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刘少奇弥留之际激动地说:我一直是拥护毛主席的

不急不躁文史 2024-11-07 21:34:46

1969年11月,河南开封正处在隆冬季节,漫天的风雪肆虐着,仿佛要将周边的一切全部吞噬。

在一间普普通通的病房里,原任国家主席刘少奇正一个人孤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他的生命就如同屋外的枯叶一般,即将消逝在冰冷的寒冬之中。

12日清晨,刘少奇最后一次睁开双眼,弥留之际的他无力地望向窗户,一旁的医护人员走过来询问他想要些什么。

刘少奇摇了摇头,然后突然抓住医护人员的手,激动地说道:“你们知道,我一直是拥护毛主席的,我……”

用尽全部力气说完这句话以后,刘少奇便颓然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曾深深爱恋着的世界。

刘少奇的晚景为何如此凄惨?他为何会留下这样的遗言?

确立信仰

1898年11月24日,在湖南宁乡的一户普通农家里,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便是刘少奇。

刘少奇自幼酷爱读书,当别的孩子都觉得学习枯燥无味时,他却听得津津有味,不仅没有厌倦,反倒是乐在其中,恨不得把老师传授的所有知识都吸进头脑里。

不仅上课认真听讲,刘少奇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遍览群书,为了沉浸式读书,他甚至将自己的卧室改做书屋,里面存放着他从各处搜集而来的书籍,他经常一个人在里边静静地读书,久而久之,大家便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刘九书柜。

正所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通过读书,刘少奇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他的思想不再局限于所生活的这片狭小空间,而是望向了更为遥远的地方。

成长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面对着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刘少奇和众多有志青年一样,都急切地想要寻找出可以改变国家现状的方向和道路。

1916年,在爱国思想的驱使下,正在长沙一所中学读书的刘少奇选择了投笔从戎,在那年秋天,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考入长沙陆军讲武堂,随时准备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国家。

然而,随着军阀混战愈演愈烈,处在风雨飘摇中的讲武堂也未能幸免于难,最终不得不以解散告终,此时的刘少奇陷入到深深的迷茫之中,他感受到了现实的凄惨无奈,但却不知道救国之路到底在何方。

1919年5月,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得到这一消息的刘少奇火速赶往北京,在那里,他开始接触《新青年》等进步书刊。

经过彻底的思想洗礼之后,埋藏在刘少奇心中苦思而不能解的难题终于有了答案,迷茫中的他终于辨明了方向、找到了出路。

1920年10月,刘少奇毅然选择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之后他便一路南下,进入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工作。

转年春天,刘少奇一行人踏上了远赴苏俄的征程,在莫斯科的东方大学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等课程,并于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刘少奇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的人生信仰就此确立,而在接下来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把全部精力都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

无论是大革命时期领导工人运动,还是在白区坚持斗争;无论是在抗日战争中的浴血奋战,还是在解放战争中的胜利前行,刘少奇心中的崇高信仰从来没有过一丝动摇,始终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勤政爱民

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曾连续两次当选为国家主席,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元勋。

虽然身居高位,刘少奇却从不以高姿态示人,而是一心为民,心甘情愿地做人民的公仆,无论身处何地,他都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间。

在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期间,他最经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既是他倾力追求的人生目标,也是他勤政爱民的真实体现。

身为国家主席,刘少奇却很少呆在办公室,为了更好地体察民情,他经常出去视察,一年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都是在基层考察调研。

每次外出前,刘少奇都有一个特殊的习惯,那便是反复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千万不要打扰当地的老百姓,不许安排任何形式的接送,也无需特殊招待,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将自己的吃住都安排在火车上,甚至就在火车上进行办公。

按照当时铁道部门的规定,遇到国家领导人的专列通过时,沿途客货车辆都要例行让路以保证首长的行车时间和安全,为了尽量不影响正常车辆通行,刘少奇每次都叮嘱工作人员把他的车停到不用的岔道上去。

有一次深夜,工作了一天的刘少奇已经在专车上睡着了,窗外轰鸣的火车声将他惊醒,他突然坐了起来,连声询问:“我们的车停好了没有?是不是影响别的车辆运输了?”

当工作人员告知早已把车停在不碍事的岔道上了,刘少奇这才安心地躺了下去。

1960年4月,刘少奇乘坐客轮考察三峡期间,途径宜昌时,突遇暴风雨,在狂风浊浪的猛击之下,轮船剧烈地颠簸摇晃起来,就在这危急时刻,有人发现江面上居然还有几艘小船正在波涛中摇摇晃晃,船上的人生死未明。

见此情状,客轮上的工作人员万般纠结,他们想要去救人,但又恐轮船偏离航道从而威胁到刘少奇的安全。

当正在审阅文件的刘少奇得知这一消息后,立马赶到甲板上,当即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救人,他掷地有声地说道:“就因为是国家主席坐的船,更应该首先抢救人民!”

最终,在刘少奇和船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小船上的老百姓都被成功救下,当风停雨过之后,大家纷纷与刘少奇握手告别。

老百姓们凝望着刘少奇被风雨打湿的头发,脸上都满是感激之情,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能在危难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的主席才是人民的好主席。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在刘少奇身上早已是司空见惯,无论在何时何地,他首先想到的都是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他深知所谓的权力和官职都是人民所给予的,因此为人民谋福利是他一辈子的追求,而他自己则心甘情愿做一名人民的勤务员。

忠贞不渝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全中国,在看似平静的表相下,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搏斗,许多人还尚未来得及做好准备,便被拉进了漩涡之中,这其中就包括刘少奇。

面对这股来势汹汹的风暴,刘少奇虽然从一开始便予以了高度重视,但心地磊落的他如往常一样选择了按照自己善良的愿望和党的传统经验来对大家进行引导,却不料还是低估了敌人的用心险恶,竟一步步陷入到敌人预先设好的圈套之中。

在遭到无端猜疑和莫名批判之后,刘少奇并没有急于为自己分辩,哪怕是受了天大委屈,他都选择了默默承受,并当即表示自己一定服从党的决议,认真反省自己的错误,坚决不做任何不利于党的事。

随着局势的愈加恶化,刘少奇的日子更加艰难,污蔑他的流言肆意传播,批斗他的声音此起彼伏,在那段时间里,他和他的家人们都遭受到了巨大折磨。

但即便如此,作为一名经受过革命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刘少奇始终坚持着党性原则,面对非议,一身正气的他非但没有丝毫抱怨,还以最平和的心态来直面生活,教育自己的儿女要明辨是非,要争做一名正直的共产党人。

当孩子们不解地望向刘少奇时,他慈爱地抚着他们的头,耐心地说道:“爸爸是共产党员,绝不能与人民群众有对立情绪,要经得起委屈,你们也是!总有一天,你们会明白,中国人民是最可爱的人民……”

说完,刘少奇目光坚定地望向浩瀚星空,晚风吹拂着他鬓间的白发,他相信总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一个深夜,造反派闯进了刘少奇的办公室,他们更换了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并且粗暴地掐断电话线,彻底切断了刘少奇与外界的联系。

一番羞辱之后,造反派大摇大摆地离开了,只留下刘少奇,独自站立在那贴满了大字报的屋子里,他的眼神中茫然而又悲怆。

接连不断的打击,使刘少奇在精神上受到了巨大折磨,突然改变的作息时间让他的身体极度不适应,愤懑、委屈和无奈的情绪积压在他的心中却又无可申诉,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事实上,那伙始作俑者之所以如此摧残刘少奇的身心,就是想要让他亲口承认对党的不忠、对毛主席的反对、对人民群众的不满。

可是自始至终,刘少奇也未能让他们如愿,哪怕是面对非人的虐待折磨,哪怕是饱受亲人生离死别,他始终坚守初心、忠贞不渝。

1969年11月12日清晨,经受了万般苦难的刘少奇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的他仍旧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他紧抓着身边医护人员的手,激动地说道:“我一直是拥护毛主席的,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的心都永远不会变!”

说完这句话以后,刘少奇含泪而终,留下了无尽遗憾,幸而在多年以后,他终于得到了平叛,历史最终给予了他虽迟必到的公正。

毫无疑问,刘少奇同志的一生是光荣且伟大的,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艰苦卓绝的努力,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勤政爱民的风范,乃至于特殊时期忠贞不渝的决心,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他人格魅力的极大体现。

参考资料:

学习时报:《刘少奇:一个革命者,生为革命,死也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一生不变》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亲民爱民的刘少奇》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刘少奇的勤政座右铭:“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人民网:《<刘少奇的最后岁月>怀念我们的爸爸刘少奇》

13 阅读:1839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