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间万象,节气为章。
惊蛰,是24节气里的第三个节气,在3月5日-6日之间,最初它叫启蛰,到了汉代,为了规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人们就把启蛰改成了惊蛰,延续至今。
惊蛰前,动物入冬会藏在土里,不吃不喝,称为蛰。所以说春雷惊百虫。古人认为,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虫子。其实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会让它们结束冬眠,开始活动了。
惊蛰是数九中的最后一九。谚语里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黄牛遍地走”说的就是惊蛰是春耕前的最后一个节气。
春雷响 万物长。3月份的惊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升到0℃以上了。惊蛰时节,雨水增多,雷声开始变得频繁起来,雷雨可以带来大量的氮肥,这时候农民就开始耙地保墒,由南向北逐渐进入了春耕的大忙季节了。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而惊蛰前后也是中国农历的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洗龙头,剃龙头,吃猪头肉,引龙回,祭灶等等。
我印象中的这一天,家里的长辈们会早早的起床,用提前准备好的草木灰,在院子中央画上几个大大的圆圈,寓意这一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同时,在老的习俗里,这一天妇女们也不要动针线,据说会伤了“龙眼睛”。
在广东,惊蛰这一天有祭白虎的习俗。人们觉得3月初的这个时间,蛰伏的动物会被春雷惊醒出来觅食,白虎也会出山,为了保一年的平安,大家就得在这一天祭白虎。他们要用生猪肉抹在白虎的嘴上,让它吃饱,就不会伤人、带来口舌是非了。
还有打小人,这也是惊蛰的一大特色。在香港、澳门地区,惊蛰这天,人们会买份纸料,里面有纸老虎、吉纸、小人纸等,在神前用鞋子拍打小人纸,把霉运和小人都赶走。
惊蛰的饮食,讲究也不少。最出名的就是吃梨,惊蛰时节气候干燥,容易口干舌燥,梨,味甘汁多,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而且,“梨”与“离”谐音,寓意是虫害远离庄稼,人也远离疾病。在不同地区,吃梨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直接啃,有的蒸熟加冰糖、银耳炖着吃,还有的榨汁喝。
除了吃梨,各地还有不同的美食。像西北地区有惊蛰吃炒豆,炒黄豆时噼里啪啦的响声,就像在炒虫子,寓意是驱赶百虫,也有人说吃了圆滚滚的黄豆,好运会滚滚而来。天津地区的人们吃驴打滚,寓意“害虫死,人翻身”,既有驱赶害虫的期望,也有着新的一年能转运翻身的美好祝愿 。北京地区讲究吃“懒龙”,这是一种用发面蒸制的长条面食,也叫“肉龙”,内部裹着肉馅,类似花卷,古人认为吃“懒龙”可以驱赶春困,迎接活力满满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