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快到了孩子们的暑假时间了。
作为家长,我们所能看到的可能就是暑期补习班将随着炎炎夏日一起“火热升温”的情景。
以前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一位杭州妈妈给即将“小升初”的女儿报了11个补习班,其中语文、数学就各有3个。
这样疯狂报补习班的家长尽管不多见,但暑期报一门以上补习班的还是大有人在的。
我随便问问周围的邻居朋友,有很多都为自己的孩子报了补习班。
暑期补习班升温对孩子就意味着抢跑式学习。
所谓抢跑式学习,顾名思义是指用很短的时间完成其他正常学生一年或几年的学业课程。
而这种抢跑式学习就属于超前教育的范畴。
不要误以为“超前教育”等同于“早期教育”,这两者间风马牛不相及。
“早期教育”其实是有营养的好东西,是顺应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而设计的,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知识性的学习。
而“超前教育”却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是会引起”慢性中毒“的坏东西,原因就在于“超前教育”超越了儿童常规的教育发展, 很容易产生违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不良后果。
很多家长喜欢以孩子提前学会识字、计算等小学课程的做法为荣,以为这就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实际上,超前教育下的抢跑式学习,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引发了家长们的焦虑心情,还破坏了教育生态的正常环境,最终要为这个恶性竞争结果“买单”的是孩子。
真的不要以为孩子在驱赶下,比同龄人先跑了几步就可以赢得整个人生。人生可是一场马拉松长跑,成功仅靠起步快还不够,还得有坚韧不拔的耐力坚持到底。
在童年时期,活跃的思维能力、正确的三观、健康的品格性格人格体格的形成,要比多认两个字、多背两首诗等知识性的学习更为重要,这些特质才是最应该在学龄前建立的。
02记得以前有一个5岁小朋友的简历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逆天得简直没有边了,也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大家看到了孩子光鲜的简历表面,却没有看到这个简历背后隐藏着一个浅显道理:父母有能力为孩子提供和支配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做后盾。
有网友在感叹:起跑线,拼的不是孩子,拼的是父母。
所以这条成才经验并不适用于普罗大众。
如果抢跑式学习不是孩子自愿的,而是家长强迫的。
那么,孩子在内心深处是拒绝的,并非自发性的学习,TA又岂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蒙特梭利说,教育并非老师做了什么,而是人类自身自然发展的结果。它不是通过聆听词汇得到的,而是通过儿童在他们特定的环境内汲取经验而得到的。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如果有意识的注重自身的修养、注重自己的情绪管控、对孩子的鼓励、高质量地陪伴孩子成长等等,都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吸收,这些教育远比知识性的抢跑式学习重要而有意义的多。
反之,家长的不良习惯、情绪的失控、对孩子的冷嘲热讽乃至任何的负面言行也都会被孩子吸收。
孰是孰非,相信家长在内心深处自有答案。
03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
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通过宪法禁止任何的学前教育,目的就是避免因过早开发孩子智力而把孩子的大脑变成了硬盘,使孩子丧失了大脑更多的想象力空间。
他们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在什么年龄阶段就做什么年龄阶段的事情,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对当下的中国父母来讲,我们确实需要反思抢跑式学习合不合适?
表面上看,那些抢跑式学习的孩子似乎占据了先机。
但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抢跑的只是知识性的东西,而更重要的想象力、创造力、思考力等不能逆转的能力却被破坏。
04有一部豆瓣高分电影《天才少女》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印象深刻的是男主人公的教育方式。
影片主要讲的是一位生意成功人士弗兰克想要领养外甥女玛丽——一位智力过人的天才少女。
玛丽刚一入学就表现得与众不同,然而舅舅弗兰克只想让孩子过普通人生活,但她外婆却不同意,于是一场抚养权之争开始了。
里面的小女主人公玛丽,具有超高的智商,在上学的第一天,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所有人都认为应该把这孩子送往特殊的专门教育天才的学校。
只有弗兰克,也就是玛丽的舅舅坚决反对,他认为孩子应该像一个普通的孩子一样生活,才能发展出更健全的人格。
舅舅曾有一个悲伤的往事,他的亲姐姐,即玛丽的妈妈,曾经也是数学天才,被迫在家中解决一道数学难题,最后却不堪压力自杀身亡。
因为有了前车之鉴,舅舅希望玛丽能过普通人的日子,而不是一个只知道数学的机器人。
舅舅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孩子不要重蹈妈妈的覆辙。
我认为,影片中的舅舅才是一个真正懂得如何塑造孩子灵魂的优秀家长。
他没有像多数人,逼迫孩子陷入超前教育的深渊。
他只希望玛丽能拥有一个正常的、快乐的童年,他不希望小姑娘像她妈妈一样,整天被数学公式包围,生活里除了演算就是演算。
我们的家长朋友能从玛丽的舅舅身上获得什么启迪呢?
05虽然现在年年提减负,受限于教育政策的制约,当下的小学一般都不敢明目张胆地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但整个社会上的竞争环境就摆在那里,又很难有哪些举措能够消除家长心头的焦虑。
因此,虽然学校减负了,但家长却给孩子增负。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放学后就走进了补习班,双休日也没有闲着,被父母带着往返于各大补习机构。
古人讲,过犹不及。
对孩子的教育来讲更是如此。
如果我们暂时不去考虑一些极少数的智力超群小天才,只考虑大多数孩子情况的话。
那么,从孩子的认知能力来看,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这么认为的:
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这个时期,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多接触、多模仿、多探索,而不要过早的施加教育方面的压力,也就是超前教育下的抢跑式学习。
2-6岁前为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之类的游戏锻炼儿童的符号表征能力。
在7岁之后,孩子才能获得运算概念并产生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孩子抢跑式学习,并不会在智力上超越他人。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双生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了知识性的东西提早学和正常阶段的学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让孩子抢跑式学习只不过是一些家长不懂教育规律的虚荣心和焦虑作祟,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任何的好处。
当然,我们不排除现实中孩子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比如有些孩子确实在绘画、音乐、语言能力等领域有异于常人的天赋,这时让他们学习相应内容是有益的。
切忌拔苗助长、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根本之一。
06有人说,教育是慢的艺术。
家长一味要求孩子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长跑,不利于孩子成长。
抢跑式的学习只是在短期内看到一些成绩,从长远来看,只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无论如何,抢跑式学习都不是聪明的做法。
家长需要放下往前赶的焦虑心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成长空间,才能让TA有一个充满希望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