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地灵人杰,伍子胥、宋玉、刘秀、庞统、杜甫、孟浩然、皮日休等家喻户晓的人物就出生在这片热土,也是诸葛亮、王璨、米芾的第二故乡。这里还是“三顾茅庐”“隆中对”故事的发生地,名士司马徽的隐居地,刘备的卢马马跃檀溪的所在,关羽水淹七军的战场……尤其是古隆中,《三国演义》中这样描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这样的地方怎么能不来?
越接近古隆中越感觉上面那段话所言不虚,到了,下车,不远处就是清光绪年间 湖北提督陈文炳修建的古隆中四柱三牌楼牌坊,为青石开榫组装而成,大门正面刻“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正好是诸葛孔明一生的写照。
石牌坊的背面匾额上书“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为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的第一人杰,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两边立柱所书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高度评价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过石牌坊,右前方有一池荷花,正前方有一片种着稻子的农田,地当央建一亭,亭内置一碑,上书“躬耕陇亩”,虽然表意很恰当,但却输了文采。
穿行在当年诸葛亮躬耕的陇亩之中,来到不远处一座不起眼的小桥前,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水流清澈,淙淙有声。导游介绍说,这座“小虹桥”还有一段轶闻轶事,当初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此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老先生,对方身穿狐裘,谈吐不俗,刘备误以为他是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就名声在外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吟咏道:“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
走过不凡的小虹桥,拾级而上,前面树木掩映之下,出现了一座三层塔状亭子,称“抱膝亭”,也是由清光绪年间湖北提督陈文柄重建的。当初诸葛亮隐居隆中,喜欢坐在一块石头上抱膝吟诵《梁父吟》,石头肯定是找不到了,建此亭以誌纪念。不远处一石座上石栏内,一只赑屃驮着一块大碑,碑上书“草庐”二字,是明嘉靖庚子年所立,背后书“龙卧处”三字,赑屃被求富贵的人们抚摸的全身乌亮乌亮的。
横穿一条景观大道,诸葛武侯祠到了,此祠系明代重建,清康熙时重修,乾隆时定名为“汉诸葛丞相武侯祠”,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四进三院的四合院式建筑。有趣的是山门上方设置成半截的四柱三门式仿木结构砖雕牌楼,少见。祠前台阶下有大石狮一对,西侧竖一块碑,针对砖家诸葛亮躬耕地到底在襄阳还是南阳的激烈争论,史学家谭其骧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东侧也有一统碑,是郭沫若题“诸葛草庐”文字的刻石。
殿内正中诸葛亮的铜像是2001年 浙江兰溪八卦村诸葛亮后裔赠送的,按诸葛亮真人比例打造,铜像上方匾额“卧龙遗址”为董必武题写,只是字序写反了,殿两边有历代名人的文章拓印。穿殿而过,拾级进入一院二殿,院中有两棵古柏,殿门两边有几副楹联,其中一副是:画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对诸葛亮生平事迹做了高度概括。二殿殿内匾额“三顾遗迹”为方毅所书。
三殿为过殿,建筑形式与二殿相仿,旁边楹联居然把成都武侯祠赵蕃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给剽来了。左右廊房为刘备部下蜀国文臣武将泥塑,计十二尊。过殿中陈列诸葛亮生平简介。再进去是第三进院,正面是武侯祠的正殿,殿内塑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一家三代英烈的塑像。居中而立的诸葛亮羽扇纶巾,凝目沉思。楹联匾额皆今人所题,当初的呢?
我会不定期的更新,分享我的旅游旅程和心得,大家可以关注我哦!感谢大家!文:寒涵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