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下班回家,我习惯性地先打开冰箱,看看今天要准备的晚餐。
在翻找蔬菜时,发现冰箱冷冻层多了几包小零食,都是超市里装在试吃区的样品。
脑海里立马浮现出儿子小飞在超市试吃区游刃有余的情景——他一边机灵地与促销员聊着天,一边不动声色地往口袋里塞小袋零食。
奶奶总是一脸骄傲地逢人就夸:“还是咱家小飞聪明,知道怎么样省钱!”
这种场景多了,我也忍不住开始思考:这些被称作“聪明”的行为,真的是孩子未来成功的预兆吗?
占小便宜型:“蹭”出问题还记得去年春节,我们家聚会,我家小飞手里拿着从超市拿回来的纸巾盒,骄傲地展示给亲戚们看。
他奶奶在旁边一脸自豪地告诉大家:“小飞这孩子,从小就知道省钱,这一大盒纸巾可省了不少钱呢!”
亲戚们纷纷点头称赞,仿佛看到了未来的精打细算的生活达人。
这样的“占小便宜”的行为真的值得夸赞吗?
心理专家表示,这种行为背后其实是价值观的问题。
小飞的行为虽然暂时节省了一点小钱,但却在他心中种下了偏轨价值观的种子。
我们家隔壁的上海白领李先生月入2万,却因偷了几块钱的面包被抓,理由竟是“占便宜让我快乐”。
小时候的“小聪明”,很容易在成长过程中演变成无法根治的道德缺陷。
光说不做型:假自律的陷阱小飞不仅在“占便宜”这方面展现出了他的“机灵”,在学习上他也是一个“计划满天飞”的孩子。
每当周末,我总能看到他写满一页页的学习计划,比如“每天早上5点起床背单词”,但真正执行的时候,却总是赖床、磨蹭、偷懒,不到最后一刻不动手,还是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
我表姐家的女儿也是如此,有一次她竟然写满了一整页的学习计划,结果每天睡到9点,晚上不是抠橡皮就是玩玩具到凌晨。
家长们总被孩子的“自律宣言”感动得不得了,却忽视了这背后的“假努力”。
这种“表演式努力”不仅是对时间的浪费,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了逃避责任的习惯。
耍嘴皮子型:华而不实的聪明有些孩子,仿佛生来就有一种靠嘴皮子撒欢的本事。
比如我邻居家的小易,从小就靠一张甜嘴混得风生水起。
哄爷爷奶奶、讨好老师、跟同学套近乎,无所不能。
奶奶一高兴,零花钱自然随手就来;老师被哄得开心,班干部的帽子也总是戴在小易头上。
“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高情商嘛!”邻居们常常这样说。
但事实上呢?
小易长大后,在工作中因技术不过关,被公司果断淘汰。
他所谓的“能说会道”终究只是华而不实的聪明,没有实打实的本领支撑,宛如空中楼阁,风一吹就倒。
阻碍孩子成长的危险总被夸“聪明”的孩子,实际上非常容易陷入一种固定思维。
他们会避开任何可能导致失败的挑战,生怕破坏自己的“聪明”形象。
比如一次数学竞赛,小飞因为担心不会做题失了面子,竟然找借口逃避。
这种行为不仅让他错失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更是阻碍了他成长型思维的培养。
此外,爱占便宜、推卸责任的孩子,在同龄人中也会遭遇不少的问题。
他们容易被贴上“自私”“不靠谱”的标签。
曾经的小伙伴渐渐疏远,同事也不愿意合作,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孤立无援的局面。
更严重的是,这种“小聪明”如果不被及时纠正,成年后极有可能成为一种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模式。
比如职场中的投机取巧、婚姻生活中的斤斤计较,虽然看起来似乎能让他们在某一时刻占便宜,但长远来看,反而失去了真正有价值的发展机会。
三步变‘假聪明’为真智慧面对这些问题,家长们该怎么办呢?
其实,帮孩子从“假聪明”转变为真的智慧,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是树立榜样,拒绝双标。
我们成人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炫耀那些占便宜的小聪明,反而可以主动分享一些自己“吃亏”的经历。
比如有一回,我找零找多了,特地返回去归还给店员。
小飞看到后,问我是为什么,我趁机给他讲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诚实守信,占便宜是小聪明,真的智慧是靠实力得来的。”
第二步是明确规则,培养责任感。
可以在家里制定一些简单的家规,比如试吃不超过2次、借东西必须归还、犯错后要道歉并补救等。
需要注意的是,用自然结果代替说教,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行为后果的严重性。
小飞因为偷懒未完成作业,结果被老师批评,这次他真的记住了,知道了责任感的重要性。
第三步是用“成长型夸赞”替代“假聪明标签”。
家长要少说“你真聪明”,多夸“你努力的样子真棒”。
当孩子取得成绩时,比如考了90分,不要只夸分数,重点是引导孩子分享过程和心得,比如“你是怎么做到的?”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关注努力和成长,而不是一味追求结果。
写给家长的话亲爱的家长们,不要让“假聪明”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我曾经也和你们一样,觉得孩子“机灵”就是好事,直到亲眼见到朋友的孩子因小聪明被学校处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真正的聪明,不是占便宜、耍嘴皮,而是脚踏实地、心怀善意。
我们要放下虚荣心,用正确的引导帮孩子告别“假聪明”,才能让他们成长为真正有格局、有担当的人。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未来成为真正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