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主席的天赋、觉悟、责任和使命的成长之路

三水寿看历史 2024-06-25 14:12:48

主席留下了无数的丰功伟绩,也留下了很多近于传说的故事,很多名人在主席还是少年的时候,就断言他必成大器,所以人们更愿意用天佑中华诞生伟人,来讲述主席的英雄史诗。无可否认,这位从韶山冲走出来的农家少年,确实带有一种无法言传的使命感。

如果你去过主席诞辰100周年以前的韶山,也就是1993年以前的韶山,走在那个群山环抱的山坳小路上,看着几百年如一日的水田,农舍,你是不是也会和我一样,油然而生一个疑问,这样一个闭塞的山村,怎么会走出这样一位上下五千年,纵横海内外绝无仅有的伟人。

在主席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里,没有收音机和报纸,甚至也没有思想开明的人告诉他外面的世界,为什么他会走出来,带着改造社会的理想走出来,并且发出惊天动地的声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主席的伟大,巴基斯坦总统本布托的描述比较恰当,“像毛泽东这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才能产生一位,他们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书写历史的篇章,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使历史显得渺小。”

是不是真的,在民族最多灾多难的时刻,上天因为感念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和聪明智慧,为我们诞生了这样一位改天换地,只手托举未来的英雄。

主席是无神论者,作为他的追随者,我们当然不应该只用天意来解释,虽然有很多事迹表明,当主席走出韶山冲的时候,已经带着一种令人一望而知的宏大气象,但我们仍能够从他的青少年足迹中,寻找到一些成长的脉络,这样我们或许可以知道,他那不可思议的伟大志向,有多少是源于天赋,有多少是源于后来的觉悟,以及实践的责任和历史自觉地使命感。

天赋

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这是主席1906年在他十三岁时的即兴诗作。这样一个山村中的少年,四周是挡住眼界的高山,跟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他却不甘于碌碌无为的一生,立志要走出去在世界风云中成长。也许主席那时候并不知道他要出去做些什么,但就是有未来的声音在呼唤着他,这种呼唤,无论父亲怎样怎样排斥,怎样压抑都无法阻挡,这一点,应该只能用天赋来解释。

觉悟

主席第一次走出韶山外出读书的地方叫做东山学堂,也叫东山小学,主席去的时候,他们当年的招生已经结束,何况当时主席已经十七岁了,读小学年纪未免太大了。他自己挑着行李。衣衫破旧,所以人家不愿意招收,出了一个言志的作文题目考他。

在可以查到的记载中,主席那次应考的文章,立意高远,不像其他考生只会谈光宗耀祖和升官发财,而是联系民族危亡,人民疾苦,表达了立志救国救民的思想抱负,让校方为之倾倒,学堂的负责人高兴地说,录取了一位建国之才。

这应该是主席得到的第一个把他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评价。

那么主席救国救民的思想从哪里来的呢?除去天赋,应该源于一本《盛世危言》的书籍,这是郑观应编成于光绪20年的一本论文集,全书贯穿着富国强民的主题,主席在韶山冲辍学务农的一段时间读到了这本书,二十几年后,在于斯诺的交谈中,肯定了这本书对自己的作用,应该就是这本书,开启了主席济世救国的思想萌芽。

这个世界上应该有很多人有天赋的,可是其中多数人的天赋,淹没在后来经历的纷纷扰扰的红尘琐事中。在西方社会学中,称之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打下了一个人世界观的烙印,决定了他的努力方向,树立了他的志向,这个过程树立了远大志向的,就是觉悟,反之就是平凡。

所以从主席1893年诞生到1906年这一段时间,他对父亲的反抗,对农民的同情,是源于他的天赋;而在1906年辍学之后读到盛世危言这本书,则是开启了他的觉悟。

绝大多数人,即使是树立了救国救民的人生觉悟,但一生也只是止步于此,说说而已,或者是在年老的时候,想想而已,感叹而已。没有真正付诸实施,没有在志向中承担责任的勇气,或者没有主动寻找承担责任的机会,觉悟慢慢消磨,这些人和一生没有觉悟的人,构成了世界上的芸芸众生,最多是比较出色而已。

平凡人生和非凡人生的区别,就在于是不是在觉悟之后,去承担责任。

责任

主席在东山小学只就读了半年,然后转读湘乡驻省中学半年,再从军半年,两年后,这个小学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在这个高中,他又只是就读了半年的时间,这半年的时间,他通读了一部《御批通鉴辑览》的古籍,这是自上古到明代共一百一十六卷的历代编年史,很难想象,如果不是秉持着坚定的责任感,这个十九岁的刚刚从山村走出来,刚刚睁眼看世界的青年,怎么会有这样的毅力和境界,读完了这套浩如烟海的历史巨著。

此时的他,虽然走出韶山还不到两年,但已经以他的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论的文章,赢得了老师不遗余力的赞美甚至倾倒。这篇作文合计465个字,阐述了取信于民的治国方略,中文老师柳潜先生的批语多达150字,其中有“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章,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工候,吾不知其所至。”

这应该是第一个为主席加上“伟大”定义的人,尤其“再加工候,吾不知其所至”一语,真的令人佩服老夫子的眼光,可惜先生1930年去世,如果他能够在1949年看到主席在天安门上代表民族的宣言,该有多么自豪和激动呢。

商鞅徙木立信论这篇文章,代表着主席觉悟志向到承担责任的一个转折,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作为他个人,有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也正是从这个转折点,他完成了从出色到伟人的开始。

因为感到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教学刻板陈旧,无法获得真正的济世之学,主席离开了那里,经历了半年的自学时间。每天从寄住的长沙新安巷湘乡会所,步行三里路到浏阳门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风雨无阻,每天图书馆一开门,他就进去,中午吃两块米糕,到关门才离开。

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计划,阅读了许多社会科学和人文类的书籍,包括世界历史和地理教材,近代启蒙思想家、科学家和经济学家,卢梭、斯宾塞、孟德斯鸠、亚当斯密、达尔文和约翰穆勒的著作,思想再次得到升华。

他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地图,站在地图前久久凝视。

1913年,主席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这次求学,他一读就是五年,中间写出了心之力和体育研究这样承担救国责任的探索性文章。

可以说,此时主席的责任意识已经非常清晰,他结交英才,野蛮体魄,在狂风暴雨中登临岳麓山之巅,为以后艰苦卓绝的征程积蓄力量。

这时候的他,已经成为全校师生公认的伟器,他的恩施也是他未来的岳父杨昌济先生写信给章士钊,评价主席和蔡和森说,二字海内奇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到1919年也就是他毕业的一年后,在《湘江评论》的创刊词中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就像所有那些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一样,此时,主席已经真正作为建国之才中的一员,真正承担起了他救国救民的责任。

此时的主席,已经完全担当得起“伟大”这个形容,就像所有勇敢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他的战友们一样。

1937年,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来到延安,与多位中共领导人进行了深入交谈之后,她得出结论:每一个共产党领袖都可以和另一个民族,或者另一个时代的杰出人物相比,但是毛泽东无与伦比。

为什么毛主席是无与伦比的,因为他从1920年他开始接触马列主义,1921年参加了开天辟地的党的一大之后,尤其是经历了大革命遭到失败之后,历史的自觉,把救国救民这个理想,从责任变成了他的使命。

责任和使命之间有什么区别呢?简单地说,责任是跟随的,至少是大家在一起的工作,而使命,则是义不容辞的开拓担当。从1919年到1927年这段时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中外各种质疑声中起伏颠簸,陈独秀、瞿秋白、张国焘等领导人不断重复这样那样的错误,直到412政变,革命受到了蒋介石的残酷镇压,而主席在实践中,不断认识马列主义的本质,也不断认识自己,从跟随着,到协作者,再到按照自己的真知灼见,开启中国革命胜利之路的领航者,当仁不让,舍我其谁,正是这种转变,让他成为绝无仅有、万世景仰的伟人,让我们诵读着主席1925年的诗词,来缅怀他从天赋到觉悟到责任,再到使命的历程吧。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 阅读:3

三水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