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亿美元,一艘航母,一段横跨半个地球的旅程。
这其中究竟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围绕瓦良格号航母的传闻层出不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土耳其狮子大开口,索要10亿美元过路费”。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层神秘面纱,还原瓦良格号来华的真相。
2000年6月14日清晨,瓦良格号在拖船的牵引下,从乌克兰尼古拉耶夫港出发,目标直指中国大连。
这段旅程计划耗时不过两个月,谁也没有料到,这艘巨舰竟在黑海上漂泊了502天。
航母刚刚靠近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就遭遇了土方的阻拦。
土耳其以“技术不达标”为由,禁止瓦良格号通行,理由包括担心航母失控撞毁建筑、堵塞航道等。
这一举动让当时的中国驻土耳其大使姚匡乙直言是“刁难”。
面对土方的无理要求,中国迅速成立了“前线工作小组”,并通过外交途径积极斡旋。
中国强调瓦良格号是无动力民用船只,符合国际通行规定。
土耳其方面不为所动,甚至在2001年5月提出,中国需支付10亿美元“风险保证金”才能放行。
这笔钱并非过路费,而是土耳其方面要求的“安全保证金”,以防航母发生意外。
中国当然没有接受这种近乎讹诈的要求。
最终,在多国协调下,土耳其才同意瓦良格号通行。
2001年11月1日,在多艘拖船和护航船只的簇拥下,瓦良格号缓缓驶入博斯普鲁斯海峡,这场历时502天的海上漂流终于结束。
除了“10亿美元过路费”的传闻,另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香港商人徐增平通过澳门创律旅游公司购买并拖回了瓦良格号。
根据当时大连造船厂军工副厂长唐士源的回忆,事实并非如此。
瓦良格号的收购项目从1992年开始,一直由国家主导。
徐增平的公司只是作为“民间外壳”出面签署协议,资金则来自国内军工体系。
2000年3月,国务院正式接管了整个项目,之后的拖带、谈判、技术评估等工作均由国家团队负责,徐增平并未实际参与。
2002年3月,瓦良格号终于抵达大连港。
它并没有立即变身为“海上堡垒”,而是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去皮研学期”。
从2002年到2005年,大连造船厂的技术专家们对瓦良格号的残余结构、管线布置、电力通路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甚至连一颗螺丝钉都不放过。
虽然瓦良格号只是一个“空壳”,但它为中国航母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教材,包括舰岛内的通风系统、排水舱门、舰面起降弹射路径等。
更重要的是,由于瓦良格号没有动力系统,中国专家得以在“空壳”基础上自主研发国产蒸汽轮机组,并在2006年成功进行测试,为辽宁舰的最终服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瓦良格号的回归并非依靠金钱开路,而是中国国家战略眼光、技术实力和外交斡旋能力的体现。
从乌克兰到中国,瓦良格号经历了漫长的海上漂流,也见证了中国航母事业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
这其中,没有外援,没有购买图纸,更没有外籍技术顾问。
中国专家凭借自身的努力,将瓦良格号从一个“空壳”改造成了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雏形。
那么,你认为瓦良格号的回归对中国航母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
它又为中国海军建设带来了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