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老城是古巴最古老的区域,由西班牙殖民者建立,198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老城的建筑多为西班牙风格,街道狭窄,很多虽已年久失修,但仍然难掩往日的繁华,一股浓浓的加勒比海气息扑面而来。
加勒比海风轻抚古老的哈瓦那老城
我的行走路线包括武器广场、圣·弗朗西斯科广场、老广场、大教堂广场以及中国城等。
漫步哈瓦那
武器广场 是哈瓦那历史最悠久的广场和曾经的城市中心。广场中央矗立着古巴国父卡洛斯·曼努埃尔·德·塞斯佩德斯的全身雕像,四周有伊莎贝拉酒店、小殿堂(内有一株神树)、上尉宫(总督府)等。
古巴国父卡洛斯·曼努埃尔·德·塞斯佩德斯的全身雕像
曾经的圣多文尼亚宫现为五星级的伊莎贝拉酒店。
典型的西班牙建筑风格
很有情调的酒店大堂依然保持着老式建筑的原貌
当初哈瓦那总督的军衔为上尉,上尉宫实际上就是当初最高的行政官邸。
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上尉宫
门前正在举行小型会议,不知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反正搞得挺严肃。
很熟悉的会议场景
上尉宫内庭
哥伦布雕像(哥伦布于1492年航海发现了古巴)
圣·弗朗西斯科广场 位于武器广场的南边,周边也是博物馆、画廊和老建筑比较集中的区域。广场因圣·弗朗西斯科教堂而得名,正中央的雕塑喷泉就是著名的雄狮喷泉,1836年由意大利雕塑家设计。
圣·弗朗西斯科广场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内的工作人员脸很难看
雄狮喷泉
广场上也有现代艺术家的雕塑作品
老广场 原名叫新广场,初建于1559年,是哈瓦那的中心,后来随着武器广场及周边社区的扩展,老广场的地位逐渐弱化,由此改为“老广场”了。
老广场
光头女人骑在大公鸡身上,她为什么扛个吃饭的叉子?
大教堂广场 是哈瓦那老城里最年轻的广场,却是最大的广场,因著名的建筑哈瓦那大教堂而得名,广场西北侧巷子里的“五分钱小酒馆”是当年海明威经常逗留的地方。
大教堂广场
漫步在老城里,像走在欧洲中世纪的古城,虽然乌云压顶,心情却一点也不压抑。
老城街道(以上二幅)
蛋黄色的墙面
画墙再现了西班牙人统治时期的奢侈场面(与上图很像)
是画中有人,还是人在画中?反正这画面挺协调的
作为扼守加勒比海的海港城市,老城的一些巷口插着拴锚缆的铁桩,很有味道。
也算是一道独特的海港风景
与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样,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店比比皆是,游商小贩如影相随。
“开张了”
“请进”
冰箱贴
街头画
切·格瓦拉虽然不是古巴人,但是他的革命路程却离不开古巴,他曾经是古巴共产党、古巴共和国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应该说,无论古巴怎样变化,即使有一天卡斯特罗兄弟的影响渐渐淡去,都无法改变切·格瓦拉的既有形象。因为他不仅仅是一种红色楷模、革命象征,他已经深入到古巴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广大年轻人所推崇。他是一个符号,一种非常规的生活方式,离经叛道的精神诉求,一种“异化”了的政治态度。在哈瓦那老城里时时都有机会与他“相会”。
随处可见的切·格瓦拉头像涂鸦
与切·格瓦拉相关的书籍
切·格瓦拉照片明信片
切·格瓦拉形象体恤衫
中国城 据说古巴国内的人口中,华裔占到了1%,也就是说,在古巴生活的中国人有10万人之众。哈瓦那老城有一个不大的中国城是每一个来古巴旅游的中国人驻足的地方。
简易的中国城牌坊
默默守卫的石狮在提示,你已进入华夏子孙的“地盘”
有中国人,就有龙,即使它卧在垃圾桶上,也显得威风凛凛
旅古华人在古巴的革命和建设中留下很多印记,古巴的军队中曾经出现过三位华裔将军,与切·格瓦拉同时牺牲的另外六位游击队员中就有一位来自中国(据考证他的名字叫胡安 · 陈或张)。可以说,华人在古巴功不可没,因此哈瓦那城中有一个专门的旅古华人纪念碑就不足为奇了。
很熟悉的中餐馆名字
中洋结合的旗袍
这些中国餐馆的服务员,见到有中国游客光临,便主动邀你照相
为什么叫不经意的“艳遇”?答案现在揭晓。本人青春早过且相貌平平,无意中居然被一位“性感女郎”给强行热吻,耳旁听到了一串“吱吱”的咂嘴声,致使脸颊留下了一枚浓浓的唇印,咱哪见过这等阵势呀,回想起来,至今依然春心荡漾、激情不已呢。不要以为这个天赐情缘有多么的浪漫,它的价值可是要用1美元来“兑换”的,而这个钱数几乎是古巴人一天的工资
乖乖交了1美元的“艳遇”费
阅读推荐: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