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美术通史——艺术名家郭咏

书画艺堂 2023-04-18 09:42:34

郭一融,名咏。以字行,斎号芥舟堂,又曰梦鹤庐,1945年生于天津。大学文化,出身书香世家。幼承庭训,初学临池,并读蒙书,练习涂鸦,亦曾浅尝篆刻。中学时代幸得拜识书法大家龚望先生,乃承教其门墙。后得知与先考同出崇化学会,殊感欣慰,倍觉亲切,从而立志弥坚。遵师教诲,始研读《易经》、《诗经》《论语》等典籍,同时临习曹全、乙瑛,史晨等汉隶碑版。文革事发,与师关系中断,劫后得再续前缘,复随师学习(石门颂》有年。期间,又曾问学於津门宿儒吴玉如先生,蒙其指教,获益良多,为学日进。奉职时,坚持三余读书:恒以治学为要,兼字画以辅翼读书。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曾任(天津硬笔书法报》编辑,天津硬笔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硬笔书协评审委员,孙玉田书法工作室艺术顾问。

郭君名咏,字一融,斋号芥舟堂,又名梦鹤庐。祖上世居天津,书香门第,先父文采横溢,民国时期曾任记者,交游广泛。郭君家风严谨,幼承庭训,临池启蒙,儿时涂鸦己见聪慧,亦曾浅尝篆刻,而且自青少年至今。无论外界如何变动,数十年来手不释卷,笔耕不辍。我与郭君相识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同样的精神追求,志同道合,不觉已走过半个多世记的人生岁月。想当年的物质生活条件无法与现在相比,不过当时的人们似乎有消磨不完的时间与精力,大部分人都用于打扑克等纯娱乐活动。但也有少部分人用学习各种知识来充实自己。

当时很难为众人理解;但多年后因为能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与谋生手段并适时脱颖而出,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郭咏君就是这样一位生活中的杰出者。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未正是郭君的青年时代,在积极投入正常生活的同时,他利用现有条件加紧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仅凭国际音标和书本来学习英语,并研习日文,啃读中国古代经典, 钻研中医理论,同时亦不忘中西绘画上的研习。

曾参加过和平区文化馆李文珍的美术班学习西画。与我一起去海河边上的公园绿地写生,并一起去当时在承德道的市图书馆借阁图书。一些不属于同一学科不同范畴的知识,郭君掌握起来轻松自如,皆可触类旁通。另一方面,结识了与其先考同出崇化学会的龚望先生及同时代的友人王坚白、陈隽如诸位乡贤。向这些前人更进一步学习、研习“诗”、“书”、“易”、“论语”等典籍,同时临习汉碑,经年不息。圣人无常师,又问学于津门宿儒吴玉如先生,受到更广泛的熏陶与影响。并曾就读于业大中医专业,取得医师证书。郭君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一直不断坚持读书,习字作画,默默无闻地做着各种工作,踏踏实实每一步都稳扎稳打的人是不善于炫耀自己的,郭君一直就是这样一位厚积待发的饱学之士。改革开放后,各种信息与知识不断更新。有了稳固而坚实的文化基础,郭君在各个知识领域与中国书画方面更加融汇贯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郭君的书画水平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国国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长期的阅读积累与多方面的知识沉淀,其作品必会呈现出浮燥干瘪、外强中干的市井气与江湖气。只有不顾及太多物质利益的饱学之士才能使作品呈现更多的书卷气息。欣赏郭君书画作品,迎面扑来的是一种惠风和畅,不激不励的儒雅气息。没有家学渊源,毕生修炼的苦功焉能致此境界。当然能使作品做出人书俱老,人画俱老的苦学者仅是凤毛麟角。郭君的古稀后中国画作品,走向返朴归真,坚持沿着中国文人画的道路继续开拓发展。我相信当代的真正的新文人画必然达到更高的境界,最终会成为一种新时代的先进文化。                                                                                                                          作者:王东生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