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罪图鉴2》:画见人心,首播后的几点不合理讨论

洛洛爱情影视 2024-12-11 14:47:21

本文旨在和大家探讨剧情心理层面以及一些逻辑上的不足之处,但不会剧透。毕竟,悬疑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跟随案件的进展,逐步深入思考,享受解谜的乐趣。

昨日,《猎罪图鉴2》首播,剧集围绕“偶像之死”和“盲童与流浪少年”两个故事展开。

观看了前四集后,感觉依旧原汁原味,熟悉的风格和搭档组合让人倍感亲切。

如果说《猎罪图鉴》的第一部是通过天才画家沈翊展现了画像师高超技艺对案件侦破的畅快淋漓,那么第二部则更深入地探索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吐露心声。

“偶像之死”

案件中涉及的元素繁多,包括娱乐圈的迷信现象、毒品滥用等,同时也探讨了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以及畸形的爱恋和私生饭的行为,在第一个故事中都有所体现。

你们是否注意到,第一部的案件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展开,故事扑朔迷离,充满了悬疑。而第二部则更多地聚焦于社会和人生百态,尽管悬疑感依旧浓厚。

袁招娣的名字便透露出她的家庭背景,重男轻女的观念下,她自幼便成为留守儿童,缺乏关注和关爱,缺少正常的人际交往,这导致她将情感寄托于偶像,寻求一种扭曲的爱。

我相信,陈勤最初对袁招娣并无利用之意,而是出于真正的同情。毕竟,他的复出之路同样充满了艰辛。

“一个从未被善待的人,最能辨识善良,也最懂得珍惜善良。”

“盲童与流浪少年”

则是探讨的那些无家可归的青少年流浪人群,已经步入成年的他们,不属于社会收留的群体,从小缺乏家庭关爱,自身受教育水平有限,在成年之后,又该如何突破这一困境。

家暴儿子的父亲,因为老婆跟她离婚,导致家庭破裂,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将不满和怒火发泄到自己的儿子身上。通过为自己制造一个更弱势的同伴,来凸显自身的强大,可悲又可笑。

沈翊的“绘色显影,画见人心”,在《猎罪图鉴2》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深化,他不仅绘制出死者的形象,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微妙情感和动机。这种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使得案件的侦破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线索搜集,而是上升到了对人性的探讨和理解。

沈翊的画像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更是对人物灵魂的剖析,让观众在跟随剧情的同时,也能够对人物情感产生共鸣,对案件背后的故事产生思考。这种心理层面的深度挖掘,无疑为悬疑剧增添了更多的层次和深度,让《猎罪图鉴2》不仅仅是一部悬疑剧,更是一部探讨人性和社会问题的作品。

对于一部刑侦剧而言,案件是它向下延伸的触角,通过案件,接触到更多的人群,触及到更深的社会人情,引发更广泛的社会思考,是一部优秀影视剧所需要体现的社会责任。

当然看完之后发现了3点逻辑上的漏洞:

1.本来4个人上台表演的节目,只有陈勤1个人在那泰然自若的表演,表现的一点也不惊讶,这很不合理,审讯时对这方面没有疑问?

2.痕检不专业,都已经确定了犯罪道具,都没有对道具进行痕迹检查,提取毛发,就显得很不合理。

3.沈翊让小鹏摸出来的那个戴眼镜的嫌疑人是谁,剧情暂时未给出明确解释。

PS:沈翊给袁招娣看的那幅画,出自于犹太画家马克·夏加尔之手——《黑手套》。

黑手套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