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丹青“掰手腕”:诗词是语文明珠,精神瑰宝,岂是无用之物?

巧兰玩转趣事 2024-11-25 10:44:39



教育是我的主业,今天聊聊某些人对语文的傲慢与偏见。

一日,我看到画家陈丹青的一则采访视频,他说道:“我厌恶这种活动,就是一大帮年轻人在猜,某句唐诗上句出来,你给出下句。我就顺口说了一句知道又怎么样,不知道又怎么样。我说你们考的这些事情,我几乎全都不知道,而且我不想知道。不要觉得好像你要知道某一句诗下句是什么,你才像个人物,这是很糟糕的一个价值观。我痛恨我们的考试就在这里,其实就是在考你你知道吗?你错了,所有人的变傻就从这开始。”

我素来钦佩陈丹青的特立独行,但对陈丹青先生此般言论,实难认同。其观点看似犀利,实则短浅,且存在诸多谬误。他仅将目光局限于诗词考查形式的单一表象,却对诗词所承载的丰富内涵、深厚情感、独特审美价值,以及在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选择性失明。这种片面且短视的看法,严重曲解了语文教育的真谛与诗词的真正价值。

诗词乃语文教育的璀璨明珠,其价值远超考试范畴。

于个人情感而言,诗词是心灵的温暖港湾与慰藉之源。心花怒放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能让内心喜悦尽情释放。身处逆境时,“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能深切表达壮志未酬的悲叹。

比如在大城市打拼屡遭挫折的年轻人,身心疲惫、心灰意冷,读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便能瞬间重燃希望之火,坚定前行脚步。毕业离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慰藉着分别的心,让真挚友情无惧距离。

诗词让我们的情感世界丰富多样、细腻入微,绝非简单的“高兴”“难过”所能概括。

诗词更是审美能力的卓越引领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塞外雄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绘西湖明艳。诗词用简练精妙、韵味无穷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绝美画卷,培养我们对美的敏锐感知。

旅途中,懂诗词的人见野花绽放能吟“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于平凡中发现美;不懂诗词的人则可能与美擦肩而过,毫无察觉。正如网友调侃:读书少没文化,一句“卧草”走天下。

诗词不仅提升审美素养,还熏陶个人气质,增进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深度与温度。

上升到民族层面,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华,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一个民族若失去文化根基,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诗词中蕴含古人的智慧、高尚的价值观与坚韧的民族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彰显无畏生死的爱国情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百折不挠的坚毅品质。

面对自然灾害,无数战士和志愿者奔赴前线,他们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相互激励,民族精神的力量支撑他们英勇守护家园。

诗词传承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性格,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独特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的璀璨象征。

那些宣称不懂诗词也能过得好的人,无疑是将生活过度物质化,忽略了精神世界的滋养与丰富。生活不应只满足于物质追求,更需要精神的润泽与熏陶。诗词如明灯,照亮内心角落,让精神世界光彩夺目。

语文教育重视诗词,旨在传承文化、培育素养、塑造灵魂。亲爱的读者,诗词于您,或许是心灵深处的温暖抚慰,或许是文化传承的坚固桥梁,或许还有更多珍贵意义,您觉得呢?

我们切不可因未领悟诗词的“实用价值”就轻易否定,正如不能因花不能充饥,就否认其美丽与价值。

语文教育之路宽阔明朗,诗词的价值无可替代,让我们用心感受诗词之美,让其在生活和民族传承中绽放永恒光芒。

——我是小李滔滔,谢谢您的关注、点评、点赞、转发!

0 阅读:14
巧兰玩转趣事

巧兰玩转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