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璐×JNBY:深藏苗寨中的工艺之光

叔叔得程 2024-04-04 07:56:18

贵州各地分布着不少的少数民族,空申一地以苗族人为主,吊脚楼错落有致,四周山峦起伏。只有经历过蜿蜒曲折的山路,崎岖坎坷的旅程,人们才能感受到山风摇曳,湿润的空气沁人心脾,藏在大山深处的空申苗寨犹如世外桃源一样,终于展现在众人面前。

艺术家林芳璐曾前后多次前往空申苗寨,研究当地文化和手工艺。第二次去的时候,恰好赶上了盛大的苗年。当地人穿着百褶裙,一起载歌载舞。

“这本来是一朵小小的棉花,变成一块不起眼的布,最后成为了盛装。这一切都太不容易了。”

这些情绪被林芳璐融入到了她与 JNBY 合作的最新作品《绚丽的光》中。她们一同前往黔东南地区采风,带着当代人的视角,去观察、探索、吸收这些原始的养分,并赋予它们新的形态。

这已经不是林芳璐第一次接触少数民族了,也不是她第一次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开启创作。在 25 岁那年,林芳璐就对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产生了兴趣。那时她在央美读研,为了毕业课题前往云南,与白族女性学习扎染技术。这种方式曾经让她一次次自我质疑,可是后来以此为灵感的作品,让她在 2021 年荣获了Loewe 基金会工艺奖,这也是该奖项第一次把最终大奖颁给中国人。随着系列创作的深入,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用传统工艺进行当代艺术表达的创作脉络。

● 林芳璐作品《SHE》

在接触百褶裙之前,深入云南白族学习扎染的经验带给她的是学习的深度。传统的技法不是在堆积的文字面前展开,而是手把手的教学,“只要看到谁在干活,就搬个板凳凑到旁边去坐着。”

当发现亮布这一材质的时候,她再次选择与侗族人面对面学习。亮布看似像金属坚硬,实则质感柔软。亮布独有的光泽来自蛋清和反复捶打的步骤,这中间需要经过多次染布和晾晒才能进行下一步。一卷亮布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林芳璐对亮布的制作过程更加痴迷,侗族女性的力量也更加令人动容。

林芳璐的调查方式有根,也有枝叶。她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采访当地很多八十多岁的老人,记录下手工艺的过程和特性,同时与村民同吃同住,学习具体步骤。

勤劳一直是林芳璐口中强调这些女性的特性。早上起床前,晚上入睡前,河另一边的女性们都在用木锤捶打着布料。林芳璐每早都与她们一起上工,试过几次捶打,她就能感受到木锤的重量,累得不行,这常常引起大家一阵欢笑。

”她们把浑身的力气都锤进了这些布料中。“布料不再是一种材料,而是一种情感。

林芳璐有一次瞥见一位五六十岁的大姐在一棵康熙年间的大榕树下锤布。这一幕让她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大姐不仅用锤子锤布,还在塑造自己,好像布料在延续着她的生命。

林芳璐每次选择材料的时候,都会考虑很多维度。首先,材料能够打动她,才会进入下一步的研究。视觉呈现虽然是作为艺术家必然思考的因素,但是材料所承载的情感、学术价值和文化背景也不能被忽略。

不同属性的布料一环套一环地进入她的视野,好像不用刻意探寻,下一种材料就会自然而然出现。在调研亮布工艺的时候,她就发现侗族和苗族都有这种布料,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苗族用牛血,侗族则用薯莨进行染红。林芳璐一开始选择了后者,创作出了《光与锤子》系列作品。随后在研究过程中,空申的百褶裙也正好出现,这种布在不同民族、村落间手工艺和应用的变化,让她看到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 林芳璐《光与锤子》系列作品

百褶裙的肌理、质感、视觉效果都燃起林芳璐创作的动力。机缘巧合,JNBY 携手林芳璐深入苗寨,让她可以持续研究下去。初次来到空申苗寨,眼前的景象令她记忆深刻。每家每户都在染布,在窗外晒布。

百褶裙看似简单,其实工序复杂,从织布、染色到折叠,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背后是那些被忽视的女性力量。织布需要多人配合,一起整理几十米的经纬线,再穿针引线到织布机上。染色这一步则需要不停重复用板蓝根上色很多遍,每次染色后的布匹经过捶打、晾晒,才能变硬、上色。一遍一遍的重复工艺需要的是耐心和时间。

林芳璐第一次采风的时候,看到每家每户的染布随风飘动,布的颜色偏蓝,质感很轻。过了一个多月后,那些布已经发红了,质感也变得更坚硬了。时间的痕迹在染色过程中,随着颜色慢慢浮现。

在之前的研究过程中,她发现百褶裙的来历已经演变成不同版本的传说,无法断言具体的起源。由于各个村落的地理环境、手工艺和民俗千差万别,即使同属苗族,不同村寨百褶裙的样式也各不相同。有的苗寨用和侗族一样的亮布制作及膝的百褶裙,而空申百褶裙的特点则在于褶皱的密度和细度很高,裙子长度非常短,且穿着的时候多是几条叠穿,层次很厚。

这些在地属性让林芳璐感到奇妙。她钦佩每一个寨子里的女性,和她们的沟通,给林芳璐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情感共鸣。

母亲曾经开过裁缝店,林芳璐从小耳濡目染,经常看到各种布料、针线、缝纫机。纤维带给她的感受并不陌生,而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感情和回忆。因此,采用这种媒介进行创作其实是出自本能的,这些柔软的布料不再是简单的材料,它们承载着更多背后女性不被看到的劳作、能量和对美的直觉。

这次和 JNBY 一起前往空申苗寨采风,林芳璐使用亮布和百褶两种材质进行拼接创作了新的作品《绚丽的光》。

“这道光犹如 DNA ,象征着女性的生命力。我想要让女性在凝固的时光中被定格,被看到,被赋予未来。”

亮布和百褶布虽然表面上截然不同,但是都有同样的根——棉花。在这些少数民族女性的手中,同是用棉花制成的布,由于不同地理和文化环境,绚烂绽放出各自的独特之处。女性的审美隐藏在这些布料中,是一种无形的能量。这种能量的强大来自于时间的沉淀,也来自于当地女性的生活经验和独特创造。

空申苗寨的百褶裙在她眼中很像一条绵延的DNA,一圈圈整齐缠在腰间,拎起一头的时候,整体可以在空中旋转。此次作品最终呈现的方式也是扭曲的,就像 DNA 交织旋转一样,连接着不同民族文化的根基,连接着每一代女性。

● 林芳璐最新作品《绚丽的光》

这是林芳璐首次尝试两种材料拼接在一件作品中。她也担心过视觉效果不佳,或者作品“词不达意”。她一边修改作品框架,一边把控整体呈现方式。此次前往空申采风也是为了展开对熟悉又陌生的百褶裙的研究。

“熟悉是因为之前查阅过很多苗族资料,陌生是因为要推翻脑子里已有的东西,重新思考后再进行创作。”

空申苗寨的经历成为了林芳璐研究黔东南地区工艺脉络重要的一站,验证了一些她之前关于黔东南地区族群关系的猜想,也留下了更多她待探究的谜团。“我还会再去空申的,作品会继续下去,时间不是问题。”

林芳璐还想去洛阳、海南黎族等更多地区,研究她感兴趣的手艺和文化,“民族的迁徙和大融合,这些点滴都被留在手工艺中。”

传统手艺继承难度很大,如果没有类似国家非遗传承人的机制将其保留下来,像空申百褶裙这样珍贵的手艺可能就会慢慢消失。面对这样的情况,林芳璐想要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我接受的艺术教育,是这个时代的。我再去审视以前的东西的时候,很容易用自己的语言去重塑。用当代的视角看这些传统工艺,能看到很多新的、不一样的魅力,这些工艺通过我的作品被二次表达时,也在原本的文化上加入了新的色彩。”

用传统工艺进行当代艺术表达,其实不是一条已经被验证了会成功的路。它不像油画、雕塑,有大量前人的经验可供参照。但她愿意做一个静静地踏实劳作的“手艺人”,让这些隐藏在深山中的工艺在她的手中重生,站上更广阔的舞台。

作为此次与林芳璐一同将空申百褶裙带出深山的合作伙伴,JNBY 也一直致力于通过现代的方式来唤醒、保护、传承东方的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技艺与现代时装的结合,让这些优秀的技艺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焕发当代审美语境下的新的生命力。

JNBY 24 SS采风者系列,用当代审美对苗族传统服饰进行再设计,结合苗族百褶裙、斜门襟上衣和传统铃铛苗饰等元素,让传统文化在时装中得到更浪漫的诠释。

0 阅读:7

叔叔得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