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八则掩耳盗铃的怪事,需深思
原创 浮生若暖 晨阅浮一白
2024年08月05日 16:01 陕西
近些年来,教育领域发生了种种“掩耳盗铃”的怪事,大家明明知道不对,但却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被挟裹前进。
01、不能给学生排名,但可以给老师排名
为了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减弱教育内卷,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国家就专门出台意见明确指出: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国家规定在前,很多学校不会公布学生的成绩和排名,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然而在暗地里却按照教学成绩给老师们排名,跟各种评优评奖相挂钩。以至于每次考试后,一些学校教务处和年级组会花大力气来分析成绩,计算出每个老师授课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和对班级成绩的贡献率,然后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个老师,在各种大会小会进行分析研判。
奖励成绩突出老师的同时,也会对成绩不理想老师进行不点名批评,更有甚者在大会上点名公然指责,并要求这些老师在大会上做自我检讨,真是斯文扫地。迫于考核压力的教师群体,只能将这种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让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
重视教学成绩,不仅仅是学校的错,要知道中考、高考以成绩录取学生的前提不变,想取消学生考试成绩排名,阻力很大。现在是这样,以后还是这样,谁也改变不了!
02、暗地设重点班,换汤不换药
虽然国家早已出台相关文件通知,相关学校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但现实中多数学校依然暗地里按照学生成绩分快慢班,只是名称略有不同,不叫重点班,而是叫什么卓越班、清北班、实验班……名字虽然换了,但实质并没有太多改变,只是重点班换了一个马甲罢了。
不分快慢班,自然是为了让每位学生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培养,达到教育公平的目的。或许在不少家长和网友看来,每个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强行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里接受相应的教育,学习好的吃不饱,学习稍弱的听不懂,反而失去了教育公平的意味。然而却没有看到学校设置快慢班之后,往往会对“快班”进行资源倾斜,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甚至为了升学率,变相让学生上职高和高职,与教育公平的初衷渐行渐远。
生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进所谓的“重点班”,成绩不够钱财来凑,给某些学校领导开了腐败的后门,严重影响了学校良好生态的发展。故而,深知教育内幕的网友直呼:“教育公平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怎么还是这个样子”。
03、严禁有偿补课,但补课费用越来越高
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所有家长都在拼尽全力,有钱的出钱,没钱的自己教,反正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落后。尤其是实施“双减”政策以来,大量学科类培训机构被叫停,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处理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大有对补课行为“赶尽杀绝”的意味。然而现实却是补课费用不降反升,补课方式也是花样百出,着实让人不解。
要知道,当前教育选拔机制不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不均衡现象得不到改变,单靠政策施压于教培机构,禁止在职教师、学校和培训机构等违规补课的行为,效果肯定是有的,但家长的焦虑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倘若要向上继续接受优质教育,只能在现阶段努力学习,脱颖而出,比别人更优秀才能进入下一个赛道,就必然需要接受比别人更多的教育资源,这也是违规补课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所在。
教育内卷之下,家长和学生对补课有需求,但碍于国家打击学科培训的力度,一对一成了补课的新宠,价格可是不菲,甚至还衍生了不少补课的新方式,真让人瞠目结舌。
04、严禁炒作高考状元,但屏蔽生宣传不断
从2021年开始,教育部宣布严禁各地教育部门及学校以任何形式公布、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等内容。教育部一纸通知,让不少名校倍感压抑。毕竟辛辛苦苦三年,好不容易出了高分学生,还不让宣传,就如同一夜暴富后,不能回老家炫富一般,心里颇不得劲。
上有政策,下有政策。只要文字游戏玩的好,没有宣传不出去的高考成绩。于是,花式“高考喜报”层出不穷,将汉语的博大精深发挥到极致,让人惊叹不已,简直比直接说更具宣传力度,从正话反说体、水果喜报体再到如今的高考屏蔽生宣传,可谓将中国语言发挥到了极致,让人拍手称绝。
可问题在于,禁止炒作状元的同时,对"屏蔽生"的宣传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谓是治标不治本。原来是一个人站在聚光灯下,现在是一群人一起分享荣耀,依然是应试教育大行其是的现实,实属“掩耳盗铃”的举动。
然而过度宣传高考成绩,很容易形成“唯分数论”和“唯清北论”的教育质量观,很容易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只关注分数,可能加剧基础教育内卷现象,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或许是教育部禁止宣传高考成绩的一个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考评价机制不变,状元炒作,成绩宣传很难真正“降温”,这才是最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05、喊着减轻学生负担,但考试一个不少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和推进,学生减负是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要事项,以至于各种减负文件不断出台,减负的要求越来越细致,连考试次数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作为学生减负主阵地的学校自然要遵循上级教育部门的文件要求,在各种大会小会上都着重强调,学生减负氛围甚是浓厚。
遗憾的是,学生的负担却似乎没有减轻,周考、月考、期末考等各种类型的考试一个不少,只是换了一个名字而已,如期中考试不叫期中考试,改为阶段性测试;期末考试不叫期末考试,改为学情调研或调研测试之类等,简直将中华文字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学生学习内容不变,考试科目也没有减少,考试难度也未曾降低,学生减负很难取得实效,大家都知道,但很难改变,毕竟中高考录取要看成绩,学生和家长都不想被淘汰。
更有甚者,一些学校高呼“减负不减质”的口号,既要求学校老师落实上级部门减负的文件精神,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求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下降,否则就要承担相应责任,一线教师左右为难。
06、重视课题研究,但少有成果推广
为了职称评审,不少教师热衷于课题研究,研究内容可大可小,营造了一种热闹的氛围,为学校领导喜闻乐见。
要知道,从科研课题的资料收集、课题论证、课题立项到课题实验研究,到最终的课题验收,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也就意味着课题研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一线教师每天忙于教育教学,少有精力来研究课题,只能疲于应对。
以至于不少课题资料很完整,却没有真正研究的东西,空空如也,经常出现“穿新鞋走老路”或者“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的现象,只为了职称而申报,为了结题而结题。一旦拿到结题证书,课题组就会解散,很难将课题成果予以推广,失却了课题研究最初的意义。
07、提倡学生全面发展,但成绩是重要标准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缺一不可。这一理念早已赢得不少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认同,然而因为中高考录取只看分数,迫使多数学校和老师只能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
很多学校基本上只开设与考试相关的课程,要不是教育部门多次强调体育课的重要性,一些学校的体育课的数量都不足,更不要说音乐和美术之类与考试无关的课程了。反正国家不考试的科目,学校只是在课表上排着,实际上学生上不上也不知道,就算正常上课,很多学生也不重视,长此以往,学生又该如何全面发展。
实际上,教育部门所能引起家长群体重视的手段不多,在有限的政策工具中,考试与应试是最直接的手段。然而较之立德树人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追求,分数的可量化程度更高,提升的效率更快,一旦成绩的提高和考试通过率等成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那么教育参与各方很大概率就会“功利化”地朝这个评价标准靠拢,显然无法淡化分数的影响力,应试教育依然是主流。
08、教改频繁,但多数老师仍偏爱传统教学
作为教师,每年或多或少会参加一些培训,学习一些教育新理念和教学新模式,从杜郎口模式、导学案模式、翻转课堂、5+2模式、思维导图模式、衡中模式到如今的大单元教学模式等。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不少老师只在公开课、示范课和教学比赛上用新的教学方法,平时还是以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为主。
要知道学生成绩是多数学校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也是各类评优评先的条件,可以说成绩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然而不少老师发现,相比于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而言,传统教学最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大行其是的今天。
正所谓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包打天下的教学模式,每个学校和班级情况不同,自然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但一些学校领导往往为了凸显自己的政绩,花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去学习其他学校的教学模式,然后罔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强行推广,让一线老师既要应付新教学模式的学习和推广,又要坚守传统教学方式,保证学生成绩不下滑,甚是艰难。
教育,一个宏大和长远的话题,注定深系千家万户,关乎很多人的命运。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当前教育出现了存在诸多不符合常理的怪现象,严重制约了教育的良性发展,需要予以解决。即使这个呼声很快就被淹没在喧嚣的滚滚大潮中,但我依然想再呼吁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