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倭风”代“国风”,多部古装剧将被严查,真该管管了

你好庚子君 2023-03-18 16:23:21

倭风大家知道什么意思吧,如果不知道那一定知道“倭寇”什么意思,倭寇大概就是指的日本,所以倭风也就是日本的风气。

最近“倭风”这个词常常在大家口中出现是因为在最近开播的电视剧刮起了一阵“以倭代华”的妖风,被网友吐槽是“娱乐圈毒素材”。

以辣木洋子和李宏毅主演的《我叫刘金凤》刚刚开播就被强制下架,原因是剧中的“倭风”问题极度严重,完全忘记的我们本身的国风形象。

众所周知,电视剧是当代年轻人消遣娱乐的重要的方式之一,对青少年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所以我国的对电视剧的审核还是很严格的,这也就是《我叫刘金凤》被下架的主要原因之一。

服装道具日本化

就以李宏毅演的角色的服装来说,我国古代官吏戴的帽子被称作“乌纱帽”(用黑纱抽边扎帽边的帽子),始于隋朝,盛于唐朝,到宋朝加上了“双翅”。

而剧中男主带的帽子却在后面有一个类似“尾巴”的东西,这是日本独有的单片儿,被叫做“垂缨冠”,就连身上穿的黑色长袍也被认为与日本的公卿服高度类似。

整个“倭风”的元素都快溢出屏幕了。

再说女主的服饰也完全违背了中国传统的汉服风格,女主的服饰可以看出在胳肢窝的部位有两个明显的开口,试问谁在中国见到过如此衣服呢?她穿的衣服叫做“身八口”,是日本的典型的和服之一。

而两位主角身上衣服的花纹也是日本的樱花纹和菊花纹。

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如此日本化的服饰却安排在了由中国小说《皇后刘黑胖》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上。

关键在人家的小说里描述的服装并不是这样的,导演多少有点“无中生有”了。

就更别提剧里吃寿司的事了,网友直叹:离了个大谱!!!

“倭风”剧盛行

其实不仅仅是《我叫刘金凤》这部剧有着这种情况(只是它的倭风问题最严重,小编认为)。

像以《长安十二时辰》在内的古代剧里,都会发现有日式灯笼、日式团扇的出现。

不知为何在各大电视剧里经常会有”枯山水“的布景,也就是在假山或者草坪周围铺一层白沙。,像极了一块块破坏美感的牛皮藓。

当年火爆全网的《陈情令》,由大戏骨章子怡主演的《上阳赋》,就连由神仙姐姐刘亦菲主演的《梦华录》也免不了由类似的情况。

还有许多国产剧出现”倭风“现象,小编就不一一例举了啊。

早年就“文化入侵”

再往之前很早的《汉武大帝》、《美人制造》倭风现象就已经发了芽。

不知道为什么,本来就是中国古代女性典型的妆容和服饰,偏偏要用白脸红妆樱桃嘴(典型的日本艺伎妆)搭配中国汉服,偏偏要在好端端中国汉服上再加一条日本风格系法的腰带?

难道导演就不觉得很违和吗?就算导演不觉得,也得考虑考虑我们观众的感受吧,就算没上过学的,对“倭风”和“国风”也都能很清晰的分辨。

其实最让小编受不了的是国产电视剧中的“艺伎妆”。

你说一个好端端的国产剧,穿着非常正宗传统的汉服,而脸上却铺着白粉,嘴巴只涂中间的部分,这让小编非常的调戏啊,这就是传说中的“中日结合”?

从最早的《红楼梦》开始,他们的造型服饰和妆容充斥着满满的中国文化,就连讲话也带有古人独有的韵味。

后来的《甄嬛传》大火,有越来越多的古装剧相继出现在人们面前,本以为将会带给观众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殊不知正有一股乌云向我们袭来,浓浓的“倭风”气息迎面而来。

大部分每个国产古装剧中都要带那么点“日本风”,是为了显得好看,还是为了显得高级,还是他们说的什么文化相互借鉴?

但事情并不会像他们想得那么简单,网友们根本不买账:违和,感觉不出美感,四不像,辣眼睛等词语犀利的指出了其中的问题。

面对网友们的纷纷提问,制作团队直呼喊冤,并解释到:我们的确掺和了日本审美,但这只是以另一种方式传承原本的中国传统文化。

解释一下他们的意思,就是说其实日本的很多文化最开始就是在中国传过去的,中国的种子在日本发芽开花。

例如乒乓球,一提到他大家就会本能的想到中国,但其实它起源的时英国。

所以日本的“和服”“寿司”也是如此。

但这完全不是他们说的那样传承,简直就是在偷换概念。

中国的种子被日本拿过去,在日本发芽开花,早已在日本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然后再被指鹿为马的告诉我们这是中国的瑰宝。

无语……

真正的“国风”

在我们的国产剧历史上,优秀的古装剧也是存在的,最先打头的莫过于《红楼梦》了。

就单看上面这张图,就可以看出大到人物选角,小大到一草一木,一针一线都是经过精心刻画的,看出来导演时费了很大的心思的。

1984年,早在那个物质条件不是很丰富的年代,奢侈、鲜亮,辉煌却在剧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剧中冬天时演员们穿着的不是貂皮就是狐皮,在那个年代要想保暖不就是动物的皮毛吗?夏天不是丝织的就是绸缎的,尽显奢华。

就连头饰也有百分之百还原小说的。

林黛玉的清高寡淡,贾宝玉的温和纯真,王熙凤的狠毒泼辣……无不都在服化道上完美的诠释出来。

满眼全是中国文化,这才是真正的“视觉盛宴”,以至于今人们还是会反复观看。

《甄嬛传》也是非常典型的清宫剧之一,它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是因为郑晓龙导演对服饰的高度重视。

每个妃子的造型,服饰都不相同,还会随着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就连宫女的服饰也会随着主子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服饰体现出地位

未进宫的甄嬛着一身薄荷绿的服装清新淡雅,显得小家碧玉,简单中透露出几分贵重。

刚进宫却不得宠的她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浅颜色的,绣的也都是一些花花鸟鸟。

后来得了宠衣服颜色逐渐艳丽,头饰也慢慢的多了起来。

再后来成了贵妃,服制的凤冠霞帔富丽堂皇,旗头上赤金鸾凤鸟更是高贵,两边小一些的鸾凤口衔赤金宝珠,通红的流朱在两边摇曳着,十分华丽,无不彰显着甄嬛高贵的气质。

看吧,既然是国产剧自然是我国的服装才能彰显出角色的特点,花鸟龙凤绣在衣服上就代表着地位,代表着阶级,无需再解释什么。

相反那些具有“倭风”的樱花衣服什么的,除了能好看一点也代表不了什么吧。

说实话,从中国古代的服装上就能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那么多的优秀作品作为榜样,可为什么近来我国古装剧“倭化”的如此严重,甚至还成为了一股热潮?

被“倭化”的背后真相

电视剧作为传播的一个载体,作为人们最重要的消遣娱乐的方式之一,深刻影响着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快时代的背景下,许多商家将赚钱放到第一位,根本就忘了自己原本的初心,总是在追求新奇的过程中撼动了本心。

“倭化”在剧里的确是一中新奇的现象,可是你不分青红皂白的倭化不仅不会提升电视剧的收视率,还会误导我们的孩子们,会使他们分不清国风和倭风的差异,会将其归混一谈。

电视剧更是我们国家向其它国家展现自身文化的方式之一。

设想一下,当一个外国人在看我们的古装,而剧里的角色都在穿和服,吃寿司,那他们该怎么想?这不完全就在传达一个错误的认知吗?他们可能会以为我们古人都会穿木屐走路吧。

在文化这方面,我们完全有自己的文化底气,根本不需要其他国家的文化来恶意污染。

我们自己五千多年的历史背景足够去编写无数个动人的中国故事,就这些,对于古装电视剧的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严谨认真的将中国故事讲得淋漓尽致才是古装剧的出发点,而不是故弄玄虚结果弄巧成拙。

要创新更要守正。

倭风背后的思考

针对国产剧的“倭风”现象,广电总局曾发文批评过:古装剧不能随意的化用并模仿外国风格方式。

当然类似文章广电局提醒过不是一次两次,但他们始终都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国产古装剧回到正轨,在本土文化上站稳脚跟,防止文化渗透和入侵,有时间去抄袭别人的,不去回过头来仔细揣摩欣赏自己的,不是吗?

集中力量让“国风”再起

让国风再起的第一步就是要禁止“挂羊头卖狗肉”。

借鉴可以有,可借鉴什么,用什么方式借鉴却得深思。

我们的时代在不断的变化,资本与影视从业者更不能落后于时代而不自知。

“拿来主义”,“日本冰箱论”,“架空背景服道化无所谓”等一些侥幸理论坚决不能运用在影视制作时了,既然选择了历史背景就不能出现与背景完全不相符的情节和服饰。

那些扭曲的观念必须摒弃,否则怎么能制作出精良的作品呢?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倭风现象的盛行本就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最早出现的时候没意识到,意识到了又没人管,才使这种氛围逐渐浓厚。

所以现在就应该马上断绝如此情况的发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然,这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最首先的是得从那些导演们的思想工作上开始,得让他们知道电视剧的对教育,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不是你想怎么拍就怎么拍的。

结语

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是最基本的,有理有据,不胡编乱造是一个导演应具有的素质。

记住可不要小看“倭文化风”的影响,我们热门国产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这种这个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中,却夹带了“倭文化”,岂不是为他人做嫁衣?

最后,小编要在这里祝愿我们的文化越来越发扬光大,“倭风”邪气得以整顿,我们的国产古装剧也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 阅读:144

你好庚子君

简介:你好,我是每天跟生活死磕的庚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