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的青春》一开播,“一次次呼唤你,我的一九九七年”的歌声飘来,熟悉的大院配方,“父母+儿女”两代人的温情邻里群像,“闹腾儿女”天天打架的精神状态......弹幕里时不时会飘来一句“1988既视感”、“国版的请回答1997”,说的就是无数人心中的韩剧top1《请回答1988》。
年代家庭群像剧一直都有一批忠实观众,无论是早期《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我爱我家》《父母爱情》这种追忆年代感的家庭生活剧,还是近几年如《我在未来等你》《以家人之名》《如此可爱的我们》等打起怀旧牌的青春群像剧,都难逃观众以“1988化”切入的对标和审判,但多数模仿和对标的效果其实并不理想。
那么《请回答1988》(以下简称1988)到底靠什么让观众念念不忘?国产剧为何做不出我们自己的1988?或者换句话说,国产剧真的应该执着于1988情结吗?
《请回答1988》为什么好看?
《请回答1988》开篇就说得很好:1988年,虽不富裕,但内心却有段温暖的岁月。在骨朵看来,怀旧和邻里、发小关系是《请回答1988》最能打动观众的点,也是这部剧成为观众心头好的两大利器。
这种怀旧一方面体现在对时代背景的真实还原,与韩国当时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请回答1988》的忠实观众、一位70后的影视创作者秋sir告诉骨朵:“如果按我们正常思维来想,1988年是韩国历史上崛起的一年,这一年举办了汉城奥运会,是一个向全世界展示韩国的历史性机遇。”
全剧以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为起点,依次讲述了1989年韩国学历考察、1990年裴哲秀音乐基地等大事件。双门洞这个小环境虽然写的是家长里短,但也少不了这些大事件投射在小人物上的缩影。比如德善被选为奥运会入场仪式的举牌小姐,以及姐姐宝拉参加的学生运动,即韩国有名的光州事件。
这样复杂的时代背景构建出的电视剧 ,它的格局最开始就很大。“我看到这部剧最直接的观感,就是特别真实。它抓小放大,不去用大量笔墨写这个时代究竟如何,只是写这个时代有这些事、这些人。”秋sir认为,这是整部剧的一大巧思。
可见,即使时代的大背景一直影响着这部剧的走向,但更重要的是这份怀旧抓住了大背景与小人物的联系,剧中的人物甚至都有原型参考。
《请回答1988》里作为马达加斯加举牌手的德善,实际是参加过8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女高中生刘荣信;阿泽的原型是李昌镐,就连11连胜事的棋盘都一模一样地复原了。
“韩国的贫富差距也大,这几位好兄弟之间,阿泽挣了不少钱,剩下的两个人都没钱,再往后发展可能来往就少了。其实最后也就是一个怀旧,让你怀恋那时候的生活。即使除了少数一两个有钱人,剩下生活都是很苦的,但人们就怀念那样的年代。我觉得这是他们出品这部剧的动机。”秋sir说。
除了打怀旧牌,1988的群像戏也直戳观众的心窝子,通过邻里和发小关系的呈现,展现人物之间的细腻温情,说白了就是关注现实但不搞黑白对立。
“这个剧我相信在其他的国家,比如美国,播得不会好。中国人爱看,实际上还是看人际关系:小孩之间的关系,他们父母之间的关系,这是它的特点。里边的年轻人是一种发小关系;老一辈人身上的是家庭邻里关系的美好。我小时候在家里就是这样,这家炖了肉,给你小碗吃,一家遇到困难,街坊邻居都玩命地帮。这不就是《请回答1988》最看重的点吗?”
《请回答1988》里除了德善这样成天鸡飞蛋打的多子女家庭,还有双职工家庭、单亲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等,观众都能在这些家庭关系中找到真实的认同感。
四个孩子会躺在一起玩游戏看电影,三个妈妈会凑在一起聊八卦,会轮流照顾别人家的小孩,也会为了一局花牌而耍起小心机。发小之间因为感情的变化而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家长们的友情也弥足珍贵。
连最易引发矛盾的代际问题在剧中也显得无比感人,比如德善向爸妈说出自己不被重视的委屈,爸爸听完后重新买了蛋糕给她过生日,向德善反省,诞生了让无数观众记忆深刻的名台词:爸爸,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
靠着怀旧的情怀和细腻的群像,1988原汁原味地成为纯感情输出的作品,让不同观众都能从这些情感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对标1988的国产剧还欠缺什么?
在尝到1988式的甘甜后,国内观众开始疯狂寻找带有“1988基因”的影视剧,国产剧的创作者们也迎合观众一时的热情,在对标1988的路上一去不复返,做出了诸多啼笑皆非的尝试,也陷入过“东施效颦”的窘境。
比如《我们的青春期》为了迎合大众情怀,从剧作海报到基本的人物、剧情架构都有1988的影子,打着呈现“中国的1990”的招牌,实则原封不动搬运别人的年代故事。故事开头同样是大大咧咧的女主角自述视角,人物关系也是五组家庭并行,就连主角遭遇的家庭问题都如出一辙。这些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呈现在荧屏上,自然是浮夸又矫情,失去了本身的灵魂。
而原版的经典早已被这批观众奉为心中的“白月光”,这种形似神不似的模仿,让这部剧很难不被原作粉狠狠审判。
无论是翻拍也好,还是从模仿上升到抄袭也罢,国内玩这样的路数去对标1988注定水土不服。原版既定的社会背景、观众对原版情节的认可都是后来者无法超越的障碍。
另一方面,国内同类型的原创剧集在内容上一味想复制情怀的心思,也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开局好评,最后却毁于主次不分的人物线和感情线,似乎成了国产群像生活剧高开低走的通病。
《以家人之名》前几集围绕青春、亲情展开,可后期凌霄与李尖尖的爱情火花来得猝不及防,“亲情线秒变恋爱局”,被不少观众批评烂尾;
而《我在未来等你》《如此可爱的我们》《风犬少年的天空》等都是青春剧1988化的烙印,青春气息和成长中的感动确实拉满了,但对每个角色喜怒哀乐的刻画却不如1988来的写实。
《迎风的青春》前半部分好看,被观众说幻视1988,关键不在于故事或设定像,而是观众看完之后的感受很像,都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动:表面上是一群人的欢乐嬉闹,其实温情与感动才是它的里子。但后续程苗苗和强小娃、程芽芽与袁山青的救赎线,篇幅一度占据太多,甚至超过了老一代人的戏份,纷纷被观众吐槽“年代群像爆改青春疼痛。
这些年代生活剧置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剧中的大事记观众未必都经历过,也正因此,这类剧集往往不是靠着强情节出圈,而是靠着生活的沉淀和对人间百态的细腻刻画,让观众产生共情和代入感。
可这些本来该讲日常生活的剧,往往为追求戏剧冲突,刻意强化矛盾、加深对立,用力过猛。
比如《我们的日子》,本意是以三个家庭为缩影,细腻诠释父辈温情和邻里关系,展现两辈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平凡生活中奔赴幸福的故事。剧情听上去既温馨又日常,但实际上却是为推动剧情放大了“一地鸡毛”的琐碎事。
王宪平与妻子刘淑霞、弟弟王宪安、邻居杨大山,还有刘淑霞与母亲那人和等的人物关系,只让观众看到了冲突,却没有深层沟通,邻里间、代际间、兄弟间,仿佛都有很大的怨气亟待发泄,十分吵闹,让人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内核。
《以家人之名》里为了表现成长之痛,小哥子秋和大哥凌霄的悲惨身世被刻画得太过沉重了。大哥凌霄从小父母离婚,小妹意外去世还不够,还得加上外婆心梗去世、舅舅道德绑架这样抓马的经历;小哥子秋被母亲抛弃,好不容易安心成年,又突然蹦出一个禽兽不如的爹,逼着他不仁不义。
这似乎又暴露了国产群像生活剧的另一通病,好像主角没有惨到人神共愤的身世,没有遇上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生活故事就没办法继续推进下去。
而这些刻意制造的矛盾和细节,在《请回答1988》当中是竭力杜绝的。“整个《请回答1988》里就没有一个坏人,连一个相对坏的都谈不上。这部剧就有这个自信,没有戏剧冲突纯是看人。”秋sir也就此点出了1988这部剧的另一点巧妙之处。
可见,抛开戏剧冲突,还能平铺直叙、细水长流的讲故事,才是1988的真本事,也是对标它的国剧的欠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