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无意,也许认真临过、学过,乍一看,姜大文的字很像画家刘文西的字,又像南唐后主李煜的字,细品又不是,还带一点“二王”一脉相承的隽美、带一点王铎的浑厚、带一点傅山的恣肆、带一点舒同的“弯”、带一点画家李可染写字的“颤”,多家优长,统合一体,融成精妙,呈现出独家风华。
“无意”与“有意”之风华则是风雨之后的彩虹,乃建立在积学厚养之上。那积学厚养的有意是百炼成钢的临摹过程,那看似无意之风华就是渐进、渐变、渐悟之后,实现的艺术蝶变。无需刻意,一笔一字皆风神外溢。
姜大文是一位临摹高手,他能临摩历代法帖,如“二王”、如米芾、如李煜等传统名家名帖,皆惟妙惟肖,他也能临摩当代名家,如刘文西的字、如舒同的字、李可染的字,以及其他近现代书画家的书法,也皆神形兼备。
临摹是学习他人优长的必经之路,临得准是因为对笔的把控能力强,写的像是因为积年心慕手追,形成了肌肉的记忆,铸就了深厚的写字功力。由此才能“集众善以为己有,更自立意,专为一家”,才能把名家优长“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即在手底”。
姜大文又是一位善于写自、写情,并写出独特风格的书法家。显然,这需要深厚的功力筑底,更需要创新意识。功力筑底才能融会贯通,融会贯通是“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之后实现升华,创新意识则是“质沿古意,书变今情”的保障,也才能写出独特的风格。
姜大文书法作品《茶道》 《精气神》
但凡引人瞩目的书法作品无不含着书法家临过的贴、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还含着书法家的生活情感、人生状态、处世哲学。
说起黄山,几乎无人不知;说起黄山的画家,姑苏派的萧云从、黄山画派的梅清、新安画派的“海阳四家”,以及石涛、渐江、程邃、黄宾虹,无不是一位位艺术巨匠;说起歙县的陶行知、李济仁、张其成,以及状元牌里的一位位状元,无不是当地人心中的文化丰碑、精神图腾。艺术源远、文化流长歙县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也滋养着每一个当地人。
姜大文就出生在安徽黄山市歙县一个弥漫着浓郁文化气息的中医世家,自幼,姜大文就喜欢诗词,也喜欢书法。无疑,喜欢是成功的基础,再加上血脉之中天生流淌着艺术基因,姜大文青年时期就以唐楷筑基,待功力渐成之后,追篆隶、写行草,下过苦功,用功很勤、用情很浓、用心很专,也写出了备受瞩目的成绩。
姜大文善楷书、能篆隶,尤精行书。先后多次参加国家级重要展览展示活动,并多次获奖,他也多次出版书法作品集,备受好评,赞誉不断。他的很多作品还被国家艺术殿堂、民间文化机构收藏,并视若珍宝,在此不一一例举。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大众的期许激励着姜大文不断突破自我、挑战各种可能,而姜大文所收获的一切荣誉都是对他追逐艺术纯粹性的嘉奖,收藏姜大文的书法作品则是对他取得成绩所给予他的真诚肯定。
行书是姜大文的优长所在,也是他的拿手好戏。
纵览姜大文的行书,可以看到,他的笔画很重、墨气很足,章法却很活。
姜大文书法作品《紫气东来》 《无欲则刚》
姜大文用笔宽博、厚重、雄放,又带着几分爽朗、清新之风,爽朗处,质地洁美,如秋水视底,清新处,赏心悦目,如春风含馨,而且字里透着古朴之韵,字外洋溢着飘逸之气。想必,那是心境平和的外化,也是人品影响书品的结果,心境平和,字才能质地洁美,人品高洁,字才能赏心悦目。
线条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厚、或重、或方、或圆、或欹、或正,无不在对立之中,保持着和谐,快与慢、收与放、疏与密,潇潇洒洒,彰显着真功,自由自在,亦吾写吾心。字体险峻,而严守着法度,共性,又凸显着鲜明的个性。章法无浮躁荒率之气,更无剑拔弩张之感,笔墨无声,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张力。
笔画构建着字体,字体组建成章法,章法则在开合洒脱之际,妙悟心意,聚散收放之间,从容娴雅。
细究其理,不管是点画、线条、章法,还是笔法、笔意,“法度”始终是其首要元素。显然,极尽法度,才更加自由。姜大文每一个字的起笔、收笔、行笔,虽然自由自在,却在“法度”之中运行,而线条,或使转、或欹侧、或顿挫、或飘逸、或跌宕,变化多端,还极富节奏。再看字体结构,也都严格遵循着传统之法、也都在法理之中,可是,“结体之功在学力,用笔之妙在于性灵”,笔性、笔意融于心性,字体、字意又常常呈现出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随着心境的变化而生发;这些变化时而在意料之中,又时而在想象之外,意料之中,那是共性的传统之法,意料之外,那是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些变化也许是有心,也许是无意,也许久沁传统养成的审美习惯,也许研究过陶瓷书法艺术,并在陶瓷书法艺术上下过很大功夫,在笔笔有法之时,还“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尤其对颤笔和提按的运用,更显其特、更显其能,颤笔呈樛曲之状,提按如寒松霜竹,从而使笔画圆润而饱满,映带流畅而自然,结字宽博而舒展。
当然,草书、楷书、隶书,姜大文无不立于深厚的书写功力而生发出独特的书法样式。如果说深厚的书写功力是苦修的结果,那么,独特的书法样式则是“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的写字宗旨和融合能力。
姜大文书法作品《招财进宝》 《盛世中华》
几十年以来,姜大文恪守着主流正脉之道,临摹碑帖,朝夕与传统为伴,积年与经典对话,甚至,他一度颤栗地坚守着传统古法,一笔一画,皆追求学古有质,一字一体,皆讲究笔笔到位,直至惟妙惟肖,神形逼真。事实上,也正是几十年从实临到意会,从意会到入心,从入贴到出贴,再从出贴到入贴,反反复复,来回穿梭,姜大文才在“书法有法”之中,凝练升华,也才在“书法有艺”之中,学古,学出了自我,临古,临出了风格,并以“写古有己”、“入贴出贴”的笔端之变,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也收获了一份别样的美丽。
毋庸讳言,姜大文是一位非著名的书法家,他没有这主席、那会长的名头,却是一位无需多言而被同行点赞的实力派。也许正是因为非著名,姜大文直到今天依然可以静下心来临碑摩帖,躬耕求索,也许正是没有这主席、那会长的名头,姜大文才能少一些觥筹交错的应酬,才能有时间认真学古、倾情写己,他写的很投入、很真诚,也写的很纯粹。由此,笔者想到很多“著名者”,他们“朝学执笔便自夸其能”,甚至一本字贴都没有临摹透彻就以大师自居,甚至一只毛笔都没有用秃便阔论自己“退笔成冢”,显然,与那些“著名者”相比,姜大文则以认认真真地书写态度为那些“著名者”做了一个榜样,也成为书坛一股清流。
(文/桑干)
作品欣赏文章转自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