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年轻人讨论“不婚主义”时,另一群人却在为“如何结婚”焦头烂额。最高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5年3月,全国检察机关办理婚介行业犯罪案件超1500起,婚恋诈骗、跨境拐卖等乱象频发。这些案件背后,藏着县城及农村大龄男性的真实困境——他们并非不愿结婚,而是被现实层层围堵。
介绍东南亚老婆赚中介费的宣传
被“天价彩礼”压垮的婚姻“一动不动”(车、房)、“万紫千红”(彩礼)、“三金一钻”……这些看似诗意的词汇,却是县城男性婚姻路上的“拦路虎”。在甘肃、河南等地,一套县城房产加彩礼的成本已超百万,许多家庭为此掏空积蓄、背上债务。一位山东菏泽的打工者坦言,自己年收入仅3万元,即便不吃不喝,攒够结婚费用也要十余年。
《Hello!树先生》剧照
更残酷的是竞争环境。由于性别比失衡,农村适婚男女比例高达2:1,部分地区甚至出现“3个男性争夺1个女性”的局面。稀缺性推高了婚恋市场的“价格”,女性家庭往往通过抬高彩礼筛选对象。有村民无奈道:“彩礼从10万涨到50万,可工资却一动不动。”
结构性困境:女性外流与阶层挤压农村男性婚配难,根源在于人口流动与城乡差距。大量农村女性通过升学、打工进入城市,并倾向于留在当地婚嫁,导致县城适婚女性数量锐减。数据显示,农村外嫁女性中,超70%选择定居城镇,而男性因收入、学历限制,难以在城市扎根,最终被迫返乡。
农村大龄未婚男女性别比畸高/图源:论文《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困境的综合成因及对策建议》
与此同时,婚姻市场的“梯度效应”加剧了竞争。城市男性可向下选择农村女性,而农村男性则被困在底层。一名云南的基层干部透露:“村里女孩宁愿嫁城里普通家庭,也不愿回农村。”这种“上迁婚”模式,让县城男性成为婚恋链条的最末端。
30岁以上农村未婚男性远高于女性
传统观念下的代际焦虑“不结婚,在村里抬不起头。”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个人,更来自家庭。许多父母将子女婚姻视为人生任务,甚至不惜借债支付彩礼(糊涂啊!)。湖北一名青年因“闪婚”失败、人财两空而自杀的悲剧,正是这种焦虑的极端体现。
“跨省闪婚”男女双方签署的《附条件赠与合同》
传统宗族观念也加深了困境。在乡村社会,“传宗接代”被视为男性义务,未婚者常被贴上“失败者”标签,甚至影响家庭的社会地位。一名海南村干部直言:“村里光棍越多,越容易滋生赌博、酗酒等社会问题。”
《光棍儿》剧照
出路何在?治标更需治本面对乱象,多地尝试推出“红娘奖励”,鼓励牵线搭桥,但效果有限。专家指出,仅靠民间媒人无法破解结构性矛盾,需从三方面发力:
1.经济赋能:发展县域产业,提升农村男性就业竞争力,缩小城乡差距;
2.移风易俗:通过村规民约限制彩礼,倡导理性婚恋观。例如甘肃平凉规定农村彩礼最高10万,河南将抵制天价彩礼纳入诚信体系;
3.法律兜底:严打婚介诈骗和拐卖妇女,同时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减少“无后焦虑”。
婚姻本应是情感的归宿,却成了部分群体的生存之战。当“结不起婚”从个人困境演变为社会问题,或许我们需要更深的反思:如何让每个人,无论城乡,都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安身之所?
某地区的集体婚礼
不过,现在大家也看透了,结婚如果需要两代人去支撑的话那还真不如不结,对吧!甚至有的时候两代人都还背上了一身债,这是何苦呢?所以啊,现在很多都是不婚主义者。不过话又说回来,国家针对这个情况肯定会出手的,那我们就静静地等待吧!
对于这个现象,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数据来源:最高检、民政部、华中师范大学调研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