深度绑定的国家。越南纺织业因原料断供减产18%,德国汽车零件商库存积压创十年新高。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占全球GDP比重始终卡在55%,这意味着全球化进程已实质停滞。中美对抗加剧了这一趋势:2023年全球跨境投资下降23%,芯片、稀土等关键物资“区域化”趋势明显。

这种倒退正在引发连锁反应,非洲国家因基建投资减少爆发债务危机,欧盟因能源自主化加速推进“碳关税”,东南亚制造业回流潮让200万工人面临失业风险。

在这场世纪碰撞中,李显龙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当美国执着于“遏制游戏”,中国坚持用WTO框架内45%的全球贸易占比突围,两大经济体的抉择将重塑世界格局。

历史经验表明,1930年代的贸易保护主义曾将世界拖入战争深渊。如今,人类再次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是重蹈覆辙,还是找到共存之道?答案或许就藏在太平洋两岸的下一步棋局中。

0 阅读:0
万物聊

万物聊

心怀之处皆为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