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白起,战国军神的传奇与争议

闲人杂谈 2025-01-20 22:50:54
白起的历史地位

在战国那个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时代,白起宛如一颗璀璨的巨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他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其军事才能与赫赫战功,不仅对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大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更在华夏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白起一生征战无数,历经大小七十余战,未尝一败,以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冷酷无情的作战风格,令六国闻风丧胆,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战神 。

白起的崛起之路出身与早期经历

白起出生于秦国郿县(今陕西眉县) ,关于其早年经历,史料记载寥寥。有一种说法称,白起出身于秦国公族,其祖上可追溯到被封到平阳的秦武公嫡长子公子白。在尚武的秦国,年少的白起便对军事展现出浓厚兴趣,或许在乡间,他便常与伙伴模拟战争场景,排兵布阵,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

由于秦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对军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白起凭借自身对军事的热爱与钻研,以及与生俱来的军事直觉,顺利投身军旅。初入军营的他,从基层做起,凭借着每一次战斗中的勇敢表现与出色谋略,逐渐崭露头角,开始在秦国军队的底层中积攒声誉。

得到重用的契机

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 294 年),这是白起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被任命为左庶长,奉命率军攻打韩国新城 。这是他首次独立领军作战,白起不负众望,成功拿下新城,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此次胜利,让秦国朝堂开始注意到这位新星。

而真正让白起大放异彩、得到秦昭王高度赏识的契机,是次年爆发的伊阙之战。当时,韩、魏两国组成联军,企图遏制秦国东进的步伐。在丞相魏冉的举荐下,白起担任秦军主帅,迎战韩魏联军。面对兵力多于己方的敌军,白起冷静分析战场形势,敏锐地察觉到韩魏联军貌合神离、各怀鬼胎的弱点。他采取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术,先以少量兵力牵制实力较强的韩军,再集中精锐部队,出其不意地猛攻魏军。魏军溃败后,韩军孤立无援,也随之土崩瓦解。此役,白起率领秦军大破韩魏联军,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虏魏将公孙喜,还夺取了五座城池。

伊阙之战的辉煌胜利,不仅让白起声名远扬,威震六国,更让秦昭王看到了他超凡的军事才能与巨大潜力。经此一役,白起得到了秦昭王的充分信任与重用,开始在秦国军事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此后,白起一路升迁,从左更到国尉,再到大良造,逐步成为秦国军队的核心统帅。

值得一提的是,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军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白起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打破了传统的贵族世袭制,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在战场上立下战功,就能获得相应的爵位和赏赐。这一制度极大地激发了秦军将士的战斗热情,也为白起这样出身平凡却有军事才能的人提供了上升通道。白起凭借在战场上的赫赫战功,得以不断晋升,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白起的军事成就伊阙之战:扬名立万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 293 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秦昭王在丞相魏冉的推荐下,任命白起为大将,统率秦军在伊阙与韩、魏、东周的 24 万联军展开激烈交锋 。

当时,韩、魏联军虽在兵力上占据优势,却貌合神离。韩国军队势单力薄,主将暴鸢指望魏军能替自己先抵挡秦军的进攻;魏军主将公孙喜则认为韩军训练有素,希望韩军打先锋。白起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关键弱点,决定采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术。

战斗伊始,白起先布置少量疑兵,大张旗鼓地与韩军对峙,摆出一副要全力进攻韩军的架势。这些疑兵通过堆积无数旌旗和飘带,制造出大军压境的假象,令韩军眼花缭乱,误以为这就是秦军的主攻方向,从而成功将韩军牢牢牵制住。与此同时,白起亲率精锐主力,巧妙地绕道联军后方,如同神兵天降般,突然向魏军发起猛烈攻击。魏军毫无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在伊阙山的狭隘地区仓促应战。由于阵形来不及统一调度,魏军士兵们纷纷各自为战,场面一片混乱,很快便迅即惨败。

韩国军队得知侧翼的盟友魏军被瞬间击溃后,军心大乱,士兵哗变,主帅也无法控制颓势。此时,韩国军队的侧翼完全暴露在强大的秦军主力面前。秦军乘胜追击,对韩军展开左右夹击,韩军很快便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扩大战果,一举全歼韩魏联军 24 万人,斩杀魏军主将犀武(即公孙喜),并成功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 。

伊阙之战的胜利,意义非凡。它不仅让白起一战成名,更使秦国进一步扫清了东进的障碍,极大地提升了秦国在战国列强中的地位。此役充分展现了白起卓越的军事洞察力与指挥才能,他能够精准地把握敌军弱点,制定出极具针对性的战术,以少胜多,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鄢郢之战:重创楚国

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 279 年 - 公元前 278 年),白起奉命率军大举攻楚 。白起采取直捣楚国统治中心地区的战略方针,亲率数万大军沿汉江东下。一路上,秦军攻取沿岸重镇,掠取汉水流域丰富的粮草补给,出其不意地突入楚境。为了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白起命令秦军在过河之后拆除桥梁,烧毁船只,自断退路,以激发士兵们的斗志。

在这种破釜沉舟的气势下,秦军长驱直入,迅速攻打并占领了楚国在汉水流域的要地邓城,兵锋直指楚国的别都鄢城。鄢城作为拱卫楚国都城郢都的军事重镇,楚国在此集结了重兵,企图阻止秦军南下进攻郢都。秦军在鄢城遭到了进入楚境以来最顽强的抵抗,多次进攻均未能成功。而此时,秦军孤军深入,不宜进行持久战。

关键时刻,白起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谋略。他仔细观察地形后发现,在鄢城西边百里处,有一条夷水,从楚西山长谷流出后向东南方向流淌。白起当机立断,下令在夷水处筑堤蓄水,并修长渠直达鄢城。准备就绪后,秦军开渠灌城,汹涌的河水如万马奔腾般冲入鄢城。鄢城的东北角经河水浸泡后迅速溃破,城中百姓被淹死数十万。秦军借此一举占领了鄢城 。

攻克鄢城后,白起并未停下进攻的脚步。他休整部队,补充兵员和军资,同时将秦国的罪人刑徒迁徙到所得的邓、鄢两地,以此作为进一步攻楚的基地。随后,白起又率军攻打并占领了西陵,成功扼住长江,截断了郢都与西面巫郡的联系。

公元前 278 年,白起再次出兵,势如破竹般攻陷楚国国都郢都,还烧毁了楚国先王的陵墓夷陵。楚襄王在兵败后,被迫向东逃窜至陈地,并迁都于此以图自保 。

鄢郢之战给楚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楚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不仅获得了楚国的大量国土,更极大地削弱了楚国的军事实力,解除了秦国东进的后顾之忧。白起在这场战役中,充分展现了其果敢的决策能力和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无论是直捣黄龙的大胆进军,还是水淹鄢城的奇思妙想,都成为了军事史上的经典范例。

长平之战:改变战国格局

长平之战,无疑是战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一场战役,其规模之大、战况之惨烈,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元前 262 年,秦国兵锋直指韩、赵、魏三国交界的上党地区,由此引发了秦国与韩国、赵国之间激烈的军事、外交冲突。

当时,秦国通过一系列战争,不断蚕食楚、韩、魏三国的土地,势力逐渐壮大,而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 “胡服骑射” 改革后,军事力量也不容小觑,成为了秦国东进道路上的强劲对手。秦国在对上党地区的争夺中,与赵国的矛盾日益激化。上党地区地势险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若秦国能够掌控此地,便可以沿着山间谷地,直抵赵国都城邯郸城下,对赵国形成居高临下的巨大威胁。

公元前 260 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展开决战。战争初期,赵国老将廉颇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依托有利地形,构筑坚固防线,成功抵御了秦军的多次进攻。秦军将领王龁久攻不下,双方陷入了长期的对峙状态。然而,秦国怎会轻易罢休,为了打破僵局,秦国使用了离间计,派人在赵国境内散布谣言,声称廉颇年老怯战,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奢之子赵括。赵王果然中计,用赵括取代了廉颇担任赵军主帅。

秦国得知赵括上任后,秘密将白起派往长平担任秦军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缺乏实战经验的弱点,制定了精妙的作战计划。他先佯装败退,故意露出破绽,引诱赵括率领赵军主力脱离坚固的防御阵地,贸然追击。赵括求胜心切,未能识破白起的计谋,率领大军一路追击秦军。白起见赵军已上钩,立即派出两支精锐部队,一支绕到赵军后方,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和粮道;另一支则插入赵军主力与后方营垒之间,将赵军分割成两部分,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被围困的赵军陷入了绝境,粮草断绝,军心大乱。赵括多次组织突围,但都被秦军击退。最终,赵括在突围过程中被秦军射杀,失去主帅的赵军彻底崩溃,四十多万赵军士兵被迫投降。对于这四十多万降卒的处置,白起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秦军自身的粮草供应也十分紧张,难以养活这么多降卒;另一方面,赵国士兵大多顽强抵抗,忠诚度难以保证,若不妥善处理,极有可能成为秦军的后患。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白起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 下令将四十多万赵军降卒全部坑杀 。

长平之战以秦国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役对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从此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实力。而秦国则通过这场战役,极大地削弱了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冷酷果断的决策风格,他精准地把握了战场形势,运用巧妙的战术,将赵军引入绝境,创造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又一个经典的歼灭战范例。然而,白起坑杀赵军降卒的行为也备受争议,这一事件成为了他军事生涯中的一个巨大污点,引发了后世无数的讨论与反思 。

白起的军事才能善于运用兵法

白起堪称一位兵法运用的大师,他对各种战术的运用炉火纯青,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在伊阙之战中,面对韩魏联军,白起敏锐地察觉到敌军内部貌合神离的弱点,果断采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术。他以少量兵力佯装进攻,牵制住韩军主力,吸引其注意力,使其误以为这就是秦军的主攻方向。而与此同时,白起则亲率秦军精锐主力,出其不意地绕道后方,向魏军发起猛烈攻击。魏军由于毫无防备,瞬间陷入混乱,很快便被秦军击败。韩军在得知魏军溃败后,军心大乱,白起抓住时机,迅速挥师对韩军展开追击,最终成功实现了对韩魏联军的各个击破,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鄢郢之战中,白起的战术运用更是令人拍案叫绝。面对楚国鄢城的坚固防御,白起并未选择强攻,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文条件。他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发现鄢城附近有一条夷水,于是果断下令在夷水处筑堤蓄水,然后修建长渠将水引向鄢城。待一切准备就绪后,秦军开闸放水,汹涌的河水如猛兽般冲入鄢城,瞬间冲垮了鄢城的防御工事,鄢城很快便被秦军攻克。这一 “水攻” 战术的运用,充分展现了白起的奇思妙想和对兵法灵活运用的能力,他能够根据战场实际情况,不拘泥于常规战法,创造出独特而有效的战术,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了诱敌深入的战术。他先命令秦军佯装败退,故意示弱,制造出秦军不堪一击的假象,引诱赵括率领赵军主力脱离坚固的防御阵地,贸然追击。赵括求胜心切,果然中计,率领大军一路追击秦军。白起见赵军已完全进入自己预设的包围圈,立即派出两支精锐部队,一支迅速绕到赵军后方,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和粮道;另一支则插入赵军主力与后方营垒之间,将赵军分割成两部分,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被围困的赵军陷入了绝境,最终被秦军全部歼灭。这一战,白起将诱敌、分割、包围等战术运用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对兵法的深刻理解。

严谨治军

白起深知,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此,他在治军方面极为严格,对士兵的训练和纪律要求近乎苛刻 。在训练方面,白起注重全面提升士兵的战斗技能。他根据秦军的特点和作战需求,制定了一套系统而严格的训练方法,涵盖了体能训练、兵器使用、战术配合等多个方面。秦军士兵在日常训练中,不仅要进行高强度的体能锻炼,如长跑、负重行军等,以增强身体素质和耐力;还要熟练掌握各种兵器的使用技巧,如戈、矛、剑、弩等,确保在战场上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兵器进行战斗;同时,白起还非常重视士兵之间的战术配合训练,通过模拟各种战斗场景,让士兵们熟悉不同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方式,提高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在纪律方面,白起更是执行着铁一般的军规。他深知,战场上的纪律松弛往往会导致战斗的失败,因此对违反军纪的行为绝不姑息。据说,白起曾严令禁止士兵在军营中吃羊肉,因为羊肉的膻味会在空气中传播,容易暴露军队的行踪。有士兵对此不以为然,偷偷食用羊肉,结果被白起发现。白起毫不留情地对违规士兵进行了严厉惩罚,从此秦军士兵对军纪更加敬畏,不敢有丝毫懈怠。这种严格的纪律要求,使得秦军在战场上令行禁止,行动统一,具备了强大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白起的严谨治军还体现在对军队后勤保障的重视上。他深知,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战场上的厮杀,还与后勤保障密切相关。因此,他在每次出征前,都会精心组织和安排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军队的粮草、兵器、装备等物资供应充足。在行军过程中,白起也会密切关注后勤运输队伍的情况,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后勤补给线的畅通无阻。正是由于白起对治军的严谨态度,使得秦军在他的率领下成为了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敏锐的战场洞察力

白起在战场上犹如拥有一双透视眼,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洞察战场形势的变化,做出最为正确的决策 。在每一场战役前,他都会深入了解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将领特点、地形地貌等情况,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分析,找出敌军的弱点和破绽,从而制定出针对性极强的作战计划。

例如,在伊阙之战前,白起通过对韩魏联军的深入观察和分析,发现韩军和魏军虽然表面上联合在一起,但实际上各怀鬼胎,都不愿意率先与秦军交战,企图保存自己的实力。白起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关键弱点,果断决定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术。在战斗中,白起又时刻关注着战场形势的变化,根据敌军的反应及时调整战术部署。当他发现魏军在秦军的佯攻面前出现懈怠时,立即抓住战机,迅速指挥秦军主力向魏军发起猛烈攻击,一举击溃了魏军。随后,白起又根据韩军在魏军溃败后的军心大乱,迅速调整兵力,对韩军展开追击,最终取得了伊阙之战的全面胜利。

长平之战中,白起同样展现出了惊人的战场洞察力。在与赵军对峙的过程中,白起通过对赵军的观察和分析,发现赵军主将廉颇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企图通过持久战来消耗秦军的实力。白起深知,秦军劳师远征,不宜进行持久战,于是他决定使用离间计,派人在赵国境内散布谣言,声称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奢之子赵括。赵王果然中计,用赵括取代了廉颇。白起得知这一消息后,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战机。他深知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且急于求胜。于是,白起针对赵括的这些弱点,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在战斗中,白起又密切关注着赵军的一举一动,当他发现赵括率领赵军主力脱离防御阵地,贸然追击秦军时,立即果断地派出两支精锐部队,对赵军进行迂回包抄,成功将赵军包围。在整个长平之战中,白起始终凭借着敏锐的战场洞察力,牢牢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最终取得了这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

白起的争议与悲剧结局争议:“杀神” 与 “人屠”

白起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却又充满争议的史诗。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被世人尊称为 “杀神”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白起所到之处,敌军闻风丧胆,他率领秦军南征北战,攻城略地,为秦国开疆拓土无数。伊阙之战中,他以少胜多,大破韩魏联军,斩杀敌军二十四万,使秦国东进之路畅通无阻;鄢郢之战,他千里奔袭,直捣楚国腹地,重创楚国,使其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之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他巧妙运用战术,将赵军一举歼灭,坑杀降卒四十万,彻底改变了战国的格局。这些辉煌的战绩,让他成为了秦国的英雄,也让六国对他畏惧不已。

然而,白起的作战风格极其冷酷无情,每一场战役都伴随着大量的人员伤亡,这也使他背负了 “人屠” 的骂名。在长平之战后,那四十万赵国降卒的生命在他的一声令下消逝,这一行为引起了后世无数的争议与谴责。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白起的做法无疑是极其残忍的,那些降卒已经放下了武器,本应得到生存的机会,而白起却选择了将他们全部坑杀,这一行为违背了人类基本的道德准则。但站在秦国的立场上,白起或许也有自己的无奈。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秦国与赵国之间积怨已久,赵国士兵的忠诚度难以保证,若将这四十万降卒放回赵国,无疑是放虎归山,他们极有可能再次拿起武器,与秦国为敌;而秦国自身的粮草供应也十分紧张,难以养活这么多降卒。白起的这一决策,虽然冷酷无情,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为了秦国的长远利益考虑。

功高震主与悲剧结局

白起的赫赫战功,使他在秦国的威望达到了顶点,但也正是这份荣耀,为他埋下了悲剧的种子。所谓 “功高震主”,白起的存在,让秦昭襄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在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欲乘胜追击,一举灭掉赵国,完成秦国统一六国的大业。然而,秦昭襄王却在此时听从了丞相范雎的建议,下令白起退兵。这一决策让白起深感不满,他认为错失了最佳的战机,对秦昭襄王的命令产生了抵触情绪。

而白起与范雎之间的矛盾,也成为了他走向悲剧结局的重要因素。范雎担心白起功高盖主,会威胁到自己在秦国的地位,因此一直想方设法打压白起。在秦昭襄王再次决定攻打赵国时,白起称病不出,拒绝挂帅出征。这一行为让秦昭襄王大为恼火,而范雎则趁机在秦昭襄王面前进谗言,说白起对秦王心怀不满,有谋反之意。秦昭襄王本就对白起的抗命行为心存不满,再加上范雎的挑拨离间,最终决定赐死白起。

公元前 257 年,白起接到了秦昭襄王赐死的命令,他仰天长叹,无奈地拔剑自刎。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战神,最终却落得个如此悲惨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白起的死,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秦国的一大损失。他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若他能继续为秦国效力,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或许会更加顺利。但历史没有如果,白起的一生,就像一颗流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无比耀眼,他的故事,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段永远无法被遗忘的传奇。

结论:白起的历史影响

白起,这位战国时期的传奇名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辉煌的战绩和独特的军事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的一生,是为秦国统一大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军事成就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更对中国军事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军事成就来看,白起一生历经七十余战,未尝一败,伊阙之战大破韩魏联军,鄢郢之战重创楚国,长平之战更是彻底改变了战国格局,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这些胜利,不仅为秦国开疆拓土,扩大了领土面积,还极大地削弱了其他六国的实力,使秦国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在军事思想和战术方面,白起堪称一代宗师。他善于运用兵法,不拘泥于传统战法,能够根据战场形势和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战术,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战例。无论是伊阙之战中的避实击虚、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水淹鄢城,还是长平之战中的诱敌深入、分割包围,都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智慧和创新精神。他的这些战术思想,对后世军事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军事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然而,白起的一生也充满了争议。他的作战风格冷酷无情,在战争中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尤其是长平之战后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的行为,更是备受后世诟病。这一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性和秦国统一六国的迫切需求,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无疑是极其残忍的。

尽管白起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是秦国统一六国的重要推动者,是中国军事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对军事艺术的追求和探索;他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之上,成为后人敬仰和研究的对象 。

0 阅读:1
闲人杂谈

闲人杂谈

茶余饭后时光,畅聊历史故事,闲谈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