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生不息》,一个光是念名字就自带文艺滤镜的综艺节目,当年横空出世时,是多少人饭后茶余的谈资。
尤其第一季,堪称现象级现象,连不会粤语的都硬是学会了两句莫再讲,旧日情~。
可谁能想到,这么一个曾经让大家跟着音乐梦回港片黄金年代的节目,竟然在几季之后落得个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故事如果停在这里,那也不过是个普通综艺的生命周期问题。
但当第三季播出后,走下坡路四个大字差点直接从观众弹幕里飞出来,仿佛节目组从神坛掉到凡间只用了不到一季的时间。
有人说,高开低走这话说得轻巧,但到底走了多低,怕是只有节目组的收视率报表知道。
我还记得第一季的时候,那些歌手一张嘴,简直是音乐界的老炮儿们组团营业。
林子祥站在台上,光是一句长路漫漫伴你走过就能把一半观众唱哭。
那时候的节目像一台回忆杀机器,把那些埋在心底的老歌用细腻的嗓音重新装裱了一遍,听完觉得日子都温柔了不少。
而现在的节目呢?
飞行嘉宾一个接一个,飞到观众连他们是谁都分不清。
倒不是说这些人不优秀,但总觉得那种震撼心灵的化学反应少了点。
用网友的话说就是,节目还是那个节目,但灵魂不见了。
再说歌单。
一个音乐节目,歌单要是撑不起场子,那基本上离翻车也不远了。
以前《声生不息》选的歌是那种,你听着觉得每一句都在打你的情怀牌,但打得妙啊,打得有分寸。
可到了后面,一些选曲简直像是凑数的。
一首歌一上来,观众不由自主地开始翻记忆库:诶,这歌不是上个月刚在隔壁节目听过吗?
重复的歌单让人失去了新鲜感,甚至连感动都显得有点廉价。
当然,也不是所有问题都能怪到歌曲上。
赛制才是真正的暗箭。
如果说第一季的赛制像是一场高手对决,让观众每一秒都屏住呼吸期待接下来的发展,那第三季就像一次注定的分组表演。
那些歌手组合看得人心里直嘀咕:咦,他们俩又合作了?
怎么不换换花样呢?
这种固定搭配的模式,让节目像是一场被彩排过无数次的演出,连惊喜都成了奢望。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了,《声生不息·宝岛季2》还有戏吗?
这问题吧,不好回答。
台湾音乐的确有底蕴,从校园民谣到电子流行,每个时期都有无数经典,但问题是,节目组能不能玩出点新花样?
毕竟,怀旧这种事,就像老朋友叙旧,可以聊得尽兴,也可以聊着聊着发现没啥可聊的。
如果节目还想靠单纯的情怀杀续命,那观众可能连再见都懒得说。
不过,倒也不是完全没有转机。
想想台湾音乐的那些经典人物和作品,李宗盛、罗大佑、张惠妹……他们的音乐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更是许多人青春的配乐。
问题在于,节目能不能打破那些陈词滥调,把怀旧变成真正的创造。
简单地说,就是既要让观众想起那些熟悉的旋律,又要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比如说,当我们听到《童年》时,不再只是想起小时候玩泥巴的日子,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这首歌几十年后依然打动人心?
有人说,观众的品味变了。
这话不无道理。
在短视频占据主流的今天,观众更喜欢的是那些信息密度高、情感波动大的节目。
而《声生不息》这种节奏偏慢、叙事偏长的综艺,自然会显得有点老气横秋。
可换个角度想,慢一点的综艺就真的没有市场了吗?
显然不是。
关键在于,慢综艺能不能找到自己的节奏,而不是被观众的节奏牵着走。
聊到最后,其实节目组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场漫长的恋爱。
观众希望被宠爱、被惊喜,而节目组呢?
则需要学会在宠爱观众的同时,守住自己的初心。
说到底,怀旧从来都不是节目最大的价值所在,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经典的基础上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话说回来,《声生不息》的故事还远没到剧终的时候。
无论未来走向如何,它至少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动人的音乐和记忆。
而观众的声声不息,或许才是这个节目的真正意义所在。
毕竟,音乐的魅力就在于,无论什么时候,它总能找到一条路,走进你的心里。
至于《宝岛季2》会不会开,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濄客
关键把歌改的没灵魂了,请了些连粤语都说不准的人能把粤语歌唱好才怪。
Saintkara
水分太多,那些什么打分、排行的凑时间,根本都没唱几首歌,而且选歌也不怎么好
王搏壮
嘉宾之间没有化学反应,缺少顶级歌手和出彩歌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