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及海外的梅氏乃是中华梅氏至关重要的构成部分。伴随第七届世界梅氏宗亲恳亲大会首度于中国内地的广东举行,其后又多次在内地召开,他们与内地宗亲之间的认知和联络持续拓展且深化,和内地梅氏的文化交流愈发频繁,为内地梅氏宗亲及其事业发展贡献了日益增多的力量,切实彰显了天下梅氏一家亲、一家情的家族情愫。
(一)迁徙缘由
1、为谋生而迁
自明清起始,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那悠悠一百余载岁月中,西方列强肆意巧取豪夺,清朝政府昏聩腐败、庸碌无能,再加上天灾病害等诸般缘由,原本居住于广东、福建、浙江、广西、云南等沿海区域以及内地部分省市的一些民众,只得无奈地远赴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谋求生存。
直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 年)前后,受美西淘金风潮的影响,广东端芬等地的梅氏青壮子弟便辞别家乡,跨越重洋,先是抵达美国西海岸出卖劳力,而后辗转至中、东部的芝加哥、纽约等繁华通都大邑,凭借洗衣馆、餐馆、杂货店等行业安身立命。
2、为事业而迁。
远涉他乡的梅氏先民,起初凭借辛勤劳作所获,将钱款汇至国内以赡养家人。伴随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壮大,积蓄日益丰厚。为进一步拓展事业,他们向家乡招募助手,引荐亲友出洋务工。其后,随着经济根基愈发稳固,便携带家眷出洋,或者在侨居之地娶妻生子,成就家业。如此年复一年,梅氏移居海外的人数不断递增。
自内地改革开放以来,部分梅氏族人出于对实现自身多元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得失观的追求,同时也为了事业的拓展等诸多因素,相继移居海外。
3、为战争而迁。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结束,蒋介石的民国政府被推翻迁台。因此,曾供职于国民政府里各个层级的要员,溃败的国军将士、既得利益的商贾富豪及其他人士鉴于当时形势,先后分迁于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地。
随后,这些人里的一部分再迁至美国、加拿大等地安身立命。比较著名的梅姓族人有:1931至1948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抗战期间出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担任校长,在台湾担任民国政府教育部次长、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四大哲人之一的梅贻琦;曾任台湾警察学校教育长、中央警官学校校长、国际警察首长协会荣誉委员、东海大学校长,台湾发展研究院董事长、国民党第十二届至第十五届中央委员及中央评议委员,曾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警政硕士、密歇根州州立大学博士,有"世界英才"之誉的梅可望中将和国民革命军少将副师长、担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参议和新北市县长的梅达夫等。
4、为学研而迁。
尚有一部分以青壮年为核心的梅氏人士,其中有的因学业卓异有成而留籍于海外,有的为了进行专业层面的交流、实现自我提升而留籍于海外,还有的由于受聘任职于相关领域从而入籍于海外。
(二)主要分布
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时至今日,仅端芬梅氏族人而言,除在香港、澳门寄居者约达 2 万人外,侨居于新加坡、马来西亚者约 1000 人。2、美国。就侨居美国的情况而言,据 1989 年的估算,在芝加哥及邻近地区约有 1500 人,纽约约 2000 人,波士顿约 540 人,华盛顿约 150 人,旧金山约 110 人,迈阿密约 200 人,底特律约 120 人,匹兹堡约 10 人,缅城约 80 人。加之近十年来人口的增长以及新移民数量的剧增,端芬梅氏在美国的人口已逾 1 万人。
3、加拿大、南美洲、澳洲、非洲等地。在五大洲的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梅氏族裔的总人数约达 3 万人以上。
4、中国台湾地区。在台湾,梅氏可分为四大族群,依人数多少排序分别为:(1)台湾本土闽南人族群;(2)大陆外省人族群;(3)台湾本土客家人族群;(4)原住民高山族等少数民族族群。据 2005 年的数据,台湾梅姓共有 3679 人,其中仅有约 500 人属于闽南人族群,故而台湾梅姓主要源自外省人族群。
(三)贡献功绩
旅居于港澳台和海外的梅氏宗亲与内地梅氏宗亲之间,纵然远隔重洋,然而他们根在国内,情系家国事业。早在国民革命初期,为满足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建立共和国所需资金,身居日本和美国等地的众多海外梅氏爱国人士,有的克勤克俭,有的变卖产业和企业,有的全力组织联络,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和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而筹措资金,竭诚尽力。
抗战时期,身在美国芝加哥、历任世界梅氏宗亲总会第一届至第三届理事长的梅友卓宗长,激励并引领美洲华侨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不但在精神方面,更是在物质方面大力援助祖国的抗战大业,他个人就捐出 10 万美元,当时此乃一笔巨额款项,在芝加哥足以购置一条街道的所有楼房。在十四年抗战期间,他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发动侨胞为祖国捐输军需品和救济金多达 300 余万元。
20 世纪 30 年代初,广东端芬中学开办之际,芝城梅氏公所筹获巨款后旋即派遣梅宗尧携带归乡,开展第三期建校工程。至 1935 年冬,增建课室大楼(两层)、宿舍(曲尺楼)以及红楼、命夔亭、膳堂各一座;至 1937 年冬,又建成宿舍(四方池)一座,且拟再度进行第三期工程,后因抗战而中断。近二十载,旅居海外的梅氏宗亲弘扬爱国爱乡精神,捐出巨额款项重建端芬中学,耗费 100 万元,于 1997 年 10 月 23 日建成了“永清纪念公园”(占地面积 4300 平方米)和“永清梅公纪念堂”(建筑面积 360 平方米)。
1995 年,湖北新洲梅玉阁第一期工程竣工之后,旅美梅氏宗亲梅国民、梅友所、梅贤添、梅国庄、梅悦文、梅奕浓、梅启真、梅国炉、梅华富等人大力倡导并推动捐资,总计捐资 5710 美元。在 2000 年 2 月的第二期工程中,世界梅氏宗亲总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梅贤添及其夫人朱丽清女士,亲自前往武汉视察,再度捐助 300 港元。
1994 年,湖南省临湘梅氏续修族谱,远居台湾、担任世界梅氏宗亲总会第四届至第七届理事长的梅可望宗长竭力主张续修宗谱,并担任修谱总顾问。身居海外的梅恢祚、梅恢兴兄弟与梅可望一道,斥巨资襄助,令五修临湘白荆桥梅氏宗谱工作得以如期告成。2003 年,年近八旬的梅可望携家人回到湖南省临湘市桃林镇寻根,为故乡的教育事业豪爽解囊,捐资 30 万元人民币建造一所希望小学,还捐资 10 万元人民币在湖南省临湘市二中设立奖学金。
2016 年 10 月,香港梅氏文化交流协会创始人梅巧云女士为中华梅氏通谱编纂出版捐资 2 万元,并且大力动员在港宗亲和友好人士为通谱编纂殚精竭力,共筹集资金 37850 元,汇至北京梅氏宗亲总会。
(四)主要社团
世界梅氏宗亲总会;芝加哥梅氏总公所;纽约梅氏公所;美京(华盛顿)梅氏公所;纽英仑梅氏公所(波士顿梅氏公所);缅城梅氏公所;积彩梅氏公所(底特律城梅氏公所);匹兹堡城梅氏公所;美南梅氏公所(迈阿密梅氏公所);美西梅氏公所(旧金山市梅氏公所);加拿大梅氏宗亲会;马来西亚槟城梅氏家庙报本堂;新加坡梅汝南堂;缅甸梅氏会馆;香港梅氏宗亲会;香港梅氏文化交流协会;台湾梅氏宗亲会。(五)迁移信息
安徽怀远梅氏宗谱记载,长支长分第 19 世延玉公之子本昌公,携子前往新加坡。云南龙潞梅氏宗谱载明,梅遇庆支系,居于缅甸昔卜,约在 1950 年前后自广东入缅甸南朗居住;梅鸿兴支系,居于缅甸户南,约于 20 世纪初,从云南临沧迁入缅甸,先至小猛宜,再转至户南定居立业。浙江浮云梅氏宗谱载述,敦吉,又名德仁,乳名双丁。1928 年出生,1946 年投身国民革命军,1949 年转至台湾,居于台中市;永生,迁居台湾省台北市。江西南城西湖梅氏族谱记载,第十六代廷柏,字首青,系士杰公第六子。乾隆庚寅十二月,客逝于福建台湾府。第十三代芳二百四八,字邦宪,生于康熙甲戌十一月,系愈明公次子,葬于新店无登州(台湾新北市?)。其子二人:寿祖、继祖。江西进贤梅氏族谱(宜黄支)载录,第廿二代怀祚,字焕章,生于康熙甲寅十月,系为贞公次子,客居福建台湾。江西星子梅氏宗谱载称,第十九世先镕,生于民国甲子年,系传浩公三子,居住于台湾。其子:德辉,在台湾成长。浙江定海梅荷林,妣谢氏,祖居定海。长子仍居定海,次子梅秉权,妣李云英,三子秉文、四子秉武,居于台湾。台湾桃园市梅宗紳,妣容氏,原籍广东台山端芬。附注:本文资料主要取材自梅逸民《广东梅氏》、梅可望与梅友所《美国梅氏公所简史》、梅伟强《端芬梅氏》、世界梅氏恳亲会特刊、《汝南之花》等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