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喜剧演员”出名的沈腾、玛丽主演的电影《抓娃娃》,刚上映9天票房就达到了17个亿,截止到目前已破24亿,成为了近期电影热度榜的第一名。
一部打着“喜剧”外壳,却上映了“中式恐怖”内核的电影,充满了诙谐讽刺,引发了无数网友的热议。
电影主要讲述一个白手起家的富豪马成钢,因大儿子马大俊这个大号被“养废”了,他担心家业无人继承,于是决定重启小号,把年仅3岁的小儿子马继业培养起来。
因为大孩子采取的“富养教育”失败了,这次马成钢只能反其道而行之,对小儿子是采取“穷养教育”。
马成钢所谓的“穷养教育”,就是把马继业带到了一个楚门的世界,给他编织了一个“梦”,而马成钢之所以采取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其实是出于两种心态:
一是补偿心态。马成钢从小经历了许多糟糕的事情,哪怕他自己成为了富豪,他的内心依然是自卑的,马大俊文化程度低提醒着他那个过去糟糕的自己,所以他培养马继业就是为了这个儿子代替自己去弥补曾经没有完成的心愿。
二是传承心态。马成钢好不容打下无数家业,那么他不想家业败落,唯有自己培养一个继承人了,所以他是想要复刻自己的路,把马继业培养成为比他还优秀的人,把这份家业延续下去。
事实上,马成钢“以爱之名”的教育背后,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的本质,只是把马继业从溺爱的深渊中转移到了贫穷焦虑的泥潭中罢了。
当然,富人装穷,有醒来的资本,不像普通人,穷是真的穷,更可怕的是清醒地活在“装的世界中”。
在这个荒诞设定里面,实际上传递出了天下父母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期望的心理。
关于影片,这只不过是富人玩的一场“苦难式教育”的游戏而已,但在它的背后却揭露了“穷养”的真相!
01
没苦硬吃,容易造成认知上的贫困”
稻盛和夫曾说过,“如果吃苦能够挣钱,那么农民都成千万富翁了。”
在他看来,穷就是穷,它并不能等同于吃苦,吃苦的本质只是长时间为了目标而聚焦,最终所考验的只是一个人的自控力与自制力罢了。
穷养,一个人也许会因为贫穷而磨练到意志,但他也有可能会因此限制视野,造成认知上的贫困。
所以,对于“苦难教育”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值得歌颂的,更不是为了培养贫穷的忍受能力。
马成钢给儿子马继业安排了这条“苦难教育”的道路,是源于他小时候的经历与成功后的感悟。
他家是整个大宅院里最穷的,年纪小小的他经常需要趁着课间休息的时间跑回家给生病的奶奶煎药,所以这些生活苦难早就让他尝遍了。
那样的贫穷生活,让他产生了自卑感,同样也成了想要改变命运的动力。
如今,他一朝成了西虹市的首富,站在了顶峰,他也感谢曾经的生活。
而每年花费几百万的“富养教育”并没有给大儿子马大俊提高知识层面,反而是他在“穷养”的教育下成为了成功案例,于是他才决定把自己的道路复制给二儿子马继业。
从此,马继业的生活环境从豪华大别墅换成了老破旧大宅院,他的生活轨迹也由此开始发生转变。
在这里,马成钢决定把全家1700元的生活费交给马继业保管,并让他当家做主,其目的就是为让他学会精打细算。
他教育儿子控制水龙头的出水量,不让水表的度数有所变动;在马继业弥补过失而选择去捡空瓶子卖时,他就教育儿子去哪里才能捡到更多的空瓶子。
表面上看起来,马成钢的教育确实让儿子掌握到了一项生活必备技能,也提高到了更深层次的认知里了,但这种认知只是他自己的,并不能完全复制进马继业的脑子里。
对于马成钢来说,吃苦只是他的一种“穷养”的教育方式;但对于马继业来说,吃苦却是他正在经历的贫穷生活。
当“贫穷”成为了生活困扰时,那么我想许多人都会被逼出自己的一套计算方式,因为这是一种生活本能,而并非他的深层次成长。
所以,在“精打细算”这件事上,马继业才会有以下这些举动:
没钱买平板电脑,选择了可以7天无理由退货的款式;
生活费不够家里开支,他带上家人去“还得捞”排队吃免费食物;
为了控制用水开销,除去控制水表度数外,他还提出让母亲春兰少洗几次头的建议。
可见,马继业的“穷计算”只是他出于对生活现状所产生的一种能力而已。
在马成钢“穷养”认知下,他只能被迫走向这种“穷计算”的局面。
这是典型的“情势所迫”,但凡有得选择,他很有可能都不会这样去做。
就如同,在给父亲买鞋子与买平板电脑这两件事上,他认可了父亲说的“鞋子可以再穿久一点”的这个观点,所以就毫不犹豫地选择给自己买了平板电脑。
因为,比起父母画好的“大饼”,他更需要去解决现状,或者是选择他自己所认为需要的东西,所以他可以毫无提防地跟着陌生人走,只为了能够高价卖出瓶子。
马成钢想要他考名校,成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而马继业只想进体校,成为一名运动员。
为什么?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不用家里人为他的学费而发愁了。
当父母硬要孩子吃苦时,等待他们的不是高度,而是认知贫困;当父母觉得孩子需要吃苦时,等待他们的不是理想追求,而是解决现状的机会。
02
穷养与富养,都不如培养”
马成钢有两个儿子,一个“富养“,一个“穷养”。
因为“富养”失败案例在前,他才决定“另起炉灶”,对老二投入了“穷养教育”的。
但事实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两种教育方式,究竟是哪一种才更适用于对孩子的教育。
马大俊因高考总分只考了98分,自此之后,连同他整个人都被定义为了“失败”。
虽然马成钢花重金把他‘丢’出了国外去留学,美名其曰是“培养”,但实际上相当于是被他的父亲放弃了,如同古代皇子一般被发配充军了。
马大俊瞒着父亲偷偷回国,是因为他迫切地想要向马成钢证明自己,得到他这位父亲的认可。
然而,马成钢并不懂他的心思,只是把他的行为当成一种“叛逆”,更是把他比作“祸害”,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他。
他提出创业,被否定干不成;他提出到公司锻炼,被否定损害自家利益。
总之,马成钢对他就是一种不认可的态度:这样不准他干,那样不准他碰。
更过分的是,马成钢用拉踩的方式把两个儿子作比较,把马大俊贬得一文不值,直接让他的自尊心被扫落在地。
可马大俊真的是那么‘废’吗?并不是!
马大俊以一种不需要马成钢认可的方式证明了自己:他通过锻炼,爬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由此可见,他的意志也是非常坚强的,他也可以是优秀的存在,只不过是被自己的父亲亲手冠上了“废物”的称号罢了。
高考的成绩,并不能代表一生的成绩。
所以,马大俊其实并没有在“富养”下被养废,相反,他拥有好的教养,好的品质,哪怕被父亲如此对待,也依然没有一丝怨言。
同样,马继业在“穷养”下能够拥有如此好的成绩,也并非因为他能够吃苦或者是吃了多少苦。
而是因为他有马成钢这位父亲亲自教育、亲自陪伴,还有一个家的温暖,让他想要为这个家庭做出努力与贡献,才会迫使他一步步去成长的。
说到底,马继业的成功,是因为他是偏爱的那一个。
余华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他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避开。”
富养没有经历苦难,但也证明自己的优秀,而穷养经历了苦难,却并非是成功的必然条件。
所以,无论富养还是穷养,关键都在于一个“养”字,是培养,而不是因为吃苦。
03
穷养不等于物质上的溃泛,而是精神上的磨练”
马继业3岁之前,在姥姥姥爷的溺爱下,他被养成了一个动不动只会哭闹的大胖子。
而马成钢因为觉得大儿子在金钱堆积下被养‘废’了,所以他觉得小儿子再这样下去同样会被养废,所以只能换了另一种教育方式了。
其实,他的本意也是为了培养马继业一些良好的品质,锻炼他的意志力。
可是,他对小儿子马继业选择的“穷养教育”,是完全按照1:1的还原度来复制了他自己的路。
然而,马成钢的路,是在体会了所有人情冷暖,尝遍了许多心酸苦楚之后的,所以马继业在他的安排下只能走上一条“吃苦”的道路。
马成钢坐在豪车里,看着自己的孩子在上下学的路上被坐着豪车的同学捉弄;
马成钢坐在监控前,看着自己的孩子在捡垃圾的时候被一群同学嘲笑与霸凌。
比起马继业是否明白马成钢想要他学到的某种品质,这一点暂并不知道,而他那一股自卑感却直观地让人感受到了。
马继业的老师与他同学的爸爸一起来到了他们家,本以为他家生活贫困想要资助,可是他的妈妈春兰却拿出了价值昂贵的高希霸雪茄和牙买加咖啡豆来招待对方。
很显然,春兰此举是为了找回面子。
作为父母的他们尚有维护自尊心、好面子的时候,难道孩子的自尊心就不值钱吗?
伤害孩子的面子,其实也是在伤害孩子。
马成钢的本意并没有错,但他的过度干预,也让马继业吃了许多本不该吃的苦头。
要知道,马成钢最大的认知不足就是,他自己的成功也并非是吃多了苦,而是源自他对生活的不甘心而做出的努力改变而已。
在“穷养教育”里,他过于在意引导孩子吃苦,把自己在物质上经历过的溃泛生活也一并复刻给了马继业,继而让他陷入了“盲区”。
因为羡慕同学拥有平板玩游戏,他最后没有兑现承诺给爸爸买鞋子,而是把钱拿去买了平板;
因为手里的钱不够买菜了,只能欺骗家人说去外面吃一顿好的,结果让家人把免费自助餐吃到想吐;
因为平板进水退不了钱,导致给家人买菜的生活费都没了,他差一点想要去超市的柜台上偷钱;
因为家里没了钱,在捡瓶子的路上听到陌生人说可以高价回收,他毫无戒心跟着别人走了。
可见,马继业由于自己“物质上的溃泛”,逐渐变得抠门,开始压抑自己的需求,以及降低配得感,与此同时还扩大了对金钱的重视。
他不再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开始为这个家里而谋划,看似懂事了,但实则是短视的开始。
倘若马继业不懂得为家人着想,那么全家人是不是要陪着他饿肚子?
倘若马继业定力不够,那么他是不是会踏实一条犯罪道路?
倘若没有“假奶奶”这位教育专家在背后引导,那么马继业是否能够及时回归正途也未可知。
倘若马继业背后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庭,被理解、信任、鼓励与支持,那么他早就在心灵上养出了“饥饿感”,从而引发不更多的不良情绪了。
所以说,穷养孩子,物质可以不用泛滥,但却不能相当溃泛。
真正的“穷养”的核心,是在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自律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等好的精神品质,而并非为了培养吃苦的忍耐力。
04
该影片主要针对的是当前家长对孩子精英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带有过度干预的讽刺意味:
“人生如同一个【抓娃娃】的游戏一般,并不是你把它抓住了,就能知道这是一个好的结局。”
瓦伦达效应提出:“越在意的,越容易失去。”
有些东西,就好比沙子,你抓得越紧,它反而流失得越快。
孩子不是战利品,以爱之名来过度干预他们的人生,往往容易造成“煤气灯效应”,即位“认知否定”,更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孩子有孩子的人生,家长有家长的旅程,不必刻意去比较,你之所以这么辛苦,其实是因为你心里想要更多的东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