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滁州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广泛关注。
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滁州正依托这一“桥头堡”,加速向东接轨南京,打造长三角城市群新的增长极。
这一战略布局不仅体现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思路,也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滁州市拥有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总开发面积达105.36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再造一个滁州城。
这一宏大的空间规划,为滁州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2022年,滁州GDP增速领跑安徽全省,2023年又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27年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
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无疑是滁州最大的优势和底气所在。
滁州市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宪亮表示,预判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关键在于发展空间。
近年来,滁州通过“三区三线”调整划定工作,全力争取发展空间,最终使两个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的开发边界规模较建设之初增加了数十倍。
这为滁州未来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腾挪空间。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滁州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作为全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将于2023年7月通车试运营,这将大大缩短滁州与南京的时空距离,为两地同城化发展奠定基础。
汊河大桥、池杉湖路桥等多个跨省交通项目的建成通车,进一步强化了滁州与江苏的联系。
未来,随着北沿江高铁的建设,滁州到上海的时间将缩短至一个多小时,这意味着滁州将更深度地融入长三角城市群,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在产业布局上,滁州立足自身优势,主动对接南京江北新区的发展定位,着力建设南京产业的“协作区”和“承接地”。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聚焦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两大产业集群,并延伸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形成“2+3”产业发展格局。
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则与南京浦口区签订合作协议,在南谯区规划建设1000亩“飞地”。
这种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滁州承接南京的产业溢出,也为南京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空间。
得益于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滁州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2年,滁州市签约落地8个百亿元项目,其中3个都落户在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捷泰太阳能高效电池片、人民控股光电显示、飞利浦智能家电等一批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项目相继落户,为滁州的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提升了滁州的产业层次,也带动了就业和税收的增长。
滁州的快速发展也在经济数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022年第二季度,滁州市来安县在安徽省59个县(市)经济运行排名中位居第一,南谯区在全省45个区经济运行排名中也名列榜首。
滁州市经济运行评议连续四个季度位居安徽省第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无疑与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的建设密不可分。
回顾滁州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十年来,滁州市生产总值(GDP)增速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实力在安徽省内实现了从“总量第一方阵、人均靠后”向“总量第三、人均前列”的历史性转变。
城市发展也从“大滁城时代”迈入“大江北时代”,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征程中一匹令人瞩目的“黑马”。
在肯定成绩的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滁州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产业承接中实现产业链的提升和创新,避免沦为单纯的“代工基地”,是滁州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加快发展的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也是滁州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南京等发达城市相比,滁州在城市功能完善度、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
展望未来,滁州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滁州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的重要门户,其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的建设,为滁州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深化与南京等发达城市的合作,在产业协同、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突破,滁州有望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新兴增长极。
我们也要看到,滁州的发展模式对其他类似城市具有借鉴意义。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跨区域协同发展,是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
滁州通过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这一创新模式,实现了与南京的深度对接,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滁州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的崛起,不仅是滁州自身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它折射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动向,体现了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区域协同的决心。
未来,随着这一功能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滁州有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