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冬会,外语服务,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年轻教师赵金椽插手参与其中,成为志愿者。
赵金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参与到这样一个国际性综合赛事里来,虽然他先前在德国有过留学经历,但归国后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哈尔滨生活工作。当知道亚冬会将在哈尔滨举办时,他内心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觉得自己作为家乡人应该为家乡这件盛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即便只是一名普通的年轻教师,因为精通外语,所以赵金椽认为自己也可以为亚冬会效力。就这样他鼓足勇气报名参加了志愿者的工作,成为了运动员村语言服务团队的一员。赵金椽事先都没有想到,自己最终竟然分配到了语言服务经理这一关键岗位。一开始的工作任务其实让赵金椽有些忐忑不安,因为他过去很少接触体育运动,更谈不上了解比赛的运作流程。
虽然志愿者选拔过程中组织方并未特意考核赵金椽的专业能力,但他个人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一重任,多半是因为德语和英语的口语水平过硬。在准备工作阶段,赵金椽就一直在琢磨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给予外籍运动员和代表团更好的交流体验。他的第一步就是将涉及的各种术语和专有名词全部研究熟悉,以免在实战中出现口吃或措辞的窘况。
回想起入驻场馆的头几天,赵金椽说那的确是一段煎熬的日子。整个团队在场馆内几乎天天徘徊,白天负责外籍人员的引导和服务,晚上则轮流值班保持随时待命状态。最初工作节奏之快超乎赵金椽的想象,沟通协调的内容也远远不止语言翻译这么简单。
每天从早上8点上班到晚上10点下班,每两天还要轮值一次24小时的夜班,赵金椽常常忙到腰酸背痛。白天的工作就像做运动一样,基本上一天要在场馆里穿梭走上至少一万多步。而晚上虽然不用走动,却要时刻保持头脑机警,随时处理各种突发状况。
举个例子,某天深夜有一个外籍运动员突然肚子疼,需要紧急就医。这时赵金椽的工作就是联系医疗服务人员,并指派两名会说外语的志愿者随同前往,以确保语言无障碍。另一次赵金椽还经历过一个有趣的插曲,半夜接到一名中亚运动员的电话,说自己手机掉在床铺缝里了取不出来,他便亲自过去将手机取出来归还给那位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