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韩金序)“能通过捐献行为改变他人的命运轨迹,我觉得很幸福。”12月6日,来自甘肃省张掖市的“95后”青年付晓有了一个新身份——中华骨髓库第190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一天,她不仅为一名陌生的血液病患者送去了生的希望,也实现了自己6年前播种下的梦想。
捐献后,付晓收到了一封来自兰州城市学院青年志愿者的手写感谢信。他们要号召更多青年向无偿献血者和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们学习。受访者供图
6年前播下的一粒希望种子,开始萌芽2018年夏天,付晓第一次接触造血干细胞捐献。当时还是大学生的她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得知,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帮助那些患有严重血液疾病的人。“那天我了解到,造血干细胞对于一些病人来说就像是‘生命的种子’,可以重建他们的免疫系统和造血功能。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事,就可以给需要的人送去新的希望。”付晓回忆道。
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存在于人体的骨髓和外周血中。它们可以在体内不断分裂产生新的血细胞,维持着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依靠自身生产足够的造血干细胞,当某些疾病破坏了患者的造血系统时,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便成为治疗这些病症的关键手段之一。
付晓的造血干细胞受捐者小雪(化名)是一名确诊血液病的小女孩,因免疫系统和造血功能受损,必须长期在无菌环境中接受治疗,以防止感染。对她而言,像画画这样简单的活动都变得遥不可及。
红十字会给付晓拨去电话的那个晚上,她既兴奋又激动。“工作人员告诉我,造血干细胞匹配成功率为万分之一,冥冥之中,命运选中我去挽救另一个人。那种感觉就像是6年前种下的希望种子终于发了芽。”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生命中的光”收到配型通知后,付晓的心情既紧张又充满期待。“我将要做的不仅仅是捐赠造血干细胞,更是给另一个人重生的机会。”为了确保捐献过程顺利进行,付晓提前前往兰州开始了为期数天的准备。入院体检、注射动员剂……每向前走一步,付晓心中便多了一份坚定。
终于到了捐献采集那天。付晓看着自己的血液缓缓流入精密的机器,经过分离后凝聚到采集血袋中,“酥酥麻麻的感觉从手臂传来,但整个过程并无不适。”付晓说,“这感觉就像是生命在无声地传递,它虽无形,却如此真实。”
12月6日,付晓完成造血干细胞抽取工作,图为提取后的血液。受访者供图
随着血液一点点流出身体,付晓仿佛看到了另一端的小雪,那个渴望自由绘画的女孩。她想象着小雪重拾手中的画笔,色彩再次在纸上绽放。这一刻,付晓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力量——它是如此脆弱,却又那么顽强。“仅仅因为这一袋血液,小雪就能重拾梦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如此微妙而强大。‘人’是一撇一捺,正因为有了彼此的帮助,生命才得以延续和丰富。”
12月6日,中华骨髓库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实现19000例,再次刷新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纪录。目前,中华骨髓库数据显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库容达348.9万人份,10个月内造血干细胞捐献量实现了17000例到19000例的三连跳,较2023年提前41天突破2000例。付晓希望,“第19000名造血细胞捐献者”这项特殊称号是一个契机,可以带动更多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为挽救生命贡献力量。
12月6日,甘肃省红十字会为“第19000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付晓颁发证书。受访者供图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生命中的光。我们或许只是陌生人,但在某些瞬间,生命却可以交织在一起。”付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