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之中,木星或许是看起来最美的一颗,它表面五彩斑斓的条纹裹挟着或大或小的椭圆形旋涡,宛如一幅抽象主义的画作。
最令人感到惊艳的地方在于,这幅美丽的画作并不是静态的,而是运动的,旋涡在转动、条纹在移动,就好像木星是由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圆饼拼接而成的球形机械。那么木星表面的这些条纹和旋涡到底是什么呢?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所以它并不像地球这样拥有一个明确的岩质地表,于是天文学家就将木星大气压强为100千帕处定义为了木星的“表面”。
在“表面”之上就是木星的大气,它与地球大气一样,也是分层结构的。
最下面是对流层,然后是平流层、增温层和散逸层,从木星“表面”到散逸层的顶部,大概有5000公里,也就是说木星的大气厚度达到了5000公里。而我们看到的木星条纹和旋涡,就是木星大气中运动着的湍流云。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而言,大气运动并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木星的大气运动与地球有着本质的区别。地球大气之所以会运动,核心因素就是太阳辐射的驱动,而木星不是。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而木星与太阳的距离为7.79亿千米。
木星离太阳太远了,在木星上,太阳的作用已经变得微乎其微,所以木星的大气运动主要是源于自身极快的自转速度以及内部的能量释放。木星自转一周的速度为9小时56分,看似好像是地球的两倍多,但实际上因为木星的体积为地球的1300倍,所以木星赤道地区的自转线速度为地球的27倍多。我们知道地球赤道地区自转线速度为每小时1674公里,也就是说木星赤道的自转线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4.5万公里以上。
超高的自转速度使得木星表面的湍流云以每小时360公里的速度持续运动着,并且全部呈现东西走向。
为什么这些条纹的运动速度和颜色都不相同呢?因为构成这些湍流云的气体不同。白色的湍流云是由上升的暖气流结晶形成的氨晶体云,因为位置较高,所以因反射太阳光而呈现出了白色。红色的湍流云是由下降的冷气流组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氢硫化铵。而占比较少的蓝色湍流云则是由水冰晶体所组成。
除了条纹,木星表面还有诸多椭圆形的漩涡,这些就是木星表面的风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红斑”了,它已经成为了木星的一个醒目标志。
木星大红斑的长度在20000至40000公里之间不断变化,宽度在14000公里左右,作为一个巨型风暴,它的风速高达每秒钟180米。既然是风暴,自然就有消失的一天,但这一天并不会很快到来,因为自人类发现大红斑至今已有360多年了,它既没有消失的迹象,也没有减弱的趋势。
木星虽是一颗气态行星,但也并非从内到外全是气体,随着向木星内部深入,压力和温度会不断升高,气体的密度变得越来越大,在大约3000公里深的地方,物质会从气态变为液态,所以木星的内部是一个深度达25000公里的液态氢海洋。
在海洋之下,液态氢会因极高的压力和温度而产生一些金属的特性,成为可以导电的金属液态氧。这些金属液态氢在木星高速自转的作用下产生了极强的磁场,并不断向外辐射能量。在金属液态氢之下,巨大的压力会使物质再由液态转为固态,这便是木星的内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