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有很多。
对于女性来说,能够抚养出一位名留青史的国家栋梁,依旧是一项无比的殊荣。
在过去就有这样一位女性,她本身只是籍籍无名之辈,和无数人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只因为国家生一栋梁,实现了“母凭子贵”,被历史铭记。
和中国大多数穷苦百姓不同,章兰娟有着一个相对富裕的童年,更是出生在物产丰厚、环境优渥的江南水乡——杭州。
章兰娟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富豪,负责当地的食盐生意,因而也让章家有了丰厚的家底,章兰娟也因此被家庭富养。
不仅如此,在清末那个民智民风尚且处于封建状态的时代,章父却是当时中国少有的开明家长。
对于身为女儿身的章兰娟,章父不仅没有轻视,更是让章兰娟去洋私塾读书,接触了相对先进的知识教育。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章兰娟的父亲在对儿女的婚姻控制,也显得相当开明,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的现代化了。
章兰娟喜欢上了一个没什么家底的读书人——钱钧夫。钱家虽然有着不错的过去,但是如今却也是家道中落。
虽然钱家不能说是一贫如洗,凭借着过去的家底过着优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但是依旧无法和章家相比。
不过章父对此却毫不在意,他非常爽快地同意了女儿和钱钧夫的婚事,不仅如此,他还对这个穷女婿的才华非常看重。
相较于那个年代大多数女性而言,章兰娟的生活无疑是幸福的,这也为她日后培养出国家栋梁,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纵观中国近代史,清末的屈辱是当时乃至现代,所有有志之士一道共同的伤疤,无数知识分子苦思图存之道。
而钱钧夫也是如此,在章家的资助之下,钱钧夫也随当时的大潮,留洋思考变法之方,以图救亡求存。
在远渡东洋日本求学之前,章兰娟与钱钧夫已结为夫妻,而章兰娟腹中更是有着钱钧夫的孩子。
不过很不幸,二人的第一个孩子,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早早地死去了,无缘体验这个世界。
1910年,钱钧夫学成回国,一年后再与章兰娟生下一子。
相信到这里大家也已经猜到了,章兰娟的二儿子,便是在共和国历史上烙印了自己名字的伟大物理学家——钱学森。
或许是因为大儿子的早夭,章兰娟对钱学森这个二儿子是疼爱有加,生怕他遭到任何不幸。
在钱学森出生四年后,钱钧夫也因为支持辛亥运动,得以成为当时北洋政府的教育部厅长。
不过这也让钱钧夫的工作变得异常繁忙,也让教育钱学森的重任,完全落到了章兰娟的肩上。
一个人未来的成就,离不开童年时期建立的认知,这句话适用于章兰娟,也同样适用于钱学森。
尽管章兰娟非常喜爱自己的小儿子钱学森,但是在教育这块,章兰娟从未放松过对钱学森的要求。
在钱学森的回忆里,自己记事之时,母亲便要求自己学习写字了,而每天入睡前,也有母亲讲述的故事陪伴。
除了注重儿子的早教外,章兰娟也没有忽略对儿子健康的塑造,每天的锻炼,章兰娟也总陪在儿子钱学森身边。
在钱老的回忆中,母亲不仅仅是严厉的老师,更是慈祥的母亲,以及陪伴在自己身边的玩伴。
三、两弹功勋钱学森正是由于母亲塑造的良好环境,钱学森自小便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识字后,年纪尚小的钱学森,便做到了手不释卷。
在成为国家栋梁之后,钱学森回忆母亲章兰娟的时候,也常怀感恩,认为是在母亲的努力之下,自己才能有如此的成就。
随着钱学森的年龄日渐增长,章兰娟已经无法再教导他什么了,不过在童年时期种下的种子已然开花结果。
钱学森在知识之路上越走越远,不过当时章家也开始了家道中落,也使得钱学森的求学之路难以为继。
但是即便如此,章兰娟却并没有让钱学森中断教育,而是节衣缩食,依旧让钱学森出国留学,得以接触更为先进的科学知识。
钱学森同样也不负母亲的期望,考上了加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让傲慢的美国人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天才刮目相看。
然而,章兰娟却无法看到这一切了,1934年,钱学森在外留学,章兰娟因为伤寒医治无效,最终去世。
丧母之痛深入骨髓,尤其是对钱学森而言,母亲更是无比重要的存在,这让他一度陷入消沉。
然而他深知,章兰娟的一大心愿是自己成才,而另一个心愿则是希望祖国强盛,自己已经完成了母亲的心愿,是时候去完成第二个了。
也正是如此,钱学森并没有沉浸在章兰娟离世的悲伤中,而是以母亲的教诲勉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
这也是为什么在后续成为核物理界的资深学者后,钱学森没有选择留在美国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是毅然选择回国艰苦奋斗。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钱学森带领着当时我国最顶尖的人才,最终让中国的航天事业有了巨大的突破。
当时的中国,背面有苏联意图干预国内局势,外有美国对我们虎视眈眈。
在钱老的带领之下,共和国在航天领域有了基本的话语权,航天领域的突破,也让我们的导弹得以维护领土的安全。
若章兰娟泉下有知,看见儿子成就如此,应该也会感到无比欣慰吧。
结语:若没有儿子钱学森,章兰娟可能依旧是一个岌岌无名之辈,是历史中无数没有名字的普通人。
但是同样的,若钱老没有章兰娟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也不会有如此辉煌的成就。
章兰娟在成就儿子钱学森的同时,也为共和国带来了长久的安宁和平,其伟大无需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