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大哥刘縯出场很惊艳,为何难成大事?因他虽有雄才却无大略

承载古史 2025-01-11 16:52:54

有些人年纪轻轻就没了,真的让整个时代都黯淡了不少。就像咱们以前说过的项羽、贾谊这些人,今天咱们要聊的刘縯,也是这样一位可惜的人物。

刘縯啊,他是刘秀的亲大哥,东汉那个开国皇帝的亲兄长。在刘秀之前,他就是反对王莽新朝的主要头头。要是他没那么早就没了,东汉开国那把交椅,刘秀能不能坐上,还真是个未知数呢。

但话说回来,历史这玩意儿,咱们真没法儿老去瞎猜。人都已经不在了,心里头就算再怎么惋惜、再怎么脑补,也扭转不了历史已经发生的事儿。咱们得做的,就是从这些没法改变的事儿里头,吸取点经验教训,好让自个儿的日子和工作,别再走那些老路子了。

刘縯这辈子,真是既耀眼又短命,充满激情却也挺让人惋惜的。他没能成功,不光是因为常说的“运气差”,其实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出在人性上。他败给了自己,也被人性给打败了。说白了,他性格上有挺明显的缺陷,这让他没法躲过人性的坑和限制。

【介绍一下刘縯短暂的一生】

王莽一通瞎折腾后,好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理想嘛,当然是好事,可有的人呢,就因为脑袋里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害得成千上万的人掉进了大坑,再也爬不出来。王莽就是典型的一个。

这种对国家百姓有害的人,肯定会引来有志者的严厉唾骂。在那个时候,骂王莽骂得最狠、最超前的人里头,有个名叫刘縯的家伙。

刘縯其实是后来名声大噪的东汉光武帝的亲哥哥,他出身于汉朝皇室家族,是南阳一带的名门望族。他的爷爷刘回,以前当过巨鹿都尉这个官职。而他的爸爸刘钦,则先后在陈留郡济阳,就是现在的河南兰考,还有南顿,就是河南项城,当过县令。

刘縯觉得王莽这家伙真不是个玩意儿,抢了我们刘家的皇位不说,他当皇帝还当得不像样,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不能让他这么继续下去了,得给他点厉害瞧瞧,得好好收拾他一顿,让他从血的代价里明白过来。

刘縯之所以能冒出这些大胆又前卫的念头,还有那份魄力,主要是因为他家在社会上挺有根基的。家里有余粮,才能想得起讲究规矩礼貌。像那些平头百姓,整天为吃喝发愁,哪还有精力去琢磨国家大事啊,他们也根本想不到那些,毕竟穷困限制了他们的思路。

公元3年那会儿,刘縯他老爹去世了,把老刘家的家业和外面那大大的世界,都传给了满怀抱负的刘縯。

19岁的刘演,带着自己的哥弟姐妹回到了老家枣阳舂陵,去找他们的叔叔刘良。他把还小的弟弟妹妹都安顿妥当后,就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他的革命事业里去了。

刘縯可不是个平凡之辈,一有机会就大展身手,摇身一变成了众人眼中的佼佼者。他个性坚强,心胸开阔,豪爽大方,到处结交朋友,心怀大志。他的脾气秉性,简直跟他老祖宗刘邦一模一样,他也老爱拿自己和刘邦相提并论。

这孩子不光脑袋瓜子灵光,胆子还特别大,做事爽快得很,说干就干,决定了就马上行动,从不磨磨唧唧、犹豫不决。他觉得王莽这种人压根儿没资格当皇帝,但他可不是光嘴上说说、发发牢骚就算了。他立马就开始忙活起来,忙着招兵买将,打算搭个台子自己唱大戏,当那个挑大梁的主角。

刘縯靠着老祖宗和老爸传下来的家业,到处去认识那些有本事的人,家里的大小事务,他全都不管,全丢给了还在长身体的弟弟妹妹来处理。

得聊聊时势和英雄之间的关系,它们总是互相成就的。像刘縯这样的人,如果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那可能就是个搅乱社会、搞破坏的坏家伙。但要是生在乱世,他就是能推动社会变革、有大作为的人。所以说,要是想学刘縯,那可得好好斟酌斟酌。

刘縯自比古代的刘邦,家里的大小事务他全扔给了弟弟妹妹,自己一门心思扑在外头的“江湖”上。不过,这位在江湖上混的哥们儿可不是等闲之辈,他出身名门望族,见多识广,比一般人可强多了。尽管刘縯有时候觉得弟弟刘秀性格有点闷,整天就知道跟田地较劲,对他有点瞧不上眼,但为了弟弟的未来和家族的将来,他还是琢磨着得让弟弟出去闯荡闯荡,见见世面,学点真本事。

公元14年那会儿,刘縯决定把自家弟弟刘秀送到长安的太学深造,专攻的就是那本《尚书》。这六年的光阴,对刘秀来说可不简单,它后来成了他和哥哥刘縯人生轨迹分叉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性格不同,这学习经历也是关键。

刘秀学完东西回到家时,发现刘縯在老家南阳已经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了,大家都管他叫“大哥大”。家里那叫一个热闹,啥人都有,进进出出的,感觉跟那些江湖帮派的老巢似的。

刘縯这六年可没白过,他靠着自己的魅力和家族背景,拉拢了好多爱闹事的人。结果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南阳这边都知道有个刘老大,传说这小子要干大事,对社会有怨气的人都去找他投靠了。

这种情况让学有所成的刘秀觉得挺不对劲,大哥,你不是说要干大事吗?刚开始不应该更低调、更稳妥些吗?你这搞得满城皆知,到底是为了啥啊?所以,他就找了个理由跑到新野去找姐夫邓晨了,同时也想瞅瞅能不能和那位“娶妻就得阴丽华”的阴家大小姐搭上话。

刘縯本来就觉得他那沉默寡言的弟弟有点不起眼,感觉有没有他过年都一样,所以他就接着忙活着造反那档子大事去了。

公元22年10月份,刘縯觉得时候到了,自己这边准备得七七八八了,外面的绿林三军也是闹得不可开交,眼看就要打到南阳来了。他琢磨着这是个干大事的绝佳机会,于是就站出来说要起义了。

刘縯说要起兵造反,但结果并不像他想的那么顺利,身边的人没有像他想的一样都站出来支持他。大部分的地方大户都觉得刘縯是没事找事,好日子不过,非要拉着大家去冒险。就连他们老刘家的亲戚们也是直接开骂:“刘縯这家伙,是不是非得把我们都害了才行啊!”

很明显,刘縯起兵造反的时候,情况真的挺糟糕的。那么,是谁帮他快速翻盘的呢?没错,就是他平时有点瞧不起的三弟刘秀。

刘秀这人,平时做事实在,对人客气,脑袋瓜子灵光,长得也帅气,挺多人对他有好感。这些年,他又是种地又是读书,还做过生意,到处跑,认识了不少人。最重要的是,他身上带着个在当时上流社会传得沸沸扬扬的预言,说“刘秀将来要做皇帝”,这让不少人对他都抱着挺大的期望。

刘縯大哥起兵造反了,刘秀也没得选,只能跟着干!毕竟,你俩是亲兄弟,有好处一起享,有麻烦也得一起扛,这关系是分不开的。

下个月,就是公元22年11月那会儿,刘秀在宛城有钱有势的李家那里,拉到了第一笔启动资金。李家派了两个得力干将,李通和李轶,还带着他们平时养的一帮子门客和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跟着刘秀一起跑到舂陵去找刘縯。另外,刘秀的姐夫邓晨也从新野带来了一队人马。这样一来,刘縯这个创业者东拉西扯,总算是凑够了七八千人的队伍。

刘縯亮出的口号是“重振高祖的霸业,奠定长久的江山”(毕竟他老觉得自己跟高祖挺像),他的军队被称为“天都支柱大军”,然后就开始行动了。

就在这时,因为平时挺稳重的刘秀也跑去参加了起义军,那些当地的大家族对刘縯的起义开始有了新看法。他们琢磨着,刘秀这小子平时做事还算踏实,他都去参加了,说不定这事儿还真能成个好事儿,值得投一把?机会难得,错过就没了,得赶紧跟上节奏!于是,不少当地的大家族也都跟着加入了起义。

到现在这个阶段,刘縯的起义之路好像是逐渐走上正路了,但他们可是从零开始的,情况还是相当不容易,好多重要的打仗东西都不够用,像刀枪剑戟、防护的铠甲、打仗骑的马这些。特别是有个事儿挺出名的,就是他们的大将军刘秀,上战场的时候竟然只能骑着牛去。牛这东西吧,跑得慢不说,性格还倔,战场上稍微被吓到就罢工不干了,还会耍脾气。所以说,刘縯的队伍那时候过得是真不容易。

主将骑牛的能耐,让刘縯心里有了数,自己手头这点资源,扔出去恐怕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了别人的垫脚石。因此,他得找条联合的路子来走。

刘縯行事果断,立马派了族里的哥哥刘嘉去新市、平林军这两个名气响亮的地方联系,表明了大伙想一起干大事的真心。

新市和平林这两支绿林军里的队伍,原计划是朝北推进,但没想到在南阳南边被绊住了好几个月。南阳那时候可是个富饶的地儿,交通也方便,所以官军防守得紧,当地的大家族也都有实力自保。这两股力量就像是硬石头,新市和平林军根本没法啃下来。

就是这种左右为难的境地,让新市和平林军很高兴地接纳了南阳当地的大人物刘縯。另外提一句,在任何攻打城池、占领地盘的行动里,像刘縯这样既有实力又有威望的地方头目都非常抢手。道理很简单,因为里应外合才是最快捷的办事方法。

有人问,为啥新市和平林军要拉刘縯这个外行人入伙呢?南阳这地儿难啃,咱绕开它不就行了吗?其实道理挺简单,好多农民起义军都缺心眼儿,没啥长远打算,也不懂咋经营。他们就想着靠打仗来养活自己,简单粗暴。为啥非得打南阳?还不是因为这儿富裕,打下来就有吃有喝。要是跑到别的地方,没啥油水可捞,能不能活下去都是个问题。

简单来说,刘縯的队伍跟新市、平林这两路人马很快就商量好了要一起合作,大家伙儿一块儿为了恢复汉朝、跟王莽对着干这些大事,进行了挺深入的商量,也都把各自的想法说了个明白。他们一致把眼光放到了南阳那边的大城宛城上,打算在那里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前几场小规模战斗都挺顺畅的,刘縯带着队伍往西边攻打长聚,接着又打下了唐子乡,干掉了湖阳尉,后面还占领了棘阳,整个局势看起来特别有利。

可话说回来,官军真的就那么弱,一打就垮吗?当然不是!说实话,农民起义军要是直接跟官军硬碰硬,想占上风可不容易。毕竟,装备差距、后勤供应、军事训练、作战策略这些方面,都明摆着呢。

刘縯一路赢仗后,带着军队继续往宛城冲。可没多久,就撞上了块难啃的骨头——南阳的头儿甄阜。甄阜振作起来,在小长安聚这个地方,把原本士气高昂的刘縯给打了个落花流水。老刘家有好几十个亲戚在这场乱战中丢了命,其中就包括刘縯的二弟刘仲和一个妹妹,他们都英勇牺牲了。

做大事的人,他们的家人通常都会经历不少坎坷,这是常有的事。这些人在成功享福前,往往得吃不少苦头,这些苦头要么他们自己受,要么就波及到家人。

刘縯这回栽了大跟头,造成的影响又广又深。

一开始,官军就显得信心满满,觉得那些农民起义军根本不足为惧。于是,好多原本还在观望的官军势力,都纷纷开始主动动手了。他们一边到处抓捕和处决起义的人以及他们的亲属,另一边又紧追不舍地攻打起义军。甄阜打了胜仗后,立马集合了所有的人马,号称有十万大军,然后渡过黄淳水往南去,前锋部队先到了沘水。他们在两条河之间安下营寨,还特意把黄淳水上的桥给拆了,说是向楚霸王表示敬意,意思就是他们已经下定决心,要全力以赴了。

更糟糕的是,起义军的斗志和信心彻底垮了,很多参与革命的老百姓对革命的未来不抱啥希望了。头一个就是新市军和平林军先撑不住了,他们以前没经历过恶战,没吃过大苦头,总以为朝廷的正规军没那么难缠,结果这回栽了大跟头。心里头开始怕了起来,一看甄阜的军队又追上来了,立马就想着往南边跑。咱斗不过他们,跑就是了,咱们都是乡下来的,跟宛城这种大城市硬碰硬,不是自找不痛快嘛?

刘縯那宏大的事业蓝图才刚开始实施没多久,也就一个月左右,就撞上了团队要崩溃的大难题,心里头别提多郁闷了!这下可咋整?他们一旦走了,自己翻盘的机会就更渺茫了。再说了,他们能往南跑,自己能跟着去吗?自己的兵马可都是土生土长的南阳汉子啊。

就在场面有点难堪的时候,绿林军的另一支队伍,下江军,刚好到了。他们之前也听说了,南阳那地方挺不错的,机会多竞争少,而且兄弟部队在那里混得风生水起,早点到就能分杯羹。

王常、成丹和张昂带着五千下江军往北走到宜秋(就是现在的河南唐河东南那块儿)时,才发现事情跟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不光是没肉吃了那么简单,他们还被敌人给盯上了。所以,他们打算撤退了。

不过,刘縯却说,既然人都到这儿了,要是就这么放你走,那也太不划算了。而且,你们就知道逃跑,逃又能逃到哪儿去?谁造反不是豁出性命去的?谁起义不是先被打倒在地,然后又爬起来继续干的?我们刘家死了那么多人,还不是一样斗志满满?他铁了心要把绿林军留下。

这么说吧,刘縯心里也清楚,现在去找新市军和平林军根本没用,他们已经被打怕了。得找那些还没上过战场的下江兵才行,他们或许还有用。

后来,刘縯、刘秀和李通一块儿跑到宜秋去找下江军的头儿王常。他们跟王常聊了一通,说得慷慨激昂,满满的都是正义感。这么一来二去,王常就被他们给说服了,成了他们的铁杆粉丝,立马就说要跟着刘家两兄弟干。

刘縯满心欢喜地告别了宜秋,打算接着去打仗。可没想到,他屁股还没坐热,下江军那边就起了纷争。原来是王常的副官成丹和张昂,他们不愿意跟着王常去和刘縯兄弟硬碰硬,觉得这事儿太冒险了。再说了,就算要把革命进行到底,也该是他们刘家兄弟配合我们才对,哪有让我们听他们指挥的道理?我们可是老资格的革命者啊!

王常这人挺有远见,这在农民堆里可不常见。他最后愣是顶住了大家的反对,说刘家那两兄弟是天生的能人,就决定咱们以后跟着老刘家干了。

下江军那股子说一不二、坚决到底的劲儿,反过来给原本打算脚底抹油开溜的新市、平林两军提了醒,让他们心里又琢磨着要不要再搏一把。

接着,刘縯又一次把各地的队伍集合起来,等大家都有了要打回去的念头后,他就让士兵们吃饱喝足,休息了整整三天,然后又一头扎进了激烈的战斗中。

公元23年正月初的甲子那天,刘縯作为盟军老大,把军队分成了六队。他们趁着黑夜,偷袭了官军存放粮食的地方,把官军的粮草装备全都给抢了过来。

第二天早上,刘縯带着他的军队从西南那边猛攻甄阜的军队,而下江兵则从东南方向去打他的副将梁丘赐的部队。官军本来就缺粮草,这下又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下子就乱了套,没多久就全垮了。

官军被打退后,刘縯立刻指挥大家全力追赶。之前提到,甄阜已经把黄淳水上的桥给拆了,这样一来,官军就没法逃跑了。结果,两万多官军要么被杀,要么淹死,连他们的头儿甄阜和梁丘赐也被干掉了。

打完这场仗,绿林军的名头更响了,啥武器装备都补得满满当当的。刘縯带兵打仗的本事,也让绿林军上下都竖起了大拇指,夸他是个能人。

接着,刘縯带着势头正猛的绿林军,一路畅通无阻地打到了宛城这个大城市的外围,绿林军的起义大业又一次充满了勃勃生机。

就在这时,绿林军开始显露出大多农民起义都会有的老毛病,他们急吼吼地想在翅膀还没硬的时候就忙着称帝建国。瞧瞧,连南阳郡的大城宛城都还没攻下来,就琢磨着要当皇帝、建国家,这得有多大的胆子啊?

当皇帝就当皇帝呗!不过绿林军这回又把农民军那“老毛病”给犯上了,最爱内部闹矛盾。照那时的形势看,选皇帝这事儿,功劳最大、名声响当当的刘縯肯定是首选。可绿林军里头的新市军和平林军,因为自个儿军纪不行,担心刘縯要是当了皇帝,他那套严明的军纪下来,他们可就得吃苦头了,所以硬是不想让刘縯当皇帝。

南阳的那些英雄好汉,还有下江军的王常,心里头其实想让刘縯坐上龙椅。但说实话,那时候南阳的英雄们加入起义队伍的并不多,在军队里头的话语权也不大。下江军那边呢,也不是王常一个人就能拍板的。因此啊,他们俩的想法,其实没太大分量。

最终,绿林军的头头们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他们挑了刘縯家族里的一个远房兄弟,名叫刘玄,来坐这个皇位。刘玄这人吧,性子绵软,本事不大,在家族里地位也不咋地,没啥大影响力,容易拿捏。关键是,让他当皇上,还能借着老刘家和南阳那些大户人家的名头,继续招摇过市。

另外,绿林军为了让他们的计划成功实施,就在刘縯还在宛城前线打仗那会儿,偷偷地把这事儿给定下来了。等到所有事情都准备好了,就差公开宣布那一步,他们才把刘縯叫回来商量。

这场会议让刘縯心里挺不是滋味,但他也没啥好办法应对,只能提了个建议:“咱们先搞定王莽和赤眉军,然后再商量称帝的事儿。”他觉得现在革命刚起个头,时机还没到,称帝这事儿急不得。要是各地都跟风,到处自立为王,那革命力量就散了,没法拧成一股绳。还有啊,出头的椽子先烂,咱们要是太早称帝,朝廷肯定会拼命打压。如果大家实在想要个响亮的名头,那就先称王吧,称帝的事以后再说。

说白了,刘縯那计划吧,虽然带着点自己想当皇帝的私心,但整体上是挺合理、挺周全的。因此,南阳派的将领们,还有王常那些绿林军的少数人,都挺支持他的。不过,这种事说到底还是得看谁实力强。绿林军里的大头目一看刘縯野心勃勃,心里就不乐意了,起了杀心。

新市军的张昂急得直跳脚,大声喊道:“犹豫不决啥也干不成!今天的商量,得一口定音!”他这话明摆着,就是说刘縯你如果不点头让刘玄做皇上,那就别打算能安然离开这儿。

刘縯心里盘算着当皇帝的美梦,但首先得保住自己的小命啊。眼瞅着局势不妙,他只能先低头,选择暂时妥协。

公元23年二月初一那天,刘玄登上了皇位,给自己起了个称号叫“更始皇帝”。接着,他就以皇帝的身份给绿林军里的那些大佬们封了官。新市军这回可真是赚大了,他们的头头王匡和王凤分别被封为了定国上公和成国上公,朱鲔呢,则当上了大司马。平林军的老大陈牧被封为了大司空。刘縯也捞到了个好处,虽然不算太大,但也算是个安慰,他被封为了大司徒。其他的九卿啊、将军啊之类的,那就多了去了,也就不一一细说了。

这场绿林军自以为得意的政治算计,最终让他们陷入了无法挽回的困境。他们跟南阳的那些大家族彻底闹掰了,因为王莽政权真正忌惮的不是绿林军这些散兵游勇,而是那些有权有势的地方势力。绿林军和南阳大家族一旦决裂,就意味着他们再怎么努力蹦跶,也终究不会有啥大出息。

更始政权一建立,王莽政权就立马抓狂了,拼了命地围攻他们,就这样,“昆阳大战”轰轰烈烈地打响了。在那场战斗中,还得靠老刘家的英雄出手相助,才把那群绿林好汉给救了回来,毕竟他们想法多但本事差点儿。

不过,刘縯和刘秀两兄弟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后,更始政权里那些没远见又没度量的大佬们,心思又开始不正了。他们觉得刘縯这家伙太出风头,早晚得惹出大乱子,得赶紧想办法解决掉。这不,上次选皇帝那事儿刚过,他们又给刘縯精心设计了一场“鸿门宴”,打算在刚攻下的宛城,借着请客吃饭的名义,把刘縯给做了。

这次宴会明摆着是个“陷阱”,很多人心里都有数,就像刘秀,他私下跟大哥说得多留个心眼,还特别提到以前的老兄弟李轶,说这家伙已经跟绿林的头头朱鲔混在一起了,不能轻易相信。结果,还真是李轶和朱鲔两个人联手,把刘縯和南阳派的猛将刘稷给算计了。再比如刘縯的舅舅樊宏,在宴会上就感觉到了不对劲,宴会结束后,他赶紧跟刘縯说,得早点想办法应对。

不过,刘縯自己却完全没把这当回事。他觉得自个儿声望高、功劳大、能力强,又没干啥大错事,更始帝哪会对自己这个亲兄弟动刀呢。再说了,更始帝在宴会上也没真动手,毕竟他那人性格软,杀刘縯本就师出无名,他压根就狠不下心。

之前说过的刘稷,在刘玄当上皇帝那会儿,他讲过一句:“本来起兵想干大事的是伯升兄弟,现在刘玄这个更始帝算是怎么回事呢?”这话没多久就传到了刘玄他们耳朵里。然后刘玄就找了个借口,说刘稷不接受当抗威将军的命令,直接下令把刘稷给杀了,还拿出来给大家看。

刘縯见自己的心腹爱将被这样对待,心里过意不去,就去找他们理论。可没想到,李轶和朱鲔却在一旁煽风点火,撺掇刘玄,最后刘縯也被他们给杀了。

【刘縯身上的短板】

刘縯这人吧,就像个翻版的楚霸王,性格外向得很,对人那叫一个坦诚,侠义精神满满,豪情壮志溢于言表,因此,他当那个冲锋在前的领头羊,那是绰绰有余。不过呢,他虽然有些雄才,但缺乏长远的大计;勇猛倒是勇猛,可就是少了点大智慧。所以啊,他注定成不了那个一统天下的大英雄。

他好的地方之前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接下来咱就主要聊聊他的不足之处。

总的来说,问题就是他太爱出风头,不知道掩饰自己的实力,对权力斗争里的那些阴险手段根本没看透。他对人心的理解也不够深,结果就被那些暗地里的算计给害了。

拿几个实际的例子来说吧,咱们可以从下面这些小细节里看出大问题来。

头一桩事儿,他对待起义那态度,就注定他干不成啥大气候的事儿。起义是多严谨多危险的事啊,别人都是小心翼翼地背地里筹谋,哪有像他这样,八字还没一撇呢,就弄得满城风雨的?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官府你要起义吗?再说了,你这么急着要让人知道你的心思,在那些老狐狸一样的大家族眼里,只会觉得你小子太冒进、不稳当,自然对你的期望和信任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嘛,他当初说要起义,南阳那些大家族对他的支持就没多少,就是这个原因。而他的弟弟刘秀呢,因为平时做事沉稳,走到哪儿都受欢迎,原因也是一样的,就是让人觉得靠谱。

第二件事,他跟绿林三军的打交道方式真的有很大毛病。就像他头一回去劝说下江军,好不容易把王常给说服了,扭头就走,这显得他做事太不沉稳了。一支好几千人的队伍啊,你说服一个人哪就高枕无忧了?你得赶紧接着机会,顺着王常这条线,把其他有分量的头头也都搞定,最好是直接带着他们的兵马上前线,这样才保险。还有啊,新市、平林这两军,之前就已经露出不想干的苗头了,你还不多个心眼儿防着他们?就算你念着大家刚开始合作的情分,想以诚待人,也别对他们太狠了。你得机灵点,要么早点跟他们划清界限,要么就直接把他们收编了,老这么模棱两可的,早晚得把自己给搭进去。干大事的人,还真不能啥人都一样对待。

第三点,他对自己可能会碰上的风险,简直是一点防备都没有。自从立帝那档子事发生后,绿林军对你的不满已经摆到明面上了。你弟弟、舅舅他们都给你打过预防针了,就连你一直信任的老兄弟李轶都开始跟你唱反调了,你咋还没感觉到危险呢?这时候,你得把自己的人看紧了,少张扬,别让人抓住你的小辫子,瞅准时机找别的出路。别总想着人家不会对你下死手。你跟他们打交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是什么货色,你心里还没点数吗?他们一上头,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想干大事,却把宝押在小人的良心上,这也太天真了。

简单说,由于篇幅限制,我就不细说了。总的来说,刘縯的弱点主要体现在性格和眼光上。他性格太直,眼光也不够长远,所以做起事来不够稳重,赢不了大局。“先考虑不败再考虑胜”这种统帅该有的关键思维,他并没有。

【一点点思考】

有人讲,刘秀最终能成功,是因为他哥哥刘縯给他铺好了路。但这种说法其实不太对。说实话,刘縯确实给刘秀扫清了一些障碍,但刘秀本人,其实比他哥哥更适合干大事。

哪种人适合干大事呢?之前聊刘秀时已经简单提过,今天咱们拿刘縯举个例子,说说哪种人不适合干大事。

要做大事,那“筹划”就特别关键。任何事情,先有计划就容易成功,没计划就容易失败。你得先学会怎样去安排和打算。

计划得依据自个儿的情况和能力来定,不能光跟着感觉走或者一拍脑门就做决定。就像刘縯在想要造反那会儿,他自己手头的人马少,也没啥抵挡风险的本钱,那就得悄没声儿地把事儿给办了,别还没到时候就先露馅儿了。那些一有点想法就到处宣扬的人,不是就是想卖弄概念的贩子,就是自个儿先兴奋起来的空想家,这事儿哪儿都一样,不分古代现代,国内国外。

筹划的第二个关键点就是,得明白,做事情其实就是在做人、在做人的本性上下功夫。你看刘縯,他虽然有胆有识,为啥没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还不是因为他光想着怎么把事情做成,却忽略了人的因素。他不考虑自己,也不考虑别人,更不考虑人的本性,这样能成大事才怪呢!这天下这么大,难道你要一个人去一座城一座城地攻下来吗?你得先想想,你需要哪些人来帮你,然后你怎么做才能让他们信任你、支持你。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得不断优化自己的团队,把不好的人剔除或者改造,从身边人的素质上开始防范风险、制定计划。绿林军和那些流民、土匪,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吗?他们的人性里都是暴力、短视,就算你不忍心抛弃他们,至少也得学会防备吧?就像NBA里说的那样,不会防守的队伍永远别想拿冠军,同样,不考虑人性的人,也永远做不成真正的大事。

做计划得紧跟时代步伐,这点很关键。“顺着形势走”这话大家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没几个。你刘縯啊,一开始拉队伍的时候,找那些亡命之徒、勇猛的人,这也能理解,毕竟你得快点攒点战斗力嘛!不过呢,当你的事业越来越红火,你就得瞅瞅环境变了没,你的目标也得跟着调一调了。你得琢磨着怎么提升自己的核心实力。兵,质量比数量重要,要那么多散兵游勇有啥用?把真心跟着你、能帮你撑场子的精兵强将抓牢就行,那些杂七杂八的人,别对他们太好了,连敷衍都不用,早晚得闹掰。那时候,你的心思和力气得放在战场上,跟更始政权保持点距离,越远越好。怕啥呀?干嘛非拿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碰呢?

说白了,就是希望咱们每个朋友,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都能更懂人情世故,把事儿看得明白点,做人做事都通透沉稳些。这并不是说要变得不真诚或者不可爱,而是真正成熟的一种体现。

0 阅读:0
承载古史

承载古史

承载古史