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037/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551天
01
前不久,苏州一名24岁的小伙子,站到小区的高楼顶上,徘徊踟蹰,想要轻生。
目击者称,看得出他很纠结很痛苦,一直在抓头在哭泣。
他站在楼顶很久很久,底下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场面也变得越来越紧张。
在这个惊心动魄的时刻,一位身穿粉红色上衣的老人出现了。
令人没想到的是,他推着电动车,抬头说了一句脏话,随后大声嘲讽那位站在生死边缘的年轻人:
“你跳!不跳不是人!”
更令人感到心寒的是,他话音刚落,随即传来了一起围观的人一众刺耳的哄笑。
最终,小伙子一跃而下,跳楼身亡。
我想,说出那句话后那位老人心里是很满足的吧,认为自己机智幽默,博了众人一笑。
从邻居对他的评价也能看得出来,他是一个爱博人眼球的人:
在不少邻居看来,沈某“出事”并不意外,平时他就爱凑热闹,出风头,表现欲很强,喜欢得到大家认可。比如两家人闹矛盾,沈某还没搞清楚情况就掺和进去,结果闹得两家人都不高兴。
老人的做法令众人不齿,他也被当地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他是否想到,自己的一句话成为压倒别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条生命就这样逝去了。
他是否会想到,以他人的痛苦寻乐,是一件极不道德的行为呢?
他可能真的不会想这么多,在一旁哄笑的路人也没有想这么多。
02
这几天,有媒体采访了老人的妻子。
对于丈夫被行政拘留,老人的妻子认为,当事人跳楼和沈某喊话其实没有直接联系,但她也不想再深究下去:
“就当让他长点记性,别再乱说话。”
她与家人害怕被指着鼻子骂,事发后一直躲在家中,她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到此为止。
他的妻子的言下之意,是觉得他也没做出什么大错事,就是乱说了一句,只是现在舆论压力太大,已经被千夫所指,她无力反驳,行拘就当是给爱乱说话的丈夫长记性。
老人的妻子,也没想那么多。
无论是老人、老人的妻子还是一旁哄笑的路人,他们都让我想起鲁迅小说中的“看客”。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看客们冷漠、势利、麻木、愚昧。
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沈爱国教授表示,这类事件发生时,起哄者无善意,跟风者不思考,在这一环境中“好人”也可能变成“坏人”。
“围观起哄是一个群体,个人隐在群体之中,匿名表达所带来的无人知晓的‘快感’,极易把人性深处的‘恶魔’释放出来。”
他们就是典型的“看客”,他们共同构成了平庸之恶。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女士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中所说:
“这世上最极端的恶,其实是由无名之辈所犯的,是由那些没有动机,没经过思考,没有凶狠性格或邪恶念头之人所犯的,是由那些拒绝让自己成为有个性的人所犯的。”
03
还记得5年前,那位跳楼的甘肃女孩吗?
消防员和女孩的父亲在窗台边,竭力对她进行劝导。
底下聚集着密密麻麻的围观群众,有的拿着手机直播,有的抱怨女孩怎么还不跳,害自己等这么久。
他们没有劝阻女孩,反而怂恿她赶快跳下去,视频中甚至有人大喊:
“丢不丢人?快跳啊!别犹豫!”
女孩最终径直跳下,独留消防员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底下众人的反应,不仅仅是对一个生命的漠视,更是平庸之恶的极致呈现。
正是这样一群庸常的路人,他们直播、欢呼、发朋友圈。
他们觉得自己在稀松平常的一日午后,“幸运”地遇上了不太平常的事情。
他们觉得救人是消防员的事,自己就是在凑热闹,只要自己看得痛快。
他们认为一句句不负责任的“怎么还不跳”,就是没有责任的,即使一条鲜活的生命从他们面前坠下。
一如现今起哄的老人,哄笑的围观者,和认为丈夫没有责任的老人妻子。
同样的平庸之恶,造成了极其相似的悲剧。
04
阿伦特认为:
之所以会出现平庸之恶,是由于批判性思维欠缺,无法进行勇敢、富有挑战的独立思考,不能坚守良知,陷入不思考状态。
阿伦特在书中描写了一位艾希曼,他是二战战犯,纳粹党的重要成员,日常工作是将犹太人运送到纳粹指定的地点。
艾希曼被判为死刑,但他觉得非常委屈。
他辩解道,我只是在完成我的本职工作,我并没有杀人。
如果从艾希曼的职业身份来看,他所执行的只是职责任务,似乎与他本性的善与恶无多大关系。
他在法庭上也一再声明,“我本人对犹太人没有仇恨”。
他认为每个人都只是在尽自己的本分,而且大家都这么做,不会错的。上级说什么我就做什么,除此之外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艾希曼并不愚蠢,只是不愿思考、不作判断,唯有随波逐流的盲从。
但无数个体叠加这种盲从,就会导致巨大的灾难,如同雪崩。
因此她强调:“平庸的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
当身边所有的人,穿着同样的服装,做着同样的事情时,人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出格。
因此想要避免平庸之恶,就得避免盲目从众。
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该有自己良知判断,也该负起自己责任,而不是简单以服从命令或者不得已为借口参与作恶。
虽然有时我们可能无法分清善恶的界限,但有些是非明显分明。一个人但凡有点良知,都能做到基本的判断。
在众人陷入疯狂时,保持一种清醒的判断能力,不同流合污,保持对自己的反思。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