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天时间,去探索吕梁+晋中+临汾的16座小众古建!

星之旅说 2024-05-13 02:27:31

“c位”出道

前篇,推荐一条晋北的小众古建线路,去看隐匿于乡野的传奇!用三天的时间欣赏到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彩塑、壁画和题记,南禅寺中我国最早的寺观彩塑,洪福寺精美绝伦的宋代彩塑,岩山寺精致的金代寺观壁画、公主寺华丽的明代水陆壁画、惠济寺堪称极品的宋塑以及金洞寺宋代转角殿与小木作神龛。

山西古建可谓是“神仙打架”般的存在,数量达2万多,时间跨度五千多年且形态多样、技艺精湛,古建若想“c位”出道,并不容易,而这些来古建“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真是太难了!本篇,咱们继续出发,依旧太原出发,方向西南(吕梁+晋中+临汾),看看用三天的时间能去到哪些地方?又有哪些传奇的古建呢?

(“c位”出道)

这次旅行,我们将来到汾阳太符观感受羽化而登仙意境,欣赏后土圣母庙馆藏明代壁画惊艳时光之美,仰望山西第一高塔“文峰塔”,探秘迷宫般的古村落“西湾村”,走进吴冠中闯入的桃花源“李家山”,夜宿黄河岸边的古渡口“碛口”。

去看最好看的悬塑“小西天”,去解读令梁思成万分费解的霍州鼓楼,衙署内仅存的一座元代遗构霍州署,资寿寺看元明壁画、明塑十八罗汉和精美藻井,探秘明筑古堡暗修地道张壁古堡,到一座严重被低估的琉璃之乡介休探访后土庙、祆神楼、太和岩琉璃牌坊,看一看“金太谷”县城的标志无边寺,领略山西明清彩塑的佼佼者净信寺。

我推荐的行程路径:

第一天:太原→汾阳太符观→田村后土圣母庙→文峰塔→西湾村→李家山→住碛口古镇

第二天:小西天→霍州鼓楼→霍州署→资寿寺→住张壁古堡

第三天:介休后土庙→祆神楼→太和岩琉璃牌坊→无边寺→净信寺→太原

这样的线路安排您喜欢吗?如果你也喜欢,快点赞收藏吧!当然如果您有更好的建议,欢迎评论区留言哦,具体看点如下:

(太符观)

太符观

汾阳,这里不只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还有一座“神仙极乐世界”太符观!在山西吕梁山山麓有这么一座小城,它是世界酒都,6000多年的酿造史。公元前594年这里开始置县,1700年前这里开始进入州府史,这就是汾阳。杏花村的酿造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齐,已有1500多年历史。如今依然保留着北宋代“甘露堂”原址。

去过山西博物院的朋友,是否有印象那二十八星宿的彩塑?没错他就来自位于山西省汾阳市东北17千米杏花镇上庙村的太符观。这里曾是贾樟柯电影一闪而过的地方,这里的悬塑、壁画、与古建相呼应,只有真正来到这里,亲眼看到这四条虽历经风雨,但依旧气势不减的彩色盘龙时!还是会深深地被古之匠人的工艺,与审美所折服,不舍离开!

(太符观)

太符观,“太符”之名约为宋徽宗为玉皇大帝上圣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大帝”中“太上皇开天执符”的简称。宫观始建年代不详,金承安五年(1200)创建醮坛,明万历十一年(1583)重建,此后历代均有增建及重修,正殿为金代遗构,余皆明代遗构。

太符观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建有照壁、牌楼、倒座戏台(下层为山门)、昊天玉皇上帝殿。牌坊至戏台之间,东设关帝庙,西设二郎殿;戏台至昊天玉皇上帝殿之间,东设后土圣母殿,西设五岳殿,在后土圣母殿、五岳殿南侧各设有窑洞十孔,窑顶分别建有钟、鼓楼。

(太符观)

太符观山门形状十分奇特,是非常少见的牌坊式山门,山门外墙上是黄绿彩琉璃的“二龙戏珠”图案,据专家考证是明代作品。

汾阳太符观悬塑是现存唯一单以道教为主题内容的悬塑,五岳殿与后土圣母殿中美轮美奂的悬塑让人仿佛与仙界近在咫尺,从后土娘娘到五岳四渎,这些明末悬塑都显现着汾阳人对于土地的珍视。这些悬塑将众仙出巡时的仪仗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比起壁画,悬塑以更为浓厚的动感与层次感,将泥塑的感染力渲染到了淋漓尽致。

(太符观)

其中,以四渎上方的悬塑“五岳巡幸”和“四渎出行”最为精彩。画面中,人物、动物和云雾山石浑然一体,互为映衬,静中寓动,栩栩如生。人物、动物造型虽只有几十厘米高,但衣饰华丽,形态各异,层次分明,巧夺天工,历经百年时光依然生动如初。

后土圣母殿中的彩塑,也值得称道,每一尊神像都栩栩如生。里面有分管从求子、接生、哺乳、教养等不同方向的“圣母分身”,其中北墙处怀抱婴儿哺乳的“乳饮哺侍养幼圣母”就是很好的例子,她端坐于瑰丽的悬塑之下,神态慈爱而温和,令欣赏者为之动容。

(太符观)

五岳殿之中,主神为东岳泰山之神。五岳指东南西北中五位掌管山的神仙,北岳大帝旁边还有一个黑脸的奴隶,四渎指黄河、长江、济水和淮水,掌管天下的河流,据说五岳和四渎“联合办公”的场景在国内的庙宇也是非常少见的。

其余四岳神面前的柱子上均盘有泥塑飞龙,“黄红白黑”四色龙对应着“嵩衡华恒”四岳,这些彩塑龙柱代表着太符观彩塑的又一个高峰,也成了汾阳一带古建筑修复时所参考的例子。因“主神不出门”的讲究,泰山神并没有青色飞龙侍于一旁。一定注意看黄色的龙,龙的前爪抓了一颗人头,据说是来自于当地的民间故事,不孝儿媳虐待婆婆被龙抓了头,记得小时候家里老人也会说,干坏事是会被龙抓的。

(太符观)

建于金承安五年的昊天玉皇殿,则呼应着两偏殿中的大地主题。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减柱造的运用,让省略金柱而获得的较为广阔殿内空间,在大幅壁画的衬托之下,有了凸显主神威严的效果。仔细看牌匾,如果你去过太原的晋祠,会发现跟晋祠的献殿非常像。大门有十颗门钉,比故宫还多一颗,代表神仙地位的尊崇。

这座大殿本身是金代建筑典范,与山西其它金代遗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且深远的出檐与更高的翼角,令该殿更具美感。殿内的七尊金代彩塑十分珍贵,塑有玉皇大帝坐像及侍臣、侍女立像。塑像神态各异,非常生动,保存完好。

(太符观)

殿内三壁满布三百六十五日值日神君“朝元图”壁画。透视殿内的塑像和壁画,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大殿主祭神灵“昊天玉皇上帝”没有按惯例塑成一个君临万民,俯视苍生的威严帝王,而是一个手持笏板做朝拜状的“朝元”行列中的众仙之一。

除了主殿和配殿外,院子里还有两排小窑洞,一边是分管福禄寿喜财的各路神仙,一边是药王殿、酒王殿、文昌星等分管不同领域的神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道观浓缩了老百姓们生老病死的最朴素愿望。参观完太符观,坐在门口久久凝望,突然想到天地万物都有自己规律,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都有自身的定律和规律!

(后土圣母庙)

后土圣母庙

古老的“汾孝介平”之间,从不缺少瑰丽的古代艺术与文物。古汾州府治所汾阳因其底蕴之深厚,在这一带的访古之旅中,是决不能绕开的一站。人们在汾阳老城寻觅女皇(武则天)的足迹,在太符观中感叹悬塑的荣华,但不要忘了汾阳西北方的田村,还藏着一座以明代壁画而著称的后土圣母庙。

后土圣母庙具体创建年代不详,根据殿内梁架上的题记“庆成王府扶枋梁功德主芦大富妻李氏”可以得知,这座汾阳圣母庙大殿是明代汾阳庆成王府的官吏芦大富的妻子出资修建的。据《重修田村圣母庙碑记》和殿琉璃脊刹题记,此庙重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清代道光七年(1827)曾有重修。

庙院原呈南北长方形,总占地面积约5亩。它原是一组古建筑群,有正殿、钟楼、鼓楼......据说还有一处专门用来演戏的乐楼,如今戏台被原驻守于汾阳的侵华日军拆毁用作生火,现在仅存台基,寺内其他建筑也早已改观,唯圣母殿依然如故。

(后土圣母庙)

圣母殿三开间,进深四椽,悬山式屋顶,绿琉璃瓦剪边。大殿神台置木制神龛,做工华丽工整。其中圣母庙的明代壁画展现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其场面壮阔、人物众多,生动描绘了圣母的后宫起居生活,内容虽是虚构的神话人物故事,但描绘的画面反映了当时贵族官员阶层的世俗生活气息,分别被有关学者冠名为《迎驾图》、《巡幸图》及《燕乐图》,是一幅珍贵的艺术佳作。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佛教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寺院、石窟等沿丝绸之路向内地延伸,同时本土道教也逐渐建立了自身的图像体系。在隋唐时期,南北朝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寺观壁画的发展,塑造了许多感人的形象和境界。

(后土圣母庙)

田村后土圣母庙为明代嘉靖建筑,一直被当地人视作求子之地,香火颇为旺盛。这幅壁画的艺术风格承袭了宋、元的画风,同时又具有明代的典型特色。画中的山水树石展现出元明画风,而朱色为主的色彩运用和当时流行的沥粉堆金手法,使画面热烈辉煌。陪衬的人物采用工笔写实,施以浅绛淡彩,避免了色彩喧宾夺主。大片彩云增强了主题和人物的表现力,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这些壁画又展现了各个时期传统服饰的风貌和细节,在中国服饰史的研究和复原上,显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这幅壁画的作者姓名无从得知,但有可能是由庆成王府延揽名工制作。从作画技术来看,也非一般工匠所能比拟。作为现存壁画中的珍品,这幅画作值得人们珍视和欣赏。

(后土圣母庙)

东壁为《迎驾图》,在这一部分的壁画当中,首先值得一看的是为后土圣母开道的骑马武士,头戴明制大帽,对当时衣冠的详实反映,在庙宇壁画当中是不多见的。翘脚幞头也在这一系列壁画当中出现,因此说它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

东壁迎驾图的角落里,还有一车婴儿形象,其中还有一个婴儿探出身子,猴子捞月一般抓住了同伴,这动态感十足的创作风格更是难得一见。前来进香祈福的民众,往往都会对这一角壁画非常重视。在这里,孔武有力的力士身上甚至都爬满了婴儿,匠心独运,可见一斑。

(后土圣母庙)

西壁的《巡幸图》则描绘了后土圣母出行的车舆与仪仗,与东壁相呼应的是,两幅壁画均有演奏唢呐的骑马鼓吹手,经过贴金工艺处理的唢呐,颇为醒目。此外,注意看西壁留白处,还有嬉戏着的两只猫,与东壁“送子”部分侍女怀中的猫一道,成为了这座后土圣母庙壁画之中少见的却又贴近生活的元素。

北壁的《燕乐图》风格则端庄优雅,各色乐器与男女乐手是描绘的主题。这一部分人物群像,更加强调衣袂飘飘的审美追求,因此在线条的处理上更为流畅,给人一种律动之美感。自由灵活充满想象力的构图,情节丰富的故事内容营造出连续的叙事性,审美的世俗化风尚,这不正是明代美学的特征吗?

(后土圣母庙)

殿内的力士彩塑也值得注意,或许是为了模仿东壁之上的力士形象,这尊彩塑身上(图5)也攀爬了许多婴儿形象,同样难得一见。千百年来对于生育与土地的崇拜最终凝结为这一尊尊彩塑和一幅幅壁画,孕育万物的大地之神后土娘娘,也必然让每一个前来为生育祈愿的人们如愿。

圣母庙的三面壁画互相连接,又各自独立,亭台楼阁布局得当,曲桥廊庑错落有致,虽是宗教内容,却折射出皇家宫廷生活的影子,是研究明代建筑形制、衣冠服饰、车马仪仗、音乐舞蹈、工艺器物的重要资料。

(文峰塔)

文峰塔

你可知道山西最高的塔是哪一座吗?这座塔高度达到84.9米,位居全国第二,不仅是山西省第一高,更可以称得上是华北第一。从高度数值来说,仅次于陕西泾阳崇文塔(高87.2米),而略高于河北定州开元寺塔(高83.7米)。

这座塔就是汾阳文峰塔,又名建昌塔。文峰塔以高出名,号称“天下第一塔”,堪称汾阳地标。当地老人都有句口头禅:“汾阳有座碱场塔,距天只有二尺八”。站在远处眺望,汾阳文峰塔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当然就是高了!这80多米差不多得有20多层楼高吧,这一片周围都是比较低矮的民房,更显得汾阳文峰塔的高耸入云。

(文峰塔)

汾阳文峰塔建于康熙年间建造,共十三层,不同于佛教古塔,而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风水塔。古代文峰塔一来寄托着当地人才辈出、多中科举的希望,二来则是以塔来补全风水上的空缺、求得完整无瑕,更有借塔高大的形制,来作为地标建筑。

清康熙《汾阳县志》记载,顺治年间,曾任明清两代国子监司业的汾阳籍进士朱之俊(小相村灵岩寺水陆楼建造碑也是出自他)认为:“汾西山耸直,而异地(东南方)无文峰塔以应之,为缺憾事”;风水先生说:“地面生金,天九成之,四九得十三之数,乃合西方塔之图说也”。朱之俊相信风水,认为“汾阳县境西高而东南低,不利文脉”。出于期望家乡日后多出人才的考虑,便修建此塔。

(文峰塔)

该塔为砖结构,外廓平面八角形,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外廓为平面八角形,外廓塔层之间以砖雕椽、飞、斗拱组成的塔檐相隔,条石砌筑的须弥座塔座,塔自下而上收分至塔顶,共分十三层,每层中原有十二生肖塑像,后被毁坏。

塔身为砖砌结构,从上到下全用砖造,在中国众多古塔中独树一帜。塔内室为平面方形,塔室之间以转折回廊式阶梯塔道相通。外廓塔壁和内室塔壁组成套筒式结构建筑。塔座为条石砌筑的须弥座,石条上雕有“竹节”、“仰莲”、“卷草”图案。全塔共有斗拱512攒,整个塔身上下层之间收分显著,塔体轮廓线斜直向上,整个建筑雄伟挺拔,气势宏伟,美观大方!

从它的造型上来说,可以称得简朴而俊美。说它简朴,是因为在塔身上并没有太大繁复的装饰,但是整个塔的造型规律工整,各层砖石仿木斗拱的结构,颇为精细。总体上,塔身并不算太粗,这就让文峰塔总体上很是俊秀挺拔。有人说它的形状像一支笔,确实有点这方面的意思。考虑到它的功能,如果做一下拟人,大概就是一位面容清秀,身形修的书生吧!

(文峰塔)

汾阳文峰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不能进入内部参观。不过,塔已经很好地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在塔的周围,是一个巨大的广场,成为了市民游乐放松的好地方。还修建了类似于魁星楼、汾阳王府这样的仿古建筑,可谓古意盎然。

夕阳西下,余晖打在文峰塔上,洒下一片金光。在塔的周围,放风筝的市民,嬉戏的孩童,聊天的老人,场面惬意。再抬头看看,飞机滑坡天际,留下了长长的尾迹,似乎就在塔的半腰处,月亮出来了,和离塔刹的好像只有毫厘之差。此刻,真就是“手可摘星辰”了吧!

(西湾村)

西湾村

如果你是冲着碛口古镇或李家山村去的,那不妨也去西湾村看看,这是一座迷宫般的古村落,就如介绍说的“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金、木、水、火、土5条石砌竖巷,分割而又互通,每个院落都依势而建,错落有致。在夕阳的余晖中,院落静谧而温馨,袅袅炊烟,似乎几百年的时光都驻足在此。

据当地人讲,西湾民居是碛口辉煌时期经济力辐射所及的村庄之一。它不同于巨商府第乔家大院,也不同于世代京官所建的王家大院,它是碛口陈氏商人的“家属宿舍”。当时商人家里都占有大量的土地,子女们也有求得一官半职者,因此说西湾是综合的封建惠大城堡。

(西湾村)

西湾村距离碛口镇约一公里,步行就可到抵达,村子临湫水河而建,村口附近都是农田,田地中间有木栈道(行走时注意中间的开口洞),村子里很安静,村子虽不算大,但每个院落都各有特色,尤其互通的小巷,逛起来很有意思,全村都是免费的,只有东财主院和绣楼院进入参观要收费。

村墙内5条石砌街巷连为一体的四十余座宅院加以围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堡式封闭空间,仅在南面留大门三座,寓意天、地、人,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筑体现。由于年代久远且在抗日战争时遭日寇严重破坏,现在村墙仅剩遗迹。

(西湾村)

现保存完好的有四十多处院落,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不同地势随行程序、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防盗、防火、排水、泄洪的各种设施配置十分精妙,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

主要看点绣楼院,每一层的屋顶被当作上面一层的院子,每一院子都有小门相通。一层为伙计们的住处,二层正房是长辈居室,两边厢房是小辈住处,三层称作“望月楼”,是长辈望月、品茶、休闲和贵客住宿的地方。四层是绣楼,在楼梯拐弯处设有“石鼓女儿墙”标志。

(西湾村)

此外还有东财主院、竹苍松茂院等院落。街巷上牌匾比比皆是,如“福多三备”、“克昌后”、“明经第”、“承先启后”等,其中悬挂“岁进士”匾额的院落是军功三品的蓝顶老爷陈辉章的旧居。这些牌匾的书法艺术造诣颇深,各具神韵。

西湾村规模不大,没什么商业气息,看过了碛口古镇和李家山的壮丽全景,西湾村更喜欢它的宁静,湫水河静静流淌,幽深的古巷,破旧不堪的庭院,感慨曾经的繁华落尽,历史留下沧桑的痕迹!

(李家山)

李家山

如今,吕梁名气最大的是碛口古镇,然而让你念念不忘的可能是四公里外的李家山村。这就是吴冠中画中的世外桃源,整个村子建立在黄土高坡的山坳之间,错落有致。村中建筑以窑洞四合院为主,每个院子都有一块在山坡上劈出来的平整庭院和在山体内开凿出来的窑洞,保留了浓厚的山西建筑色彩。

看惯了千篇一律的方盒子似的楼房,中国的乡村民居,尤其具有历史年代的、地方特色的民居,真的会被深深吸引。他们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仅宜居而且讲究,这些已不仅仅是满足居住而已,而且有着自己的建筑艺术特色。这块黄土地孕育的人和景一样,纯朴憨厚有质感……

(李家山)

村里的网红李大爷,既是导游又是模特,讲诉了李家山村的历史由来:李家山,原名陈家湾,遵照晋商行规,外出经商时家眷只能留在原籍,在碛口发财的李氏晋商就请风水先生给他们找到李家山这块风水宝地,修建别墅安置家属,同时将陈家湾改名李家山,李家山村形去凤凰,所以也叫凤凰山。

鸟瞰李家山村地形像一只展翅凤凰,村里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的“德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在碛口开的“三和厚”,东财主家在凤身上修建,西财主家在凤的右翼上修建。

1989年10月的一天,著名画家吴冠中闯入碛口镇写生,惊喜之余这样写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李家山)

寂寞了几十年的碛口古镇撩开了百年梦纱,“枕着黄河涛声追忆似水流年”的风情撩拨着人们的心绪。碛口古镇的鼎盛繁荣,不仅造就了一批巨商大贾,同时还在古镇周围遗留下了明清民居村落。

能够治愈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心里的释怀和格局;画家用笔勾勒出大地轮廓,生活与黄土生出诗歌。这个史诗级的村庄,告诉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也是一种诗意的栖居。

(碛口古镇)

碛口古镇

黄河岸边的碛口古镇,“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绝不是浪得虚名。碛(音qi,意为砂石积成的浅滩),原本只是九曲黄河中极为寻常的一湾。然而由于湫河在汛期带来大量泥沙巨石,堆积在两河交汇的麒麟滩上,令黄河河面骤然由500多米收缩至80多米,河道落差高达十几米,平缓的河水瞬间激起了巨浪,变得桀骜不驯。

再身经百战的船工,到此也束手无策,只能抛锚登岸,改走陆路。这无形中竟催生出黄河航运中最大的一个装卸码头,并一跃成为北方著名商贸重镇,它的名字就叫做碛口。想不到是,这古镇上的五里长街,竟也如同毗邻的黄河一般九曲十八弯。石头砌就的街道上,凹不平的尽是印痕,想当年必然是货物运输川流不息。

(碛口古镇)

两旁鳞次栉比的商铺,虽然古貌依旧,可以想象这里曾经是商贾往来不断,算盘甚至敲打到半夜不停歇的繁华景象。也难怪,此地西接陕、甘、宁、蒙,东连京、津、晋、冀,差不多吸引了大半个中国的商人,尤其是近在咫尺而又富甲天下的晋商。

古镇南端的卧虎山上,矗立着一座黑龙庙,从庙里可以俯瞰碛口古镇,将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庙虽不大,却也是小巧玲珑、别具风格。尤其是门庭上的两层歇山顶门楼,倒座又建戏台前后连为一体,甚为壮观,雕刻彩绘也都相当考究。在这远离都市的黄土高坡,能见到如此精巧的古建筑,实在是个意外的收获。

(碛口古镇)

有盛必有衰,经历了200多年繁荣的碛口古镇,铁路运输的兴起,被时代抛在了身后,逐渐被世人所遗忘。曾经生兴隆的店铺,早已关门歇业,只留下尘封的窗格。昔日富商居住的豪门大院、也已沦为寻常百姓家。

夜晚的碛口,更为宁静,“一街灯火、昼夜辉煌”的景象,只留在了历史记载之中。找家窑洞客栈住下,枕着黄河的涛声入睡。

(小西天)

隰县小西天

在山西遍地国宝古建,若你问我最好看的悬塑在哪里?隰县小西天给了答案!这里没有避尘珠,只有古人的才华和智慧。这里展示的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能满足所有人的想象,能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在这个世界面前,仰望、向往、沉思、欣喜、忧伤……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的到。

隰县千佛庵,又称小西天,明崇祯年间由东明禅师创建,这里以大雄宝殿的满堂明末清初悬塑最为出名,被誉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小西天建在一船形的黄土梁上,暗合“慈航普渡”之意。庵内各建筑依山借势,打破了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在黄土梁上的方寸之地内宛转错落,“随宜合用,因境而成”。

(小西天)

悬塑,又称之为壁塑,是中国古时候彩塑造型艺术之一,是指悬插在壁面上的泥塑。小西天的悬塑完成于明末清初,是国内稀有的满堂贴金悬塑精品。想要把土壤悬塑于上空,匠人自身就必须有极强的技法。在没有机械设备的古代,全靠匠人在高处以精力手工制作进行。

悬塑因为加工工艺复杂,难度大且不容易储存而难能可贵。隰县小西天的明朝悬塑,经历三百余年仍完整如新,其范围之大、加工工艺技法之高、创造力之丰富多彩,无愧雕刻艺术里的国粹。

(小西天)

在不到170平方米的大雄宝殿中,有近2000尊彩塑,高大至3米,微小如拇指。这些彩塑不仅布满了大殿的正面和山墙,还以梁柱为依托,或悬挂、或盘绕,凌空蹈虚、层层叠叠,构成一方佛国世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大殿正面从左到右分别是药师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和弥勒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各执不同手印。五尊佛两侧各有两位胁侍菩萨。摩诃迦叶等佛的十大弟子分立于左右山墙,在他们身后,六名神态姿势各异的沙弥从半掩的门中探出身子,惟妙惟肖。

在正壁和山墙的上方,塑满了佛传故事和佛本生故事,白鹤、大鹏、孔雀、鹦鹉飞翔于亭台楼阁之间,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十二乐伎菩萨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檩枋、柱梁之间,诸佛、诸菩萨、罗汉护法、金刚力士、乐伎飞天驻立于缭绕缥缈的云头之上,栩栩如生。俨然一派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

(小西天)

整堂彩塑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画中工笔画重彩画的敷色技巧,以塑绘相结合的方式,在作品上施以浓烈的色彩,在细部衣纹堆银描金,让整个大雄宝殿色彩浓郁却不流于艳俗,金碧辉煌却不空洞土气。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称其为:“东土西方微尘不隔,人间天上万象庄严”。

为什么一定要上午来?寺庙坐西朝东,上午会有阳光洒进来。小西天本身不大,悬塑都在大雄宝殿内,内有塑像两千余尊,金碧辉煌、精美绝伦,亭台楼阁层叠有致,堪称”中国悬塑艺术博物馆”,再好的词形容都不为过。

(霍州鼓楼)

霍州鼓楼

在霍山脚下,汾河之滨,太原到风陵渡公路的一侧,有一座以建筑技巧著称的古代文物——霍州鼓楼。它位于霍县城内东、西、南、北四街中心。远眺,巍巍楼身,雄伟壮观;近看,彩塑朱柱,琳琅满目;登楼,可俯瞰全城,尽览霍城风光。

霍州鼓楼位于城内中心,大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又称文昌阁。整个建筑共分三层,二、三层均系木质结构,造型秀丽,比例匀称,卯榫精密。虽经风沙、洪水、地震侵袭,至今保存完好,实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筑艺术的结晶。

(霍州鼓楼)

鼓楼是古代放置巨鼓的建筑,用以击鼓报警,或按时敲鼓报告时辰。鼓楼台基高峙,用青石,青砖混合砌成十字券拱形通道,四向贯通。上筑木构楼阁两层,面宽进深各五间,二层三滴水,十字歇山式屋顶。楼总高29米,虽经历史沧桑,但其历史魅力犹存。

阁楼共有檐柱32根,高2.25米,为刹柱,有柱基,为鼓式莲花座。其中每面明间前两对檐柱共同支撑一歇山式抱厦,将中式建筑对称美展现到了极致。阁楼明间抱厦下四周各悬挂贴金匾额一块,蓝底金宇。东为“护国安民”,南日“辅元开化”,西书“览秀西河”,北有“保障冀北”。

(霍州鼓楼)

四周围廊雕刻有花卉、禽兽等图案阁楼一层四周屋面楣额上方各悬挂贴金匾额一块,楼上二层回廊外沿设有观景台,木制围栏,刻有各式图案,做工精细,绿色琉璃瓦覆顶,瓦顶装饰二十八星宿琉璃和三彩琉璃脊兽,夕阳下流光溢彩,这是山西最漂亮的鼓楼之一。

鼓楼地基门洞的上方各嵌砌一石碑。东日“对霍”,言东迎霍山之意;南日“迎熏”意思是说广迎远方来客;西日“镇汾”,言鼓楼威镇汾河泛滥之意;北日“拱辰”,语出自《论语》“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供之”。意谓如能以德感人,则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心。

(霍州鼓楼)

历史上的霍州古城东依霍山,西襟汾水,南临白壁关,北控韩信岭。“中州重镇,河东屏障”的霍州世代视为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在这条千年古驿官道通衢中发生了太多往事,李渊父子晋阳起兵南下攻打长安的霍邑之战,康熙帝南下西巡御书等等。

霍州古城因其扼守于西安通往太原乃至北京的官道通衢上,始终为一方重镇。鼓楼也是霍州的标志性建筑,如今每天的车辆围绕着鼓楼川流不息,很多霍州人每天都要多次与它擦肩而过,是一座在城市中活着的古建,夕阳下流光溢彩。

(霍州署)

霍州署

霍州署就是古时候管理霍州地区事务的官衙旧址,相传始建于唐代,是唐初名将鄂国公尉迟敬德的行辕,原本规模宏大,分为左、中、右三组建筑。在元代大德七年的大地震中,这里的房屋基本被摧毁,但当时官府很快进行了震后重建。

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建筑州署大堂重建于大德八年,其余厅堂陆续重修。不想至正十八年州署又惨遭火灾,除大堂外,绝大部分建筑化为灰烬。明朝建立后,于洪武四年又一次对州署进行大规模重建,之后明清两朝不断修缮增补,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

(霍州署)

霍州署是霍州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了。霍州署大堂,面阔三间,进深八橡,单檐悬山顶,体量相当庞大,内用减柱造,令空间大为拓展。前檐下开敞,用一根特别粗壮的额枋支撑使明间跨度极大,后墙中部设板门,通向后堂,两侧山墙有便门连接两厢。

在大堂前部连接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的悬山顶抱厦,乃是整座大堂最为著名和特别之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说:“在霍县县政府的大堂的结构上,我们得见到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大堂前有抱厦,面阔三间。当心间阔而梢间稍狭,四柱之上,以极小的阑额相连,其上却托着一整根极大的普柏坊,将中国建筑传统的构材权衡完全颠倒。

这还不足为奇,最荒谬的是这大普柏防之上,承托斗棋七朵,朵与朵间都是等距离,而没有一朵是放在任何柱头之上。作者竟竞将斗棋在结构上之原意,完全忘却,随便位置。斗棋位置不随立柱安排,除此一例外,唯在以善于作中国式建筑自命的慕非氏所设计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得又见之。”

(霍州署)

如今大堂内外也按照昔日公堂的陈设重新加以布置,抱厦里还停放着官轿,架上有堂鼓,堂边有肃静、回避牌和兵器等仪仗陈列,在抱厦檐下还按照旧制重新悬挂起了匾额“亲民堂”,是过去官府所自我标榜的勤政亲民的意思。整座州署在大门内还有谯楼、天下为公牌坊,大堂两厢有很长的廊房,后边有多进院落,陈列展示许多文物,是一座博物馆。

不过说这座元代霍州署大堂滑稽绝伦并不准确,其显现的特征不过是许多元代建筑所共有的。比如泽州县大阳镇汤帝庙,正殿额枋的粗硕和跨度的巨大以及斗棋不对应柱头的随意排布都远胜于霍州署大堂了,在晋东南还有许多类似的元代建筑,可以说并不罕见,也说不上荒谬。但梁先生当年于乱世之中远涉三晋考察古建,无论资讯还是交通都无法与今日相比,因此并未涉足晋东南地区,否则他一定不会对这些元代建筑的常见特征做出如此评价的。

(资寿寺)

资寿寺

资寿寺,又称“苏溪寺”,位于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苏溪村西侧,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刹胜景。寺院坐北朝南,风光秀美,东临绵山,西傍汾河,环山绕水,气势磅礴。根据碑文记载,寺院始建于唐代,后经宋代重修,金代末年因周围林木失火而被毁。元明两代经过多次重建修葺,现存建筑均为明代重修,展现出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

资寿寺规模宏大,院落宽广,布局严谨。建筑群以砖木结构为主,雕梁画栋,碧瓦凌空,结构奇巧。屋顶覆盖着三彩琉璃瓦,制作精巧,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寺内各殿共有79尊塑像,以菩萨和十八罗汉塑像的艺术水平最高。这些塑像形态秀美、姿态娴雅端庄、衣纹线条流畅,成功地塑造出了人物的动感。

步入后院,古人在建筑布局上讲究方位和构造的对称,院内的4座小巧玲珑的碑亭也呈现出对称分布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对称美学的特点。在主殿雷音殿与药师殿内,保存着160平方米的壁画,这些壁画历经沧桑却依然如新。画面构图豪放,工笔重彩,技法不俗,独具匠心。画面的勾勒描填都采用沥粉贴金装饰,富有很强的立体感。

(资寿寺)

步入雷音殿,东西壁上的壁画将为你展现壮观的场景。东壁画面的中尊为大医王琉璃光药师如来像,其身旁有日光、月光二位菩萨以及两位护法金刚侍立。中层绘有四大天王,下层则呈现八仙过海的壮观场景。虽然目前仅剩汉钟离、吕洞宾、蓝采和三位仙人在场,但护法金刚、玄奘法师、关羽等人物依然坚守岗位,为这座古老的寺庙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壁中尊为释迦牟尼像,其多以白色为主,身上同样穿着朱红袈裟。西壁的水陆法图分为三层,上为五方佛,左右各画一组道袍神仙,下为众鬼神,中间为天地水陆神及星神。只见上部的五尊佛身披袈裟一字布列,或执法轮,或捧佛钵,或作说法印。下部从题榜上可以了解到这些人物为天龙八部、天仙圣母、北斗七星、太岁土府、九曜星君、五湖四海百川诸大龙王、地府六曹诸司等神祇。

(资寿寺)

药师殿内西墙的壁画保存完好,西山墙的保存完好,东山墙的仅剩中间部分,上面绘满了祥云,还有五菩萨半身像、天龙八部等。

弥陀佛殿的东西两墙上原本也有壁画,但如今东墙上的壁画早已毁灭;西墙的下部稍有碱蚀,上为五方佛,下为众鬼神。该寺工作人员表示,雷音殿内的壁画为元代精品,药师殿、弥陀佛殿的则出自明代,这是经专家鉴定后给出的结论。这些壁画,既明显带有唐代后受外来影响的痕迹,又具有强烈的本土风格,部分壁画的技艺甚至比永乐宫壁画更具表现力。

(张壁古堡)

张壁古堡

在晋中的一片黄土丘陵之上,有一座罕见的袖珍小城,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说它袖珍,是因为它占地仅有0.12平方米,却应有尽有,一应俱全;称其为城,是因为它充满了神秘色彩,各种文化元素融为一体。

方寸小城规划高超,鱼形巷龙形口、孔雀琉璃,处处可见心思奇巧。同时,历史、民俗、宗教、军事等多种独特的文化元素,融为一体,充满了神秘色彩。真是古庙神佛意,明堡暗道奇!这就是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的张壁古堡。

古堡充分利用了自然形成的丘陵地势,四周深壑,作为军事工事,“秘密”二字非常要,所以才有“明筑城堡,暗挖地道”之说。这为古堡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张壁古堡)

古堡呈长方形,顺塬势而建,南高北低。南、东、北三面环亘夯筑的堡墙。堡北面向3条向下延伸的深沟,灌木杂生;堡东居高临下,有壑壕相隔;堡西与沟壁融为一体,峭壁陡坡,深达数十丈。只有堡南有3条与外界相连的“官道”。

古堡的建筑布局内涵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阴阳太极、风水之术等朴素的思想。堡南和堡北各有一城门,南门为石筑,北门为砖砌,两条街道之间以一条“S”形的小路相连。

南门外的路面是由9条红石铺成,门上有石雕龙头,街道中间有3列平行的红条石,两边则是千年磨砺而光亮的青石板,一直延伸到北门。北门有一个瓮城,龙须、龙头、龙脊、龙鳞、龙尾,再加上街道两侧象征龙爪的几条小巷,整条巨龙昂首匐地,生气勃勃。

(张壁古堡)

"S"形的街道既符合军事防御的原则,又富有阴阳太极之意,让整个古堡气势磅礴。然而,历史的风霜让人感到有点龙搁浅滩的悲壮和意味。南高北低的地势为古堡的建造设置了障碍,但这并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南低北高”的“子午”学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在北门上建了“真武庙”和“二郎庙”两座庙宇,并且庙顶标高超过了南门。此外,背靠的绵山壁峭坡陡,“冲气”十足,于是人们在南门外用砖石修建了一座“关帝庙”,用来遮挡绵山而来的“煞气”。

(张壁古堡)

古堡内的小巷与南北主街道相互交错,构成了堡城的活动脉络。巷门、门楼、店铺、宅院及普通民居都古朴典雅,门楣考究。砖、木、石上的雕刻精美绝伦,如狮子滚绣球、喜鹊登梅、鹤鹿回春等,都寓意着吉祥。

最神奇的古地道了,古地道分布于堡内堡外,全长约有5千米,纵观地道走向,相互交错,立体有序,暗含“六壬奇门”之术是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鲜活实例!来这个蕴涵深厚文化的“袖珍”城堡,领略千年的建筑、古道、神奇,翻阅这部厚厚的史书!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在山西,有许多名气不大却蕴藏着古迹之美的景点,其中介休城内的后土庙,就是一座闪耀的古迹。后土庙,也就是供奉着中国上古神话中“大地母亲之神”—地母的殿堂,被民间亲切地称为“后土娘娘”。

后土娘娘可不简单,她是道教“四御”之一,主宰着大地山川的女性神,等级甚至比王母娘娘还要高。正因为有着如此高的地位,介休后土庙的屋顶琉璃瓦使用了最高等级的黄色,只有中国古代帝王宫阙的建筑才能使用黄色琉璃瓦装饰,可见介休后土庙的等级不容小觑。

据景区内的碑刻得知,后土庙的存在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但如今看到的是明正德11年重修的格局。经过几次重修和扩建,形成了如今占地面积9196平方米的庞大规模。整个后土庙景区主要包含影壁、山门、过殿、三清楼、后大殿等中轴线建筑,配以两侧钟鼓楼和厢房。

(介休后土庙)

中轴线上的几座建筑值得重点欣赏,其中三清殿采用三重檐十字歇山转顶结构,内藏明代千尊彩塑《万圣朝元》,规模浩大,蔚为壮观。屋顶则用介休当地的琉璃覆盖,制作成硕大的龙鸱吻、狮子、亭台楼阁、莲花脊筒等装饰,组合起来仿佛一组琉璃彩画。

欣赏三清殿顶部琉璃时,除了能看到高贵的黄色,还会发现碧绿和孔雀蓝两种颜色的琉璃存在,三种艳丽的色彩交相辉映。古老的戏台建筑特色明显,抱厦和斗拱支撑,两侧的影壁用龙和狮子琉璃装饰,相互对称;建筑挂落处可以看到精美的七彩凤戏牡丹,400多年保存至今依然色彩丰富。

(介休后土庙)

戏台正对着的是介休后土庙的正殿——后土行宫大殿,这是一座面阔11间的双重檐歇山带廊的大殿,屋顶用高等级的黄色琉璃布置,站在戏台处观看整座大殿,蔚为壮观,同时展现出其与众不同之处。

除了琉璃之外,介休后土庙景区内的百余尊明代道教彩塑,除了精美之外,其塑像上的服饰也为游客展示了明代服饰的华贵之美,为中国现存明代彩塑不可多得的精品。

(祆神楼)

祆神楼

位于介休市的祆(xiān)神楼,是我国目前唯一存世的祆教建筑。祆教,由波斯人琐罗亚斯特所创立,以崇拜火为主,所以也称为“拜火教””,是古波斯的国教(也有说祅教就是金庸笔下《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南北朝时传入我国。祆教曾在中原广为流传,各地多建有祆教神坻,唐代时最为繁盛,明清时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祆神楼,民间俗称“玄神楼”,也称“祆神庙”,是一组雄伟高耸、建筑风格独特的木结构建筑群。它是明清楼阁式建筑之典范,其工艺复杂、气势恢宏,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精品。

(祆神楼)

关于祆神楼的始建年代,说法不一。据说始建于宋初,明代毁庙改建三结义庙,清初毁于大火;庙内现存的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所立的《重修三结义庙碑记》碑刻记载,祆神楼是文潞公特为祆神而建。

介休祆神楼,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保存的一处祆教建筑。祆神楼对于研究祆教在国内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遗存。其建筑装饰图像具有浓郁的祆教建筑风格,在一些建筑手法和建筑风格上与中原迥异。

(祆神楼)

在袄神楼的木制斗拱和雀替中,有许多是传统古代建筑当中根本看不到的图案,如猛虎、牧羊犬、神牛、大象等等。这些动物虽然我们都很熟悉,但要真正把它们作为神兽制出,甚至雕刻到殿宇里,似乎不太符合我们的传统,在古老文化中,神庙里供奉的神兽大都是苍龙、凤凰,最多还有狮子,形成龙凤呈祥、龙腾狮跃的局面。

而介休袄神楼里却有这么多异兽,显然不是我们熟知的传统文化的遗存。这些独特的发现,证明了这里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殿宇,而是来自于异域他乡古老的波斯之地。

(祆神楼)

祆神楼是组合式木构楼阁建筑,集过街楼、山门、乐楼于一体,平面呈“凸”型。南侧过街楼为两层三重檐十字歇山顶,二层的三面明间各出一座单檐歇山顶抱厦,宛若宋元界画中的仙阁降世,悠然缥缈。北侧由山门和乐楼上下叠构而成,两侧出八字影壁。

在祆神楼屋脊上,一排排红黄蓝绿的精美琉璃构件中,几位人物造型看上去特别别致,这些人物其实不是汉人,而是胡人装饰的祆教徒。可见,祆神楼不仅具有高度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们研究古代宗教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对象。

(太和岩琉璃牌坊)

太和岩琉璃牌坊

太和岩牌楼位于介休的北辛武村,这个地方以琉璃而闻名,当地人一般称之为琉璃牌坊,而不知道太和岩牌楼。太和岩牌楼建成年份不久,是在光绪年间由晋商冀家修建的。它原本是真武庙中的献坊,现在真武庙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这个牌楼。上面刻着“太和岩”三个字。虽然这个牌楼的历史不算很长,但是整个牌楼都是精美的琉璃构件,绝对值得一看。

牌楼为四柱三楼歇山顶琉璃砖石结构,坊高8.5米,长9.65米,宽1.55米。台明为长方形,四周设压檐石,中间用方砖斜墁,前檐设四步踏步,两侧垂带处雕石狮一对,柱基座为石制须弥座,圭脚四角雕角兽,中间用缠枝花瓣相连。

(太和岩琉璃牌坊)

整个牌楼采用了写实、写意等众多绘画技法,绚丽、高贵、庄重而典雅,通身包砌琉璃饰件,色泽鲜丽,造型传神。正脊的琉璃构件上题有“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世远家声旧,孝訯喜气新”的诗句。牌楼柱头、柱底都使用琉璃表现出不同的花卉、寿山、瑞兽和八卦图样,而且这些图样无一重复。

(太和岩琉璃牌坊)

左右次楼的正面分别写着“无上道”和“众妙门”,背面则分别写着“除俗障”和“契真源”。牌楼正面的“紫极腾辉”与背面的“天枢真宰”题字也非常有力。太和山就是武当山,传说中是真武大帝飞升的地方,也是真武庙牌坊的证明。

单看这个牌楼,就可以充分说明晋商的富裕。介休作为琉璃之乡,这个牌坊也证明了介休琉璃技艺的高超。相对于周围的萧条,太和岩牌楼的绚丽印证了那个年代这个地方的的富裕和繁华。

(无边寺)

无边寺

有“中国的华尔街”美誉的太谷小城,在明末清初,是达官显贵的聚集之地,因此也有“金太谷”之称,而无边寺以有气势壮观的白塔而成为“金太谷”县城的标志。

无边寺位于太谷县城西南隅,始创于西晋泰始八年,续修于北宋元祐五年,并重新筑构了独特风格的白塔。寺院为三进院落布局,坐北朝南的传统规制,山门(上有戏楼)、四明亭、木牌坊、鱼池、白塔及天王殿、大雄宝殿、碑廊、藏经楼、配殿、禅院等建筑群,错落有致,精悍华美,布局严谨而又显疏朗,房舍和楼宇的雕梁画栋,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原始神韵。

(无边寺)

牌坊上精雕着吉祥如意的木饰,加上“神灵默佑”匾额,把人祈福的心思撩拨到了极致。亭前一对可爱的明代琉璃陶狮,炫目的釉彩使其毫无雄姿之态,唯有“憨厚俏皮”,惹人喜悦,殿宇间繁茂的丁香花儿沁人心脾,为千年的古刹增添了活的灵气。

当然最吸引游人的要数寺内的白塔了,“塔以寺而存,寺以塔而盛”。当地素有“先有白塔村,后修太谷城”之说,估计塔在北宋续修无边寺之前就存在过。塔为砖木结构,通体雪白,千年风霜雪雨的剥浸而不褪色的秘密据说是当年筑建时在塔身涂抹了大米糊,也有说是涂了白垩,因而被称为“白塔”。

(无边寺)

白塔风格独具,融合了各民族的建筑艺术特点,集中了中国亭、台、楼、阁的建筑元素,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塔,白塔高43.6米,外呈楼阁式,七层八角,56个翅角,以琉璃龙头装饰,顶悬铁铃,叮当清脆,体现出宋代的建筑风格;塔顶为莲座瓶式喇嘛刹,直插云霄;塔内分9层,象征佛经中的“圆满”,登木梯可达塔顶,举目远瞻,太谷全城青砖灰瓦的别样景致尽收眼底。

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代每逢开科取仕之年,就有白鹤绕塔飞翔,塔顶落鹤几只,太谷城就会有几名学子金榜题名。因此,世世代代的太谷人都把白塔视为吉祥之物。

(净信寺)

净信寺

净信寺创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万历年扩建,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重修。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圣地”,在遍布全省的“国保”古建筑中,有的建筑精致,有的彩塑壁画保存完好,无论是彩塑、壁画、还是建筑本身,皆是上乘之作。

山西有句老话“金太谷,银祁县,铜平遥,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昔日的商贾重镇,民国时曾获“中国华尔街”美名的太谷,相比平遥多了一份清净。走进山山西太谷阳邑村的净信寺,探一探这座神秘的国保古建!

(净信寺)

净信寺坐北朝南,现存二进院,现规模形成于明正德年间,由南到北,山门之外为照壁,第一进院北侧正殿为毗卢殿。正殿两侧分立有天王殿各三间,向南,东西两侧分立有钟、鼓二楼;钟楼上悬挂匾额,上书“鹭栖”;鼓楼上匾额上书“发鲸”。钟鼓楼南侧,分别是奶奶殿和灰泉殿。南侧正中设置有戏台一座,戏台两侧开门。

毗卢殿东西两侧设置有腋门,即可进入第二进院,二进院正北为大雄宝殿,关帝殿、公所分设于东西两侧,东西配殿各五间,内设隔断,分为三殿,东配殿由北向南分别为普贤殿、观音殿、狐突殿;西配殿由北至南分别为文殊殿、地藏殿、土地殿。东西配殿之南,各设有三间碑廊,碑廊内存在各代碑刻32通。其中有2通“唐碑”,以及若干清代民国捐资碑刻。

(净信寺)

重建于清道光四年的戏台,绝对是净信寺最精美的一座建筑,这个戏台最出彩的部分在于斗拱与檐上的木雕工艺,额枋出头处及昂首均雕成龙首,盘龙雀替及拱眼壁镂刻精细,华丽之极!整个戏台顶部饰以华丽的孔雀蓝琉璃瓦件覆盖,远远看去就能感受到它的精美十分夺目!戏台前檐下有一方匾额,上书“神听和平”为生铜铸造,两侧有八字影壁,单檐歇山顶,檐下如意形状的四层斗拱层层挑出,伸向天空,宛如一个巨大的华盖让人印象深刻!

毗卢殿,又称三佛殿,是一进院正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殿内存有释迦佛、药师佛和弥陀佛像。三佛殿内东西山墙及后檐墙绘壁画,以佛传故事为内容所做的佛本行图,采用明代盛行的连环画形式、明式工笔用法绘制,实际绘于清代。

(净信寺)

大雄宝殿:明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室内无柱,有如来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像。东西墙壁还绘有诸天礼佛图,采用明式工笔画法。

净信寺的精华,分布在各殿内70余尊彩塑,均为明清时期所塑,直叫人看花了眼,大雄宝殿的菩萨塑像威严端庄,文殊殿内一堂悬塑更是一绝,众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据《太谷县志》记载,净信寺最初是一座尼姑庵,后改为僧院,因此寺内保留着一些女性神像。尤其是娘娘殿内供奉的一尊“乳母神像”,手托幼子,面容祥和。两侧的哺乳乳母像也是中国古代彩塑罕见的题材,一位袒胸露乳,一位露齿微笑,古代匠人创作也是很开放的。净信寺彩塑的民间信仰色彩和审美趣味较为浓厚。

(净信寺)

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地藏殿与土地殿内的彩塑!地藏殿中阎王判官、侍女、师爷、小鬼,满满一堂,滑稽的表情,夸张的姿态,是彩塑数量最多的一座殿宇!而土地殿中也有着自己的一整套班子,加上两侧墙上绚丽的壁画与其他地方的土地殿相比也堪称豪华配置

除了塑像,净信寺现藏多处完整的大面积壁画,毗卢殿和大雄宝殿的墙壁之上,演绎着一场来自明清的壁画盛宴,狐仙殿内的青龙白虎壁画,据说是绘于元代,逼真传神,值得驻足欣赏一番。

结束语

一座座历经风霜雨雪洗礼的国宝建筑,就那样静静伫立在阳光下,那样古朴,那样美……斑驳的红墙,雄大的斗拱,深远的屋檐,穿行在参天古松间的风,从一千年前吹来,每一处都在诉说光阴的故事。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旅行并不是急行军,有时要学会放慢脚步,细细体会这里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味道。这种味道是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漫步在街头巷尾,去学习、去体悟。

旅行不仅仅是看景、释放压力,更多的是要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也许你还在为繁忙的工作而抱怨,也许还在为生活琐事、感情纠结而烦闷,此时,不妨想一想:生活中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吗?

生活中的每个人,不论是谁,如果想要获得就要付出努力,就像勤劳的石匠与其妻巧手绣娘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个人不想付出,那就不可能有收获。因此,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烦躁;多一些感恩,多一些理解,生活的路自然越走越宽阔,而你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1 阅读:1

星之旅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