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秋节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节日,而月饼则是这个节日不可或缺的美食。月饼不仅味道可口,还承载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
相传,唐朝时期,月饼初现端倪。当时,月饼还不叫月饼,而是一种圆形的糕点,被用作宫廷中的点心。据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中秋之夜赏月,品尝着这种圆形糕点,觉得美味无比。杨贵妃望着明月,灵机一动,给这种糕点取名为 “月饼”。从此,月饼这个名字便流传开来。当时月饼主要作为小吃或点心,并不特定于中秋节。胡饼类似大大的圆形烧饼,做法是把芝麻撒在面饼上烤熟。皇室制作 “红绫饼”,据考证就是唐时的月饼。
到了宋朝,月饼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那时的月饼种类繁多,有甜的、咸的、荤的、素的,满足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而且,宋朝的人们还喜欢在月饼上刻上各种图案,如花卉、动物、人物等,使月饼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件艺术品。做饼技术成熟,饼的种类、花色繁多且越做越精致。月饼已以甜馅为主,即甜月饼,这得益于当时手工业制糖高速发展。宋代诗人苏轼在《留别廉守》中提及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月饼形状以菱花形状之类为主,多数以蒸制为主,如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了当时的月饼情况。
明代,中秋吃月饼开始在民间流传。月饼的形状开始变为圆形,寓意团圆和完满,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饼皮更加精细,口感更加丰富。同时,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月饼也开始出现了不同款式和品牌。
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部分地区的月饼开始使用分层起酥的工艺。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记载 “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这便是如今的五仁月饼。月饼已由最初的家庭制作发展为专业生产,花色和品种都有增多。
在古代,月饼还有一个有趣的用途 —— 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在元朝末年,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的残酷统治,纷纷起来反抗。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命令属下把藏有 “八月十五夜起义” 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 “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 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古代的中秋节,人们除了品尝月饼,还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赏月、猜灯谜、玩花灯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月饼,一边欣赏着明月,享受着天伦之乐。而文人墨客们则会在这个时候吟诗作对,用优美的诗句来赞美中秋的美景和月饼的美味。
如今,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中秋节吃月饼的传统依然保留着。每到中秋佳节,各种各样的月饼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这些月饼不仅传承了古代月饼的制作工艺,还融入了现代的创新元素,成为了人们传递情感、表达祝福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