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香菇棚湿度突破警戒线,层架除湿系统改造,15天数据,梅雨季管理方案

淡看流年 2025-02-20 08:01:26

雨季香菇棚湿度突破警戒线,层架除湿系统改造,15天数据,梅雨季管理方案

在一些农村地区,尤其是那湿润的南方,有着大片的田园,像是福建的某些山区,雨季一来,那湿哒哒的感觉就没个头。对于种香菇的农户来说,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

我有个在福建永春种香菇的朋友,老郑。老郑的香菇棚是在一片缓坡地上建的,那里土壤肥沃,透水性好,本是种植香菇的好地方。可每到梅雨季,老郑就愁得睡不着觉。

梅雨季啊,那雨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没完没了地下。一天又一天,香菇棚里的湿度蹭蹭往上涨。老郑说,最开始,他就发现菇架上的香菇颜色变得暗淡,没有了那种饱满新鲜的光泽,菇朵也耷拉下来了。刚开始,他还以为是水浇多了,就减少了浇水的量。可是不管他怎么调整,香菇的状态就是不见好。

这时候,老郑发现,香菇棚里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地上跟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就连菇木上,都像是披了一层水汽形成的薄纱。他去查看菇架里层的香菇,那湿度大得,手摸上去感觉都黏糊糊的。老郑心里着急啊,他知道再这样下去,这季香菇收成可就悬了。

其实啊,在这样的雨季,湿度对香菇的影响可太大了。像香菇这种菌类,它特别需要适宜的环境。不同品种的香菇对湿度要求也不太一样。比如说,香菇常见品种中有铁皮香菇,它比较耐湿一点,但也不是湿度那么大就没事儿;还有薄菇,它对湿度就比较敏感,湿度一大就容易长菌斑,变得病恹恹的。再对比一下冷门的香菇品种,像金针菇呢,它和香菇生长环境有点相似,但是金针菇对湿度的耐受范围更窄,湿度稍高就可能烂根;茶树菇则喜欢稍微干一些的环境,要是湿度像老郑的香菇棚这样,茶树菇估计早就死翘翘了;还有榆黄蘑,它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生长速度会变慢,而且品质还不好。所以啊,香菇种植户们在湿季管理上得下足功夫。

在这个地区,很多种植户的香菇棚都是层架式结构。传统的层架式香菇棚在湿度管理上确实有不少弊端。一般到了梅雨季,棚里的湿度很容易突破警戒线。就像老郑这样,看着那些原本生机勃勃的香菇在潮湿的环境里一点点失去活力,心里就像被猫抓一样。有的种植户看到这种情况,会采取一些简单的办法,比如在棚里摆上一些生石灰来吸潮。可是老郑试过,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后来啊,老郑听说邻镇的一个香菇种植大户,陈大哥,他在层架除湿系统改造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陈大哥那个种植地地势比较低,周围都是山林,在梅雨季的时候,湿度比老郑这儿还大。陈大哥就想啊,得想个办法把湿度降下来。于是他就改造了层架除湿系统。

陈大哥这个改造可不像那些简单吸潮的办法。他首先是对芝架的结构进行了调整,让空气能够在层架之间更好地流通。他还在每层架子的侧面,间隔着开了一些通风口,就像给层架开了一个个小窗户。而且啊,他在棚顶装了一个简易的除湿装置,这个装置就是利用一种特殊的风扇,把潮湿的空气抽出去,再换进外界比较干燥的空气。

在改造后的三天内,就有一些变化了。老郑去参观的时候就发现,陈大哥大棚里那种潮湿黏糊的感觉淡了不少。菇架上的香菇,颜色似乎也开始有了点往日健康的样子。到了七天的时候,那些原本耷拉着头的菇朵,又重新抬起了头,菇木上的水汽薄纱也好像慢慢消失不见了。这时候的陈大哥兴奋地和老郑说:“你看,这改造还是有用的嘛。”

老郑心里痒痒的,他决定也对自己的香菇棚进行改造。他在改造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不同地域差异带来的影响。他自己所在的永春地区,多丘陵,气候比较湿热,而邻镇陈大哥那边地势低洼,湿度饱和的时间会更长。所以在改造的时候,他在通风口的设置上有所不同。他根据这里的实际湿度情况,把通风口的开合度根据不同时段做了调整。在湿度最高的时候,他把通风口开得更大一些,到了湿度稍微降低一点的时候,又把通风口调小一点,既能保证空气流通,又不会让香菇有点太干燥。

在这个过程中,又过了七天,老郑每天都记录着棚内湿度和香菇的生长情况。15天的时候,他发现效果特别明显。棚里的湿度保持在了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内,香菇的生长也逐渐恢复了正常。老郑仔细观察了好几个品种的香菇呢,那些薄菇不再有菌斑滋生的现象了,金针菇也没有出现腐烂的根系,茶树菇的生长速度也变得正常起来,榆黄蘑的品质也慢慢提高,菇体变得更加饱满,颜色也更均匀了。

老郑的这个经历啊,让他总结出了很多梅雨季香菇棚的管理经验。首先呢,在层架除湿系统的改造上,通风很重要。除了像陈大哥那样设置通风口,还得保证整个大棚的通风性良好,不能只靠局部的通风来解决湿度问题。其次就是对不同品种香菇的管理不能一概而论。要了解每个品种的特性,针对它们对湿度的要求做好相应的措施。比如说,薄菇和金针菇这种对湿度要求高的品种,要多关注它们的生长状况,湿度的波动哪怕小一点,都可能影响到它们的品质。而对于茶树菇和榆黄蘑这种相对耐湿性差一点的品种,要更严格地把控湿度。

再从时间元素来看,3天是比较关键的初期的观察期。在这3天里,要是能看到一些积极的信号,比如湿度开始有下降的趋势,香菇的状态有一点改变,那就是个好兆头。7天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改善期,大部分因为湿度导致的问题会在这个时候有明显的好转。15天就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巩固期,这时候要确保湿度一直保持在一个理想的范围,香菇的生长也能稳定下来。一个月呢,就是要持续地监控,因为天气情况是多变的,可能在这一个月里还会有新的天气起伏影响到香菇棚的湿度。

在这个过程中,老郑也发现了冷门的香菇品种对湿度的不同反应。比如说灵芝菇,它和常见的香菇不同,它对湿度的要求很苛刻,在梅雨季如果没有控制好湿度,它的菌盖可能会出现褶皱,而且颜色也会变得不均匀,影响它的价值。

老郑的这个案例就很有启示作用,很多在类似地形地貌下种植香菇的农户都可以借鉴。像在浙江的山区,那里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气候潮湿,种植香菇的农户在雨季的时候也会面临湿度的挑战。那他们是不是也可以根据老郑和陈大哥的经验,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去调整香菇棚的管理呢?

那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说在一个有独特气候和地形的地区,比如说云雾缭绕的山区,这里的湿度比福建的一些山区可能还要高一些,而且昼夜温差比较大,那么香菇棚的管理又会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呢?这是值得大家讨论的问题。

0 阅读:0
淡看流年

淡看流年

坚持热爱,美好自然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