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戟横空卫家国——不拘一格的中国古代长兵器之一

新黄河 2024-12-13 09:21:06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出的战国铜戈。

戈、戟、钩镰枪、狼筅,均是古代长兵器,除戈外,均具有刺击功能,它们在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明代出现的狼筅形制特殊外,前三者形制上多有相似之处。

戈诞生于新石器晚期,由类似镰刀类的劳动工具演化而来,盛行于商周至战国时期。戈由戈头、柄和鐏(柄下端的饰件)构成,是一种以勾、啄方式打击敌人的曲头长兵器。戈头由援、内、胡3部分组成。援是横出的杀伤部位,由上下两刃向前弧收成尖锋,用以钩啄敌人。内位于援的后尾,用来穿入戈柄,其上有穿绳绑缚戈柄用的孔,称作“穿”。胡是援下刃延伸的部分,其上也有穿,胡越长穿越多,用绳绑缚戈柄时会更加牢固。《周礼·考工记》中记录了当时戈的各部构造数据,“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意思是,戈的援上下的刃之间两寸宽,内四寸长,胡六寸长,援八寸长。由于春秋时期度量衡不统一,各地制造的兵器大小有差异。通常长戈用于车战,短戈用于步兵。戈在商周至战国时期十分盛行,被广泛用于车战。作战时,车上持戈的战士横向挥戈扫劈敌人,在战车高速冲击下,其攻击威力远大于直刺兵器。随着骑兵出现和兵器发展,戈在东汉时期逐渐销声匿迹。

戟是矛和戈的结合,将戈的前端装以矛尖就是戟。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戟出现于商代晚期,秦汉时期逐渐流行。戟可分为车戟、骑兵戟、步兵戟。戟头在戈头援、内、胡、穿4部分的基础上,多出了矛锋,使戟具有刺杀功能。战国之前,戟多为“十字铜戟”。战国晚期,随着铸铁技术出现,戟逐渐进化为“卜字铁戟”。西汉时期,随着骑兵作战盛行,戟进一步演化,援上翘成刺,不再注重钩啄功能。东汉末年,戟极为盛行,还演化出短柄“手戟”,可两戟并用称为“双戟”。南北朝时期,随着重骑兵出现,戟逐渐被枪、马槊等兵器取代,隋唐以后,逐渐成为礼仪用具。

钩镰枪从造型上看,将戟横向的锋刃内弯就是钩镰枪。钩镰枪的使用最早出现于唐,宋时达到巅峰。钩镰枪前端为锋利的枪锋,侧有锋尖向后的曲刃,呈镰刀状。枪锋主要用于直刺,而侧缝不仅可以勾刺,也可用于钩住敌方铠甲将其拉倒。宋时,宋军常与金的骑兵作战,钩镰枪可用于钩砍马腿,是对付骑兵的利器,其因此而盛行。《武经总要》中记载的钩枪类兵器不下8种,其中就包含单钩镰枪和双钩镰枪。

狼筅是一种形制非常特别的长兵器,由明代将士自创,后改进成为明军制式装备。狼筅是由坚韧的毛竹为主体,布有9至11层节叉,用火烫熨得有直有钩,灌以桐油并缚毒,柄长一丈半,顶端装枪头。狼筅在戚家军与倭寇对战中大显身手,攻击和防守性能俱佳,倭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深,可阻挡长枪刺入。作战时,狼筅兵在前冲,长枪兵紧随左右,大刀兵接应于后,杀得倭寇死伤无数。狼筅是戚家军“鸳鸯阵”的必备武器,被称为“破阵第一利器”。

戈、戟、钩镰枪、狼筅,有的由劳动工具演化而来,有的是不同兵器的结合,有的是结合战争特殊需要独创,充分凝结和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它们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中国冷兵器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曹波)

来源:中国国防报

0 阅读: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