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季节,一望无际的白洋淀上,层层叠叠的蒲草像绿色的旌旗,随风摆动。淀边村庄的水塘边、大街上、人家的院子里,码放着刚收割的蒲草,一排排、一簇簇,晒着太阳,泛着金光。
蒲草也叫蒲苇,柔韧而结实,耐寒又防潮,是制作蒲垫等用品的好原料。
走进白洋淀东岸的安新县赵北口镇杨庄子村,村里的“创富工坊”里传来欢声笑语,妇女蒲草编织培训正在进行。
杨庄子村“创富工坊”里,村民正在编织蒲草用品。技术员抓过一把蒲草,分作两股,交叉一叠,系上一个结,然后固定在木桩上,开始编织盛放干花用的蒲瓶……
68岁的杨大娘编得飞快。她打小就跟母亲学过编蒲篮、蒲垫、蒲扇,后来,这些用具被淘汰,老手艺面临失传。“现在村里请外省的技术员来教我们,编出来的成品还有市场收,冬闲多了一份收入,‘点草成金’变成现实了。”
杨庄子村是白洋淀上众多淀中村之一,四面环水,交通不便。
“这几年,每到秋天,有些村民将淀里的蒲草装船拉回家,放家门口晾晒,等着外地人进村收购。”杨大娘回忆,蒲草收多了也没地儿放,村民只好低价卖了。
另一位村民大姐惋惜地说:“有的卖不出去,就当柴火烧了。”
“如果没人去收蒲苇,大量的蒲草烂在淀里,不仅污染水质,还给清淤工程增加负担。我们镇党委、政府决定,在村里建立一条蒲草编织产业链,把蒲草变成能挣钱的‘摇钱草’。”赵北口镇党委组织委员张程钢说。
镇里两次带村“两委”到山东滨州博兴县考察,请来蒲草编织手艺非遗传承人,免费为村里的妇女教授蒲草编织技艺。
今年8月,杨庄子村开办了“创富工坊”,由村集体企业免费提供蒲草等原材料,还负责对成品进行统购统销。
消息一出,杨庄子村沸腾了,当天就有四五十名村民来学习。“老手艺又回到手上了!在一起做工,老街坊互相还有个照应,上好的蒲草不再烂在淀子里,又能赚钱了。”杨大娘开心地说。
三个月来,“创富工坊”已累计培养了23名本村蒲草编织手工艺人,为村办蒲草编织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杨庄子村生产的部分蒲草编织成品。随着杨庄子村蒲草编织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蒲草编织这项传统技艺又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欢迎大家来到直播间,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咱们白洋淀本土特色手工艺品——蒲枕,全部由我们村里的能工巧匠手工制作,喜欢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在杨庄子村一家农家院里,主播正热情地直播蒲草编织的新产品,引来大量游客和网友的关注。
据介绍,为进一步激发蒲草编织产业活力,赵北口镇亮出“三板斧”:数字化打开市场销路,通过网店销售、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等方式,将蒲草编织产业推向“云”端;品牌化延伸产业链条,打造蒲草编织特色文旅品牌IP,创新开发蒲苇枕头、花瓶、灯罩、门帘、凉席等产品,扩大经济效益;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庭院经济、网红经济发展。
如今,杨庄子村蒲草编织产品已经投放至全镇32家农家院。白洋淀上,一条蒲草编织手工艺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杨庄子村生产的蒲草编织品受到京津冀游客的喜爱。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